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 Sina. Ads.

   首页> 科技> >新闻内容


美国网络股票都是金娃娃吗?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3月22日 16:03 科技日报

    美国网络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风险投资”,股
票上市公开发行创造了“财富神话”,美国在线(AOL)、
雅虎(YAHOO)、亚马逊网上书店(AMAZON) 等网络公司
的成功上市,使企业家们的创业梦想一夜成真。与这些“
幸运儿”相比,美国《在线》杂志(《Wired》)、 网络
媒体(NetMedia)的上市失败给企业带来的冲击力却少有
中文报道。

    风险投资的新宠:网络企业

    美国网络股票涨疯了, 这超出了一般人的理解范围。
网络股价格的急速飙升是“财富来源于创造”的“新经济”
理论的明证, 还是 “非理性市场表现”吹出的特大泡沫,
目前还未有定论。我们目前所能看到的是网络股上市所形
成的热潮,股价持续飙升,即使稍有回落又马上掉头上扬。
这种“市场氛围”无形中降低了股票公开发行的风险,增
加了“风险投资”人的回报。在“买网络股必赚”的市场
信心支撑下,许多风险投资新手也跃跃欲试,他们当中有
不少曾经就是网络企业的创始人。看到风险投资在1995--
1997 年的平均回报率达41.2%,和过去20年的平均回报率
15.4%相比,难怪他们要卷起袖子,加入到“赚钱交响曲”
中了。

    网络股让一些管理大投资基金的有经验的投资家迷惑
不解,除了它的“非常”表现,上市的过程也让他们大跌
眼镜。一般说来,要上市的公司应当已经有一定的营业收
入。但是,不少成功上市的网络企业似乎已经把利润问题
扔到了“九霄云外”,网景、雅虎、亚马逊都有长期“只
赔不赚”历史。其中雅虎股票的成交量和价格起伏程度让
股场老将都叹为观止。

    以雅虎为例,它到底是一个新媒体,还是一种新娱乐?
它为用户增加的价值到底如何体现在收入中?它的股价波
动能说明什么?这些都还没有人可以准确回答。

    网络企业的管理人表示无法接受传统的企业估价方法,
即用当前收入预测将来收入。他们认为,要赚钱,现在就
可以,但是当前最重要的不是去数打到手里的鸟儿有多少,
而是去打更多的鸟儿。谁掌握了网络的未来,谁才可能称
雄网络的现在。众多积极买卖网络股票的股民们用“真金
白银”支持了这一看法,难怪连一直小心谨慎的美联储主
席格林斯潘,也在对国会的证词发言中说:“对未来收入
的预期估价,正在扮演促使美国经济发展的主导角色。”

    一个失败的案例

    从大趋势来看,网络可以促使社会效率的提高,带来
更多财富,能够在早期“分一杯羹”的网络企业也将最终
受益。那么,在这样的信念支持下,网络股上市岂不是会
个个“马到成功”了吗?未必。例如,在经营初期名声响
亮的网络企业《在线》杂志,就是从这样一片玫瑰色的上
市前景中栽下马来。

    1996年如果你问一下:什么是决定公司上市的成功要
素?《在线》杂志的总裁可以给你一个标准回答:独到的
竞争优势,良好的企业声誉,极具潜力的经营领域,认真
的管理人和雇员小组,经验丰富的投资银行顾问……这些,
都是《在线》当时手中握有的强牌。

    1992年《在线》的两名创始人决心创办一个“与传统
计算机杂志完全不同的全新杂志”,内容以当时尚数“初
露头角”的网络为主,辅以计算机界的其他最新报道。《
在线》不仅有网络版,而且有正式公开发行的纸上刊物,
用杂志的收入支持网络版更新,以网络的信息充实杂志的
内容。到1996年,发行量达到32万份,有95个广告专页,
树起了“网络第一刊物”的品牌。

    这个充满能量和潜力的公司已经“整装待发”。当时
的市场情况也非常乐观, 1996年4月,没有什么赢利预期
的雅虎在上市第一天就筹到了8.48亿美元。

    “当时要我们不上市那简直是疯话。整个市场就像在
下钱雨一样,不伸手去抓一把绝对不可思议。”《在线》
的一名前高级管理者这样回忆道。

    结果如何呢?1996年10月,《在线》的300万原始股
尚有50%无人问津--上市没有成功。杂志创办人的痛哭声
通过网络传遍公司。 11月20日,公司一天裁员33人,很
多有才华的员工自动请辞。

    是什么导致了失败

    公司上市的所有谋略技巧,在于如何给企业估价。一
般说来,未上市公司通过和已经上市的同类公司相比较,
通过对未来收益的预期估计,决定公司的价值或称“公司
权益”,再根据“公司权益”确定需要上市筹集多少资金
和首次股票发行数量。这样,在阴晴不定的市场上,同类
公司的股价波动势必牵动着准备上市公司的每一根神经。

    帮助公司上市的投资银行是主要的评估人,他们依据
经验和当时的市场情况权衡制定发行价格。这是一个非常
微妙的位置。公司当然希望上市可以筹到尽可能多的资金,
给投资银行的佣金也是在此基础上按一定百分比计算。

    那么,将初始发行价格尽量上抬应该说是双方的利益
所在了?不完全对。因为投资银行还要照顾到“机构投资
人”--他们的“老客户”。机构投资人是股票市场上特殊
的“买家”,通常是退休基金、共同基金、银行和保险公
司等大投资集团的管理人。当公司向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
上市注册时,投资银行召集这些“机构投资人”进行“路
展”,向他们介绍公司的发展前景、运营情况等各个方面。
如果他们认为公司股票价格有可能在发行后上涨,就可以
表示“兴趣意向”来定购“原始股”。如果把发行价格定
得过高,那么在正式买卖股票的时候,股票继续上扬的机
会就不大,“机构投资人”也未必有兴趣购买原始股。

    华尔街对这个难题的经验性解答是 “15%定律”。如
果上市后公司股票在自由买卖的 “后市”上上涨了15%,
那么公司、投资银行和“机构投资人”皆大欢喜。说起来
简单,要在瞬息万变的股市上拿捏好这个分寸,需要“天
时、地利、人和”俱全,还要有个好运气。

    再看《在线》这个案例,在美国市场非常看好网络股
的一片乐观情绪中, 1996年5月30日,它向证交所递交了
“预备招股书”,认为“公司权益”价值4.47亿美元。它
比较的“同类”上市公司有网景、雅虎、美国在线等热门
网络公司。但是杂志创办者忽略了,《在线》虽然是网络
的产物,却有一个“传统媒体”的外壳,其93% 的收入来
自于一种单一的发行刊物。《在线》仅仅依靠一个“新媒
体”的概念,自身权益的估价就达到了它的收入的17倍,
华尔街的“买主”们能够心悦诚服吗?

    为了充分表现出“新媒体”的“全方位出击”,《在
线》在1996 年迅速扩展到338人,新增了“热线”网上频
道,同期发行书刊,开始了电视节目制作。1995年的成本
超出收入约有7900万美元,赢利变得遥遥无期。

    1996年6月初,正当上市小组要启程开始向 “机构投
资人”开始宣传性的“路展”的时候,美国市场上网络股
价格大跌。“我们决定暂停对上市的倒计时,”6月15日,
创办者对公司成员宣布,“等网络风暴稍微平息一下再说。
”

    两个月以后,上市工作重新开始,但 《在线》发现,
其所有“卖点”倚靠的网络形象似乎都成了错误,市场对
网络股的信心尚未完全恢复,以至连雅虎这样曾经在交易
的第一天就上涨三倍的网络带头股,都回落到发行的价位。
《在线》 开始修正它的网络形象,向 “传统媒体”靠近。
经过修正后的“公司权益”从4.47亿美元降到2.93亿美元。

    10月14日,创办者仍然乐观地对公司员工汇报道:在
秋天熙熙攘攘的初始发行市场上,我们的演示有这么多听
众,本身就说明了一个好兆头。但是,创办者知道他在赌
博。结果,他赌输了这一场。

    回顾《在线》1996年的上市失败,有人说是他们运气
不好,有人说投资银行表现得不够水准,也有人说公司管
理人犯了错误。我认为,《在线》为了上市而进行的包装
对公司的管理影响过大,公司的发展计划不是完全从它已
有的竞争优势出发,而是随着在“投资演示会”上塑造的
形象一日三变。要知道,这种形象能否成功还要靠股市气
象是否“天公作美”。到了这一地步,上市成了公司的唯
一目的,认真的经营反而退居第二,这是公司管理人犯的
最严重错误。(编者:今日,风险投资在我国的高科技领
域正当起步,其中亦不乏准备上市的网络企业,本期关于
《在线》案例的分析选自《电脑日报》,这篇文章或可具
有一定借鉴意义。)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