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万象 > 正文
上海“红红姐姐”的六千封信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17日16:07 上海青年报

  到闸北区临汾路街道采访团工委书记孙红时,发现这里的小朋友都熟悉这位“红红姐姐”,谁都能说上她的几件事。许多同学还关切地打听:有一个月找不到红红姐姐了,她到哪里去了?她生病了吗?

  记者在上海西北角的军营里找到了“红红姐姐”。一身迷彩服的孙红依然是乐呵呵的样子。4月2日开始,她参加市青年干部培训班,正在军训。而在此之前,她在医院动了一个手术。难怪孩子们有一个月找不到她。

  “我也想他们!前几天街道有急事让我回去一趟,一进门我就问‘红红姐姐信箱有信吗?’大家都笑!”孙红说。

  孩子们的疑问解决了,但是面对这位全国优秀团干部、市新长征突击手标兵,记者的问题却还巨大地悬在空中:作为一个青少年工作者,孙红有什么秘诀能如此深入地走进青少年中间,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如此持久而有效地发挥出她的力量呢?

  既然她以“红红姐姐信箱”闻名,而又一开口就提到了信,记者的探索由此开始。

  秘诀一:写信

  在过去的7年中,很少有人会像孙红这样写信:她的“红红姐姐信箱”向街道青少年发出公开信5000多封,收到青少年回信500多封,她亲自回信近千封。

  写信从孙红初当街道团委书记开始。

  那是1994年初,25岁的孙红刚生完孩子,回到街道担任了团委书记。她立即想到开设“红红姐姐信箱”,第一封公开信发到了街道200多位回沪知青子女手中。

  “那些孩子急需帮助!”孙红生孩子前在街道从事劳动力管理,经常接触到知青子女,知道他们孤身在沪、语言不通、缺少朋友,有与监护人矛盾重重的,有就业求学上苦闷彷徨的,还有一念之差走上犯罪道路的。“既然做了这份工作,就应该首先去帮助他们!”

  孙红说她喜欢写信,信能够从容、完整地表达感情。而1994年时中小学生正流行结交笔友。孙红给自己的信箱起了个亲切的名字“红红姐姐”,“好记,像朋友!”

  回信接踵而至。小刘在信中写到:“外公外婆的家,到底是不是我的家?父母让我来上海,到底是爱还是错?”孙红当天即回复:“人处逆境,更需奋斗。上海是一座充满生机活力的城市,她会给年轻人许多学习条件和发展事业的机遇,你一定要正视困难,努力学习,为父母争气,为回沪知青子女争光。”如今已大学金融专业毕业的他至今仍难以忘怀红红姐姐的几封长信、几次深谈,在他最迷惘时给了他力量,使他看清了努力的方向。

  点评:刚刚当团委书记就开设“红红姐姐信箱”,这在孙红十分自然。因为她有写信的“特长”,更因为她觉得,做青年工作首先就是要去帮助需要帮助的青年。

  秘诀二:坚持

  1994、1995年时,孙红对于收信、写信的兴趣让周围人实在看不懂:

  中午别人回家吃饭了,傍晚下班了,就见她总是拿出一堆花花绿绿的信纸,乐滋滋地在那儿写啊写(她说:一是上班没时间写,团委书记的工作挺忙的;二是下了班可以静心考虑,当时一个办公室有好几个同志,人来人往的);

  第一批公开信收到了几十个知青子女的回信,需要一一回复,已经够忙的了,可她逢年过节时还继续给知青子女发公开信,希望得到更多的回应(她说:社会上发公开信的不少,别人收到一封可能不当回事,这并不表示他们就没有问题,我连续发信是为了表示“红红姐姐”的诚意);

  有时小朋友来一封信,她要连回两封(她说:有时我回信后,他们就不来信了,这不能说明问题已解决,所以我会再次去信询问)。

  红红姐姐的诚意换来了青少年的真情袒露。最多时她一天会接到10多封信。按照一周之内必回信的自我规定,忙时她一天要写6、7封信。那时养成的中午不回家、在办公室吃方便面的习惯,傍晚下班迟回家的习惯,她一直保留至今。

  随着交往的深入,许多孩子找上门来。一些孩子急切地寻求她的帮助。从办一张图书证的小事,到解决与监护人纠纷、求学求职等复杂事情都有。最麻烦的一件事孙红忙了大半年、跑了几十趟。

  那时她的孩子才几个月大。实在忙不过来,而丈夫也很忙,一狠心她把孩子送到了南通婆婆家。“那时我们一两个月才能去看孩子一次。”

  “我从没觉得坚持是个问题!看着那么多知青子女把我当姐姐,向我吐露心曲,我真的很开心。”孙红说,她当时做好了准备有孩子来向她要饭吃的,可是没有。

  点评:如果说一时冲动做成一件事不难,那真心诚意、认认真真做下去却是难的。但是孙红做到了。持之以恒被再次证明很能打动人。

  秘诀三:延伸

  到了1996、1997年,孙红发现知青子女的来信大幅减少。原因一查便知:那一批少年长大了,逐渐进入大学、工作岗位,成熟了,不再需要“姐姐”的指引。

  孙红没有因此而失落。因知青子女而起的“红红姐姐信箱”也没有就此止步。她发现了新的急待帮助的青少年群体:街道里下岗待业人员多了,他们的子女面临着生活、情感等等问题。

  尔后,残疾青年、外地来沪的打工仔等需要帮助的特殊青少年群体纷纷进入她的视野。她总有写不完的信,忙不完的姐姐的“份内事”。 (本报专稿/记者黄宾)


时事论坛】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
都市生活全新改版
美军侦察机撞毁中国战机事件
同学们在等你呢! 快来新浪同学会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乐坛群星闪耀5-1工体 新浪网与你同申奥
独家连载中国第一部足球小说《假球》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第一届新浪全国妈妈宝宝五一大聚会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