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 当代生活报 > 正文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8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广西旅游资源丰富:打出民族特色王牌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2日15:06 当代生活报

  近年来,细心的广西人不难发现,每逢时间充裕的节假日,广西都会掀起一股到外省特别是到少数民族省份去旅游观光的热潮,但我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线路却始终火爆不起来。广西区旅游部门一位资深人士就此说了一番耐人寻味的话,广西本身就是一个有着12个不同民族和美丽自然风貌的少数民族地区,这种一边倒的少数民族特色旅游的现象值得我们反思。广西的民族特色旅游现状到底如何?记者近日对此进行了相关采访。

  民族特色游潜力待深掘

  在广西这块广袤美丽的土地上,生息繁衍着壮、瑶、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彝、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神秘古老的传说,每个民族的居住地都有美丽独特的自然风貌、淳厚质朴的风土人情和独特的民族风情。

  三江侗族自治县是我区12个重点旅游县之一,旅游资源具有旅游界公认的密度大、品位高的特点。3月初,记者来到广西最北端的湘黔桂交界的三江县。这里有一座海拔1377米、方圆几十里的大山叫三省坡,千百年来,我国250多万侗族人民就三省坡周围生息繁衍。三省坡山峦叠嶂,杉林遍野,溪水瀑布众多,三条清澈的河流蜿蜒流淌,在高山险要处,绿树掩映间,有一个个由杉木构筑的侗寨,在溪河沟壑间,有一座座古朴典雅的风雨桥,还有构筑精巧的鼓楼等等,无不给人“举目皆风景,处处可入画”的感觉。

  然而,与我区其他的少数民族地区一样,三江的旅游开发总不如人意。2000年到此旅游的总人数仅9万人,其中国外旅游人数才5000人次。问题到底出在那里呢?撇开其他因素不说,挖掘民族特色旅游资源不足就是一个重要原因。

  据了解,目前三江县列为国家级保护的风景点仅有程阳风雨桥,区级风景点仅有马胖鼓楼,这些都是外界所认识的。但据当地的数字反映,三江的类似这样的风雨桥却有110座,鼓楼达160座。由于缺乏对这些遍布侗寨的宝贵旅游资源的综合开发,外界却知之甚少。此外,一个古朴的侗寨就是一个“原汁原味”的景点,一栋侗家杉木楼就是一本写尽历史的教科书,而一个侗民则更是一位能歌善舞的行家。侗家的菜,风味独特;侗家的水酒,甜美淳正……然而,这一切绝大多数都沉睡在神秘的大山里。

  据悉,在1987年至2000年的10年时间里,三江县投入资源开发建设资金(含政府拨款、社会资金)累计400万元左右,不到同期全县固定资产投入的1%,相当于龙胜各族自治县一个景观“龙脊梯田”的28.75%。距离旅游计划总投入2000万元相差甚远。旅游人数1990年为2033人,1994年为1.91万人,1998年为1.98万人。距离原计划2000年旅游总人数达到20万人还相差甚远。

  此外,除了未开发部分外,就算名扬天下的“一桥一楼”,开发的深度也令人不敢恭维。位于该县八江乡的马胖鼓楼虽说是名声在外,但记者看到除了山野中一幢孤零零的鼓楼外,却没有任何其他的设施和民族风情展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实现游客在木楼上住上一晚,看看侗舞,听听芦笙,吃上一顿别有风味的侗菜的奢望。

  据称该县没有一家能接待40人以上的上规模档次的宾馆,为此不知推掉了多少慕名而来的旅游团体。

  具有民族特色的景点急需保护

  随着时间的推移,广西能向国内外推出的、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品牌旅游景区也越来越少,这是广西人有目共睹的事实。在世界各地掀起回归自然,弘扬保护文化遗产的今天,我们许多诸如壮锦之类的民族主流文化正逐渐衰落甚至慢慢被人遗忘。

  记者于3月2日来到位于桂西中越边境的靖西县,该县原来保存有较为完好的壮族原始民居建筑群,也是一个颇受中外游客喜爱的旅游景点。可当记者采访时却吃惊地发现,这些闻名遐迩的民族精华已遍体鳞伤。

  距离靖西县城8公里的旧州风景区,原来是该县最为著名的壮族民居旅游点。可今时今日,却变成了半新半旧的普通乡村,钢筋水泥楼房正毫不留情地吞噬着斑驳破旧的壮族老民居,如此下去,用不了多久,旧州村将会变成一个名符其实的农民新村。极具讽刺意义的是,东北某省为建造一个民族风情村,前不久从该村低价购买了一幢古壮楼,他们小心翼翼地拆下古楼的一砖一瓦一木,那虔诚的样子,不知能给当地人一个什么样的启发。当地一位文化部门的负责人对记者痛心疾首地叹息道,该县南坡乡定金村,原本是典型南壮地区的枧木杆栏式建筑,深受游客的青睐,但不久前通公路后,几乎全部变成了水泥楼房,一个不可能再现的历史文物景点从此消失了。

  在三江、龙胜等地,当地部门也对民族特色正在逐渐消失的现象感到痛心。在公路沿线,少数民族的服饰、建筑风格、价值观念等越来越汉族化,只有在公路往里延伸的地区或根本不通公路的山区,才可见到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村寨,除佩侗寨外,还有壮家山寨的麻栏木楼,苗家山寨的吊脚楼,瑶家山寨的半边楼等,如不采取保护措施,这些山寨一样难逃改头换面的命运。

  事实证明,在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目前正面临经济发展与保护文化遗产的矛盾。

  景点开发要与经济效益接轨

  近年来,广西周边的云南、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令人瞩目,他们手中的“法宝”,就是大打民族特色旅游这张广西也有的“王牌”。特别是云南,几年间的特色旅游发展不但令世人瞩目,而且带动了全省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民族特色旅游的威力到底有多大,记者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采访时,耳闻目睹了许多耐人寻味的事例。

  该县的细门瑶寨,原是一个交通不便,与外界隔绝的贫困落后山村,但由于细门瑶寨的民族风情一直保存得十分完整,于1999年4月被开辟为新的旅游景点,有关部门把瑶民们组织起来,根据民族特点,跳舞的跳舞,唱歌的唱歌,织布的织布……为游客展示自己民族的特色。到了年底,谁也没有料到,仅8个月的时间,全寨人均收入达到了600元。更令人吃惊的是,瑶民们变得爱干净整洁了,商品经济意识也改变了,家里的木楼收拾得像别墅一样,还凑钱用青石板铺设了寨里的道路。

  而另一个具有“北壮”代表的金竹壮寨,1993年开始向游客开放,1994年单卖绣球、壮锦小挎包的收入,一年便达到了15万元。该县旅游局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全县还没有形成旅游大环境,来此旅游的人数还不多。因此,这些山寨目前还不能像云南等旅游发达地区一样很好地解决村民的就业和生活问题。现阶段,在国内国外有重大影响的,上规模上档次的旅游品牌线路不多,否则,发展特色旅游比任何形式的扶贫还要有效,作用和意义是不可估量的。

  记者在三江侗族自治县采访时,该县一位分管旅游工作的领导及一些边境乡的负责同志说到了一件事情,令人震惊。原来,与三江交界的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黎平县,几年来都在全民动员大力发展旅游业,前不久他们到交界的乡镇去,发现人家连财政所、派出所建设的办公楼全部是与少数民族建筑风格一致的侗式木楼。

  就在记者搭乘一辆破旧的卧铺班车离开三江县的路上,一位外出到邻县打工的中年侗民告诉记者一件更为令人汗颜的事情。他说,他们山寨翻过一座大山就是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那里有一个叫黄土村的侗族山寨,还没有他们村清秀,木楼也没有那么好看,但前不久,县里出面为他们村贷款300万元,专门用于铺设进村公路和整修木楼,近来那里来了许多外国人。生活报记者 罗 建


相关论坛】 【关闭窗口

 新浪推荐
图文专题:日内瓦国际车展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音乐风云榜》2000年十大金曲评选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竞技风暴举办2001赛季甲A有奖竞猜
打卡聊天每天得文曲星、MP3、手机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新浪网独家推出“牛县长日记”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