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正文
上海脱胎换骨十年间 再次聚集世界目光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5月11日11:04 新闻晨报

  无论是曾经来过,还是初来乍到,今天面对这座充满传奇历史的东方大都市,人们几乎都会提出同样的问题:短短十年间,上海为何会有如此惊人的巨变它的背后究竟深藏着怎样的秘密在上海的主要街道上,平均每两个月就会出现三支最高规格的国宾车队,而随行的代表团成员合计多达1.2万人。

  上海:再次聚集世界目光

  刚刚跨入21世纪,亿万中国家庭便又开始忙碌着迎接另一个欢庆的时刻。此时,爆出一条重大国际新闻:1月15日,朝鲜领袖金正日非正式访问上海。日本共同社抢先发出这一消息。

  金正日为何非正式访问上海众多西方分析家对此猜测纷纷。直到中朝两国官方媒体公开报道此事,人们才多多少少获知了大致情况。去年以来,这位朝鲜最高领导人就多次表达了想到上海看一看的愿望。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参战五十周年之际,金正日接见由迟浩田上将率领的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又提出“非常希望访问上海”。

  金正日此行上海四天,虽属非正式访问,但其率团人员之庞大,参观考察之深入,却是十分罕见。有报道说,金正日对上海现代化的都市气派、亮丽的住宅小区、强大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网络以及尖端的科研基地、兴旺的金融和文化服务等都表示了极大的兴趣,高度赞赏说:“上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吸引了世界惊讶的目光。”

  确实,在过去的十年间,这座急速崛起的东方大都市不时成为世界聚焦的热点。包括欧美主要国家首脑在内的二百多位外国领导人相继到访这里。有统计称,仅外商驻上海的各类办事机构就有5000家之多。

  黄菊对着香港记者的摄像机接受采访时感慨万千:“说起上海这十年的变化,真像一个故事。身在其中的上海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很不容易”

  黄菊说●十年变化像个故事

  畅然回首,上海市委、市政府总结了90年代的“八大历史性变化”:

  ———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商品市场化程度已达95%,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国有企业占改制企业的80%以上;

  ———城市性质从工商城市转向经济中心城市,拥有证券、外汇、期货、人才等一批国家级要素市场,以及18个区域性市场和180个地方性市场;

  ———城市建设从还历史性欠账转向建设枢纽功能性设施,初步形成市区立体交通网的构架,基本建成信息港的主体工程,全市新建建筑面积达到一亿多平方米;

  ———经济运行从相对封闭转向全方位开放,91个国家和地区在上海投资2.2万多个项目,累计吸收外资合同金额达到454亿美元,全国各地在沪投资企业1.5万多家,注册资金超过600亿元;

  ———经济发展重心由“调整中发展”转向“发展中调整”,在加快工业新高地建设的过程中,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超过50%,信息产业已成为工业第一支柱;

  ———各项社会事业发展从量的扩大转向质的提高,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超过十二年,平均期望寿命达七十八岁,先后建成一批标志性的文化设施;

  ———城乡人民生活从温饱型转向比较宽裕的小康型,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1.15万元,农村年人均纯收入超过5500元,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3.5%,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超过11平方米;

  ———人们的活动方式从“单位人”转向“社会人”,城镇社会保障覆盖率超过98%。

  应该说,90年代十年,上海经济和社会生活发生的变化是极其深刻的。有些是根本性的转型,如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些是阶段性的提升,如城市面貌的变化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有些是趋势性的进步,如社会发展带来的许多新变化。

  不管怎么说,数字毕竟枯燥,总结亦显抽象。在局外人看来,最形象的变化当属林立的高楼大厦、畅达的交通,最直观的感受则是时尚的衣食住行、安居乐业。这一点,无疑成了吸引众多文人墨客的极好题材,2000年岁末,香港凤凰卫视的一群记者也赶来寻找“上海故事”。黄菊对着香港记者的摄像机接受采访时感慨万千:“说起上海这十年的变化,真像一个故事。身在其中的上海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觉:很不容易”

  不堪重负●全力冲出起跑线

  面对百年旧城遗留的坑坑洼洼,这座中国最大的城市几乎是踉踉跄跄地冲离起跑线,开始了追赶现代化的快速奔跃。吃、住、行,水、电、气,六件大事之于一座城市,犹如血管之于人体,如果血液循环总是毛病不断,他的健康会怎样,真是难以想象。但在十年前,几乎每个上海人都曾遭遇过由此带来的困扰。十年后的今天,当讲起当年的这些真实故事,在孩子们听来,犹如一个个难以置信的传说。

  进入90年代,上海城市发展的指导思想终于出现重大转折。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开发开放浦东的重大决策,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格局中,这座全国最大的工业基地第一次被确立为经济中心城市。1991年,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经过深入论证,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对此,黄菊概括说,要闯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上海特点的现代化特大型城市的发展之路。

  从此,这座百年旧城开始了堪称世界奇观的脱胎换骨。

  短短十年间,一亿多平方米的建筑拔地而起,众多市民的居住条件由贫困一步跨入小康。国际空港、城市地铁、跨江大桥、高架环线、轻轨交通……世界上最先进的交通设施,魔术般地在这座城市搭起了现代立体交通网,这也仅仅用了十年。十年间,上海人均供电和用电量创下全国之最;以煤气为主的清洁能源进入城区每个家庭,来自数百公里外的东海天然气也已登陆浦东新区。还是这十年,亚洲第一高楼金茂大厦,中国第一高度东方明珠电视塔,虹桥高级商务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开发区,南京路、淮海路商业街和徐家汇商业圈改造等等,当代世界最科学的规划设计、最前卫的建筑理念、最先进的建筑技术,同时在这里交汇融合。

  以历史的进程来观照,十年只是一瞬间。从这个意义上说,这座几近老化、不堪重负的百年老城几乎是一夜之间跨入了国际化大都市的门槛。但以现实的眼光来审视,三千六百五十天,又是漫长、艰难的探索,有时甚至是度日如年的跋涉。可以说,每一个亲身经历者都会在其人生的记忆里,留下永恒的印记。

  城市建设●814亿元打造“网络都市”

  仅仅用了十年,上海中心城区大规模基础设施改造基本完成,偿还了拖延几十年的历史欠账,让世界为之惊叹。

  更为可贵的是,面对赞誉和掌声,上海的决策层始终没有陶醉过。在与华东各省市政协领导座谈前的几个月,他们就已在不同场合反复强调未来城市发展的“三个转变”———经济发展由“留”到“流”,城市建设由“内”到“外”,人才政策由“刚”到“柔”。这一全新思路在全市上下和兄弟省市引起热烈反响。以此为标志,上海的城市建设开始突破传统的地理区域概念,酝酿新的更大的跨越。

  应该说,上海人民用智慧和汗水塑造了一座全新的城市,这座城市同时也塑造了上海决策者的全新理念。根据长江三角洲一体化发展和“大都市圈”建设的需要,在迎接21世纪的前夕,上海作出全面部署,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致力于强化枢纽型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城市综合发展环境和综合竞争能力,并将此作为21世纪前五年的基本思路。


时事论坛】 【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新浪推荐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幽默、美图、FLASH…动漫频道正式推出!
聚首新浪放飞爱情梦想-新婚专题五月登场!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