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文化新闻 > 北京晨报> 新闻报道
 


书摘:余秋雨,你为何不忏悔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17日 05:55 北京晨报

  --节选自余杰《想飞的翅膀》一书

  编者:昨天,本报报道:了“二余”已在四川相会,一场“干戈”化为“玉帛”。但事情的发端是余杰的《余秋雨, 你为何不忏悔》一文,下面是摘要,全文大约5000字。

  不曾经与许多跟我同龄的、或者比我更年轻的朋友交流,他们丝毫不知道余秋雨在“文革”中的所作所为,听了我的 介绍后如同听天方夜谭,惊讶得半天合不拢嘴。可见,余秋雨的这一策略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当年,余秋雨所效力的《学习与批判》杂志,由张春桥、姚文元所控制的“上海写作组”直接管理。这个写作组威震 南方,与北京的“北京大学大批判组”和“清华大学大批判组”三足鼎立,一时间,呼风唤雨,指鹿为马,无所不为。上海的 御用写作班子以“石一歌”为笔名发表大批判文章。所谓“石一歌”者,意思是11个人。(当然,由于前前后后人事方面的 变动,“石一歌”的人数并非严格意义上的11个人)这个笔名与北京的“梁效”有异曲同工之妙。(“梁效”者,“两校” 也,即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余秋雨少年文章,名动公卿,当然也引起了有关方面的注意。于是,两个巴掌一拍即合,他成 为“石一歌”中最年轻的、“立场坚定”、“有一定理论水平、斗争经验、分析能力和写作技巧的、有培养前途的革命青年” 。

  从70年代初期起,余秋雨成为上海“文革”的一盏明灯。他的走红并非始于90年代初的《文化苦旅》,早在70 年代初他就是“理论界”的风云人物。当时,他写作了数十篇“脍炙人口”的大批判文章,这批文章的读者一定比今天读《文 化苦旅》、《山居笔记》的人还要多。其中,最著名的有《走出“彼得堡”》、《读一篇新发现的鲁迅佚文》、《胡适传》等 等。(这些文章均明确署名“余秋雨”或“余秋雨等著”,至于其他未署名的、也是余秋雨撰写的文章还有很多,考证出这些 文章确实系余秋雨所写并不困难,因为即使余秋雨本人不承认,但很多当事人还都健在。)

  余秋雨所写的《胡适传》收入《历史人物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6年5月出版)一书中。余秋雨在《胡适传》 中,对胡适百般辱骂,泼尽污水。《胡适传》是余秋雨“文革”大批判文章的一个典型。当然,它还不算余秋雨最恶劣的文章 。文学史家王先生通过对这篇传记的分析,得出余秋雨“大文化散文”的雏形早在那时就开始了孕育,真是一针见血。余秋雨 兼具了“才子气”与“流氓气”,并且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说“才子气”,他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谈历史、谈人生,谈艺术,真是无所不谈,才气纵横,就像周星 驰在电影中的夸张说法--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说“流氓气”,他在“文革”中会看准时机向专制主义们献媚,充当“ 官”的帮凶、帮忙和帮闲;而在90年代的怀旧热、国学热中,他又横空出世,从幽暗的巷子里杀将出来,再次成为时代的宠 儿、传媒的焦点、青年的导师和中国文化的代言人。在这个时代,他则充当了“商”的帮闲,而且干得得心应手。

  余秋雨的不忏悔,不是他一个人的毛病,绝大多数知识分子、绝大多数的中国人,都患了这个疾病,余秋雨仅仅是其 中比较突出的一个个案而已。我“揭露”余秋雨,不是跟他这一个人找茬儿,而是希望通过对他的剖析透视中国的文化的传统 和现实。直到今天,在中国,忏悔一直是一个缺失的人文传统。

  假如所有的中国人都不忏悔,那么中国的自由和正义只存在于“过去”和“将来”。假如我们都像余秋雨先生那样失 去了对苦难的记忆、对罪恶的记忆、对责任的记忆,那么我们所期盼的幸福和祥和对生活便永远没有保障。这就是我“不放过 ”余秋雨先生的根本原因。




相关报道: 余秋雨与批评者余杰心平气和在四川对话
相关报道: 评论:“沦落风尘”的余秋雨
相关报道: 面对批判 余秋雨有可能反思吗
相关报道: 秋雨又遭“批”湖南出版《余秋雨现象批判》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文化新闻 > 北京晨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