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_logo
Sina. Ads.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解放日报 > 新闻报道
 
解放日报

张艺谋聊电影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4月26日 11:58 解放日报

  被舆论炒得沸沸扬扬的张艺谋新片《一个都不能少》,近日终于揭开 了面纱,正式在上海公映。本报记者带着许多疑问采访了专程来沪为影片 做宣传的张艺谋。“老谋子”倒也十分爽快,很有些坦诚相见的味道。

  相信真情

  能够打动观众

  记者:当初怎么会想到要拍《一个都不能少》这样一部影片?前段时 期,赵本山的《男妇女主任》在上海票房不佳,而该片与你的这部片子都 属于农村题材,你认为《一个都不能少》会受到上海观众的喜爱吗?

  张艺谋:我觉得人们到电影院里去看电影,不仅仅是为了开心一下, 娱乐一下。人们还需要体会一些情感,一些真实的情感。原先小说里的那 种情感是很真实,很感人的,所以我选择了它。我认为它在上海市场放映 的前景应该是不错的,我有信心。

  一部影片能否吸引观众主要在于情感,而不在于题材是否取自农村或 城市,如果影片中有感人的地方,能够打动观众,相信不论是城市或农村 题材都会被观众接受的。

  想当非专业演员

  得有点“人来疯”

  记者:在这部片子里,你选用的全是非专业演员,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张艺谋:没什么考虑。因为《一个都不能少》主要是用纪实的方式, 所以我想最好的方法就是业余演员自己演自己,让它最大限度地尽显真实。 我认为表演就是模仿,你把很多东西结合起来,把这个模仿转成内心,转 成假装是自己,但其实本质上还不是,你怎么能是这个人呢?而对于我用 的非专业演员,故事中很

  多事是他们的亲身经历,他的表现就不是模仿,而是还原自己,只不 过需要勇气、需要自信、需要能力去当众还原。这样表演出来之后,我觉 得是不一样的,可信度很高。就连拍摄过程中的台词都由他们自由发挥, 这些台词是作家在家里编不出来的。

  记者:听说你已经总结出了一种从人群中挑选非专业演员的办法,能 否向我们透露一些?

  张艺谋:主要是看他们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心理素质。通俗一点说, 就是要选那种有点“人来疯”的,越是人多越是能够把自己自然地表现出 来的那种人。当然这次的非专业演员都是农村孩子,他们还达不到这样的 要求,我们就刻意创造出一种场面,让村里的人都聚在一起,然后让孩子 们唱歌跳舞,看谁敢唱敢跳,至于表演得好不好并不重要。

  给产品拉广告

  是国际惯例

  记者:在影片中出现过几个镜头,如可口可乐、福特汽车、索尼摄像 机,似乎有隐性广告的嫌疑,这是因为剧情的需要呢,还是为广告而设计 的剧情?

  张艺谋:这主要是因为剧情的需要。譬如,孩子们买饮料那场戏,孩 子们在影片中的对话并不是台词,其中有人说要喝健力宝,这是因为他们 喝过,而我们是想找一个离孩子更远的东西,更能突出这段情节,山里孩 子没喝过的外国货比较合适。不过话说回来,拍什么也都是拍,给厂家白 做广告也没必要,国外拍电

  影,但凡涉及到产品的,都会去拉广告,这是行规。所以我们在电影 开拍前一个多月也开始着手找赞助商。说起来中国电影也真可怜,没什么 人对此感兴趣,他们都把目光盯住了电视,觉得把钱投在电影这东西上不 值。而且很多大公司的广告计划是一年一做的,前一年就排好了,根本没 有电影这一项。后来在我们的努

  力下还是争取到一些赞助。我也不怕说具体喽,可口可乐给了我们2 00箱可乐,;索尼公司给了我们200盘带子,福特汽车提供了一部汽车, 连车带司机免费使用3个月,拍完就还给他们了。

  不用高科技

  不想写自传

  记者:现在国内一些影片的拍摄,总在讲要运用高科技,要大投资, 你对这一现象有何看法?

  张艺谋:我认为,高科技高投资的拍摄方式不适合中国的电影市场, 因为你要有高投入,就要有高的回报,但在中国的电影市场,高投入要想 高回报的可能性不大。我个人认为,中国的电影市场能够接受的是中小型 制作的影片,这种影片的制作和数量才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方向。

  记者:现在很多演艺界的人士、明星都时兴出书,你是否也考虑过出 一本自传?

  张艺谋:有很多出版社找过我,要我出书,写自传,但我一直是拒绝 的。市场上也有几本关于我的书,那都不是我写的,是别人整理、编的。 我不想太早写自传,干嘛那么早拿出来让别人议论呢?等我老了没事干的 时候,写点东西倒有可能。

  我把《图兰朵》

  包装得很好

  记者:媒体对你去年在太庙执导的歌剧《图兰朵》有许多议论,有人 说你的导演是“形式大于内容”,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张艺谋:我觉得我做得挺好。歌剧导演是啥?歌剧导演就是包装的。 他不可能改变歌剧所有的东西,尤其是经典歌剧,你一点儿味道都改不了。 所以有些文章对于歌剧的味道、洋人眼中的中国等等提出了批评,那你得 去批评普契尼,批评400年的意大利歌剧,跟我没关系。我就是包装,而 且我是尽可能地把它包装

  得多姿多彩,仅此而已。

  有一些专家批评,说我搞了一个中国传统艺术的集锦陈列,我觉得这 是好事啊,是不是?至于说形式大于内容,我说大不了。为什么我们中国 人强烈地感到“形式大于内容”,是因为我们确实没那么高的歌剧造诣, 包括对意大利原文的精通,听不懂他们的唱,听不懂歌词,跟我差不多, 就不去注意,也不被那些唱和歌吸引,自然就去看旁边的东西……干我的 活了,结果我这儿是一堆批评。

  无论怎样,这个歌剧能到中国来演,世界上很多歌剧迷观看,本身就 是一个很大的事,所以我觉得我有这个责任,尽可能多地哪怕就是陈列, 其实也就是个陈列,不可能再挖出更深的文化内涵了。我就是包装,就是 给它穿衣裳,我为什么不能用这个难得的机会,把我们很漂亮的衣裳让它 多穿几次呢?从最本位的民族主义来讲,我也是想多让人家感觉到一点咱 的好东西啊,有何不可呢?

  我也闹不明白

  她们怎么就火了

  记者:你的电影到目前为止一共用了四位女演员,巩俐、瞿颖、章子 怡(《我的爸爸妈妈》女主角)和魏敏芝。巩俐、瞿颖的走红不用说了, 章子怡则是电影还没放就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因此有人说,只要做了张 艺谋的女主角,就一定能红。你怎么看待这个现象?

  张艺谋:我也没闹明白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效果。《有话好好说》里瞿 颖的戏份量并不多,但不知怎么她就火了,而且是一发不可收拾。大概因 为我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受关注的程度比较高吧。不过这种效果如果能够 坚持下去,那绝对是件好事。中国太缺明星了,中国电影太需要那些众望 所归、有市场号召力的明星

  了,如果我能成为这样一个造星者,将是一件无尚荣光的事。

  至于章子怡能不能成为中国顶尖级的电影明星,还得看她个人将来的 悟性和表现,毕竟还是个学生嘛。好在她今年只有十九岁,比当年巩俐和 我初次合作时小了三岁,因此可塑性更强,发展的潜力更大,将来的一切 就看她自己把握了。从心里讲,我是很希望她能走红的。

  记者:那么魏敏芝呢,你一直在呼吁媒体不要过份地炒她,让她在自 己的那个环境中安静地生活,你不认为,如果有机会有条件让她留在城市 里发展,对她而言会更好吗?

  张艺谋:从我拍第一部电影《红高粱》开始,就在影片中用过不少小 孩,我很清楚拍电影对那些孩子所产生的负面影响有多大。我们一直向他 们灌输要好好念书。前后拍了57天的戏,一直有专门的老师辅导他们的功 课,就怕把学习给耽误了。魏敏芝原来在班上成绩都是前三名,拍完电影 后落到了二十几名,现在又

  回到了前三名。这次,本来也不想把两位小演员带出来的,但考虑多 次后还是决定把他们从学校中借出来,为影片做10天宣传。这期间,有北 京教委派的老师跟着,他们也随身带着功课,魏敏芝和张慧科抽空还写了 一些作文。

  光拍电影那几天对她的影响并不大,如果让她回到农村,半年不去打 搅,她马上就会调节好的。最过份的是北京电视台的一个主持人,把她们 全家都给拉到了北京上节目,问了许多他们根本没法想到、没法回答的问 题,像“你知道怎么报考电影学院吗?”“你是不是每天在家对着镜子练 习表演?”这不是拿孩子开涮吗?还跟人谈了一个晚上的心,把一家子人 的心都给搅乱了。

  后来就有了魏敏芝想当电影明星,想考电影学院的报道。我从澳大利 亚回来后,敏芝跟我说她要当电影明星。我一听就傻了。其实拍电影那会 儿和她闲聊,她说她最大的理想是像姐姐那样考上师范大学,做个老师。 魏敏芝的姐姐是当地唯一的大学生,敏芝的理想应该能实现。我也有局限 性

  记者:你一共拍摄了十部影片,除了两部描写城市生活之外,都是农 村题材的。印象中,你的作品颇受好评,但人们对那两部关于城市题材的 影片似乎都有些议论,你是否认为自己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呢?

  张艺谋:我认为局限性是必然的,人总是有所为而有所不为的,谁拍 电影都有局限性。但你要说中国电影中有哪一部都市电影是拍得非常好的, 我想恐怕很难。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优秀电影都和历史或者农村有关,谢 晋导演是我最尊敬的导演,我认为他最好的作品是《芙蓉镇》,那也是农 村题材的。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我们更熟悉历史和农村,而我们的都市 与世界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还处在模仿和复制阶段,很多东西我们还没 有看到,所以也没有能力去表现。

  记者:你以前曾经说过,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你看来,中国 的民族艺术,要让世界接受,我指的是接受而不是觉得好奇看新鲜,是通 过原汁原味的手法表现好呢,还是顺应国际潮流进行再加工,再包装?

  张艺谋:怎么都行,只要做好了就可以。事无定规嘛,我觉得首先不 应该有什么条条框框,有什么偏爱和排它性,中国人以前就是条框限制太 多了,你还没试呢,怎么就知道不行了呢?当然,就像我前面说的,一些 都市时尚性的东西,我们不容易把握,因为是学来的,容易走形。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娱乐新闻 > 解放日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