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 法制日报 > 正文



教育疑问:农家子弟为何不读书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9日12:59 法制日报

  近几年,在北方某个著名学府里,入学新生中农家子弟越来越少,该校去年招收5000名新生,农民子弟的比例已由过去的接近一半降到现在的不足百分之十。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是,新生的衣着派头也与往年大不一样了,手拿大哥大,腰别BP机的比比皆是,在食堂打菜只奔小炒区,过去免费供应的大桶装青菜蛋花汤几乎无人问津,有些饭堂只好将其撤销了。

  为什么高等学府里农家子弟越来越少?有人说是农民子弟不读书了。为什么他们不读书?究其原因不过有两点:一是读不起,二是读了也无益。

  说是读不起,并非危言耸听。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城乡差别进一步加剧,教育产业化在一些地方的变相施行,使农村家庭不堪重负。有着如牛负重的优良传统,不乏“再穷不能穷教育”的精神理念的广大农民,面对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无比繁多的学费杂费,先是舍女保儿,让女儿辍学回家种田,让儿子继续读书深造,然而,逐年攀升的各种费用,使不少男儿也弃学回家,农民子弟遭到无情的淘汰,所剩者凤毛麟角,还是些家境较为殷实的孩子。由此,大学生中农民子弟的比例锐减已是不足为奇的事了。

  说是读书无益,有无数无情的事实诠释。多少含辛茹苦的父母背负着数万元的债务,将孩子供到大学毕业,然而除了名牌大学和热门专业不愁出路以外,许多学生毕业即是待业。农家子弟无经济后盾,没政治背景,要么找不到工作,要么好不容易进了某企业,自己所交的“担保金”还没有挣回来,又轮上了下岗厄运。

  从小学到大学,16年的苦读已经使孩子变成“眼高手低”的人物,此时工作无着落,种田不愿意,成了赋闲人。如此严酷的现实,怎能燃起苦读的欲望?如果上学只能徒添自己的负担,不能改变家庭的命运,读书不能回报社会,不能报答父母甚至不能自立谋生的话,怎能说服生活困顿的农家子弟要有远大理想,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不说我国封建时代的“待到金榜题名时,书中自有黄金屋”,也不说过去的农家子弟只要苦读成才,就可以“脱掉草鞋穿皮鞋”,起码来说,读书16年,报国能有门,总该是理所当然的吧?

  当然,有些已经坐在“黄金屋”里的既得利益者会说:“现在是竞争年代,想工作得凭本事去竞争,再不能有现成的铁饭碗好端了。”说得似乎有理。但笔者想来,你们当初是否也是从泥腿子撞进大学堂?可不要“好了疮疤忘了痛”,自己挤上了社会主义的“公共汽车”,享受了各种福利待遇,马上对着车下拥挤的人们喊着:“好了!人上满了,再不能上了。快关门!快开车!”这是典型的“得了便宜唱雅调”。

  心酸的事实,在农村泛起了新的“读书无用论”,这不是农民的认识在退化,而是无情的现实带来的观念冲击。每年春节涌动的民工潮,使我们在电视中、在车站里看到了多少稚嫩的面孔,这是新一代农民对教育缺陷的无声的抗争。中国农民非但懂得读书的用处,而且有“再苦不能苦孩子”的优良传统,但是当他们的希望成为泡影,努力已然无效之后,他们只能作出这种无奈的选择。这种选择,对于农家子弟来说是一种悲哀,对于中华民族来说,代价却是过于沉重了,这不能不引起教育制度的设计者和科教兴国的实施者们反思。(作者为清华大学研究生)佘惠敏


相关论坛】 【关闭窗口

 新浪推荐
3-15保护消费者权益专题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健康专题:春天 别让忧郁沉重徘徊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竞技风暴举办2001赛季甲A有奖竞猜
组图:奥斯卡颁奖典礼明星时装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