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羊城晚报 > 新闻报道
 


纪实:千万富翁在雪域高原办农场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18日 18:27 羊城晚报

  有首西藏民歌这样唱道:神秘的西藏啊,当你不熟悉它的时候,它是那样荒凉空旷;当你熟悉它的时候,它会变 成你的家乡。每次唱起这首歌时,张少华都感触尤深。

  张少华,1961年12月生,1987年办起江西首家民办科研所,1992年与人合办大陆生物高科技实业 公司,1994年获全国第四届科技实业家创业奖。1995年他举家南迁广东珠海,同年夏天,与西藏达孜县政府签订了达 孜光彩示范农场意向协议书,1997年获中国光彩事业奖章,1998年获第五届全国十大扶贫状元。

  四年过去了,这位全国唯一入藏开发农业的勇士近况如何?日前,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有关领导、本报记者和广 东电视台专题片《峰回路转》摄制组一行六人专程赴藏看望他。    进藏引得“后院”起火

  广州-成都-拉萨,经两个航班共四个小时的空中飞行,我们与刚赴京参加完国庆观礼活动的张少华会师于海拔 3658米的圣城拉萨。一下飞机,我们就领略了高原缺氧的滋味:头痛脑胀,心跳加快、胸闷气短,茶饭不思。静养48个 小时后,一团友被迫提前打道回府。经此折腾,我们对张少华当年舍弃优越的特区生活,主动到西藏的勇气有了体验。

  没来得及适应高原缺氧,记者们便急着要到张少华的农场看个究竟。少华亲自驾车接我们,车子沿着拉萨河往东 疾驶45公里,眼前达孜县拉木滩上出现三排白色平房,农场到了。途中,我们向张少华打听当日缘何选择入藏办农场?他笑 答:当初走这一步很不易,差点弄得“后院”起火。

  “而立”之年,少华已赚得千万家财,他在珠海买下两套住宅,家有两台跑车。

  娇妻任群比他小六岁,家有“千金”才一岁多。1995年7月,他首次踏进神秘的雪域高原。十几天后,不知 是自然的力量还是神的力量,驱使他毅然作出了开发达孜光彩示范农场的抉择。

  消息传来,妻子与老父急急飞赴拉萨,想拉他回头。妻一屁股坐在满目荒凉的拉木滩:“哎呀,不要说要我们投 资几百万元啊,就算给我一个亿,我也不在这里办农场啊。”她苦劝丈夫:“你要在西藏做光彩扶贫的事业,可以捐点钱嘛, 几十万,一百万元都行,何必一定要将自己献出去?”

  对于亲朋好友的劝告,性格倔强的张少华很快就“左耳入右耳出”。他确信这是一件既有益他人、又利自己的大 好事,一定要做下去。他说:“内地人才济济,多少企业家,不缺我一个;而西藏却需要我这样的人,我要做一些别人没做过 的事业。”他还拿当年文成公主远嫁西藏的历史来开导妻子。最终,夫妻彼此各不相让,他们的婚姻亮起了“红灯”。

  少华单枪匹马在雪域高原办农场,很快就“透支”了健康。入藏才几个月,他就重病入院抢救,危在旦夕。拉萨 通知家人准备为他办后事,妻子慌了手脚,她又一次飞赴西藏,日夜守候在丈夫身边。少华从死神魔掌逃生,又玩命般拼搏。 妻子心一软,不忍离去,决定陪伴丈夫。出身高干家庭、又曾留学日本三年的任群,习惯了每天灯红酒绿的生活。如今,高原 缺氧、干燥、没水、没电的艰苦生活,让她顿觉度日如年;她常心跳失常,或每分钟180次,或突然又没了心跳。但为了所 痴爱的丈夫,她坚持每年用一半时间呆在拉萨。

  去年,她带着三岁多女儿小青青进藏,一家子共享天伦之乐。女儿入藏后一刻也坐不住,终日与藏族孩子游戏。 那晚,青青突然流鼻血,休克过去。送到拉萨医院时,孩子已停止呼吸。一轮急救,才起死回生。爱女差点命丧高原,母亲悲 痛欲绝,她不愿再在西藏担惊受怕了。任群噙泪给少华写了三页纸的信,忍痛提出分手。少华心如刀割,只能尊重妻子的选择 。他给她200万元,好离好散。谁知,几天后,任群突然从天而降,又回到他的身边,给他一个意外的惊喜。任群实在舍不 得德才兼备的好丈夫,又回心转意了!    光彩耀雪域 藏汉一家亲

  进藏办农场,家人至今无法完全理解,少华觉得情有可原。令他委屈的倒是当日藏胞对他的误解。联合国专家曾 先后三进拉木荒滩,通过种草、种树改善生态环境,固定土壤,但结果都失败了。这次,少华来此办农场,藏胞们却不愿意了 ,纷纷上访表示反对,有的赶来羊群吃光农场第一次种下的菜。

  几年下来,张少华靠一片真心造福藏胞,给他们以实实在在的好处,终于换回纯朴藏胞对他的衷心爱戴。如今, 10平方公里农场附近村庄,说起“张老板”,藏胞谁个不知,哪个不晓?“张老板拉,亚咕嘟!(意即好人)”藏胞们对他 竖起大拇指。

  那天,40岁的次仁达娃热情地引我们进村访问,所到之处,藏民只要一听是“张老板”的客人,马上热情捧出 青稞酒和酥油茶款待我们。他们交口称赞张老板心地好,有本事,讲话算数:为他们出钱请来了施工队打出12口清水井,农 场附近四条村的农民从此不用走老远的路背水;为他们拉上了电线,当地藏胞从此用上了电灯。他们最开心的是如今在家门口 也能打工赚钱。为农场干活发了财,当地藏胞新购买了拖拉机、推土机、播种机,村里因此多了不少新房子。

  40岁的次祖有四个小孩,他没钱为孩子交学费。张少华闻讯,当即叫人送上300元,还让他到农场干活,赚 钱养家。这些年,数不清有多少藏胞曾向张少华借钱,他们有的连借条都没打。少华毫不计较,他与纯朴藏胞互相讲一个“信 ”字。

  这些年,少华的选择已见成果,每个参观过农场的人都夸他了不起!他投资870万元,在荒滩上共种植杨树、 柳树18万多株;200多公顷的机耕地,是花了比当地多两倍的造田成本开垦的,已收获了牧草、小麦和蔬菜;修筑了七座 共20多公里长的河卵石垒起的水坝;开挖鱼塘300公顷,投放内地鱼苗100多万尾;年产6000吨的面粉加工厂和3 000吨的饲料加工厂已投产。他说,上述工程需30多万个工,仅此,他给付当地藏胞工钱已约300万元。

  盛名之下 本色做人

  少华入藏的初衷是:建立一个与当地农牧渔发展不一样的模式,让藏民在就业过程中,得到一种观念上的改变。 现在,他如愿以偿了。

  旁人眼中,少华像苦行僧,他却称苦中有乐。几年来,他五次独自驾车翻越海拔50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从 珠海到拉萨,他五天便走完5400多公里路,日行平均1000公里。为了办好示范农场,他先后啃完了气象学、栽培学、 植保学、加工学、遗传学、建筑学、水利工程等专业书籍,他还搜集和了解全球最新育种动态。拖拉机、推土机、播种机、收 割机等农业机械,他样样会开。

  谈及雪域高原创业的收获,少华感慨自己少了虚荣和浮躁,多了成熟。长期吃素,减轻体重15公斤,没有了大 腹便便。现在,他崇尚简单俭朴的生活。不住三星级以上的宾馆,不吃上千元的盛席、不穿几千元的名牌西服。

  盛名之下,张少华现时十分低调,他刻意回避新闻界对他的追踪报道。一旦发现面前的镜头,他就本能地扭开, 这可难为了广东电视台三位编导和摄影师了。为拍好这部15分钟的专题片,在高原缺氧的艰苦条件下,他们扛着机器,气喘 吁吁跑了四五天,仍没拍够镜头,苦不堪言。本报记者要带点照片,少华诉苦,他平生最怕照像。因此,除抓拍外,少华的照 片全是集体照。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采访中,一讲起他的宝贝女儿,少华就心花怒放。他将孩子相片装于钱包, 想她的时候,就掏出来看一看。谈起妻子和父亲,少华满怀歉疚之情。经历一番风雨人生,尤其是农场已走上轨道后,家庭在 他心目中已跃居首位。稍有空闲,他第一时间飞回亲人身边。讲到今后愿望,张少华说远离名利场,潜心研究小麦育种,争取 干出点名堂。本报记者董育芳 通讯员谢新华 柯维良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羊城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