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听法国人说中国--从巴黎看新中国50华诞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3日 03:07 来稿

  新中国50年,变化翻天覆地,每个中国人都会有切身感受。而外国人呢?他们的蓝眼睛,如何观察、捕捉这一变化 ?连日来,记者利用不同机会,跟一些法国人谈论这个话题,听到不少说法。

  政治家看问题,总是从"大处"着眼。法国参议院议长蓬斯莱刚刚从中国访问归来,有说不完的感慨。也难怪,他上 次到中国,还是在"文革"期间,因此感叹中国的变化之大,尽在情理之中。在他眼里,中国最大的变化,是正在深入进行的 改革开放。中国在探索自己的路,一条任何国家没有走过的路。对于中国锐意改革的勇气,对于中国人进取和成功的信念,他 表示由衷钦佩。

  外交家看中国,重在掂量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份量。前驻华大使马洛,整个职业生涯与中国紧密相连,40多年间多次 赴华任职。在他眼里,中国的巨变,是她在世界上真正有了自己的地位。从过去被欺辱,到今天"世界都需要倾听中国",在 许多重大国际问题上,人们都在关注中国的举动。

  企业家看中国,心里都有自己的一本帐。法国"阿尔斯通集团"总裁毕尔热,兴致勃勃到上海参加"财富"论坛年会 ,比起他的几个前任,要潇洒得多。中国的改革开放,给世界提供了一个诺大市场,使他的集团也大踏步地迈向了中国。从大 亚湾核电站到三峡工程,这些举世瞩目且竞争激烈的重大项目,都有"阿尔斯通"的参与。他说得很实在,没有中国的发展, 也没有我们这么多商机。

  建筑家看中国,是那里出现了一片沃土。著名设计师夏邦杰,把上海大剧院看作是自己"最辉煌的创作",说起来总 是滔滔不绝;另一个法国建筑界"腕级"人物安德勒,刚刚完成了浦东新机场工程,又中标拿下天安门广场的国家大剧院,将 要在这块神圣的对方,"实现自己的梦幻"。他们坦承,是中国的开放姿态,给了他们"天高任鸟飞"的蓝天。

  当老师的看中国,很在意学生的"发展"。法国国立科学研究院特级研究员巴斯蒂女士,1964年中法建交之后到 北京教授法语,如今可说"桃李满天",很多当年的学生,在中国的不同岗位上"挑起了大梁"。她更在意的是,中国的教育 在发展,文盲少了,读书的人多了,写书的人多了,买书的人也多了。

  搞旅行的看中国,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做了20年中国旅游的塔杜尔女士,在10年前"最低谷"的时候,是法国 唯一坚持组团继续到中国的人。今天,她的"中国之家"大大扩展,不仅搞旅游,还搞起更多的文化交流活动。在她眼里,中 国人一天比一天地富裕起来。以前,中国人对旅游还很陌生,今天中国人旅游"走向世界",一直来到了巴黎的街头。

  而法国的普通百姓看中国,少不了留心"柴米油盐"。一个法国老人说,20年前第一次去中国,学了第一句中国话 就是"没有"。因为,当时在中国不少地方的餐馆,想喝杯啤酒时,听到的都是这两个字。而今天,中国什么多有了。中国人 的餐桌上变化太大了,喝起了法国的XO白兰地、红葡萄酒。

  在外国人的眼光中,中国的变化是巨大的,实在的。

  日前写罢"听法国人说新中国50年"的报道,还有余言未尽的感觉。因为,在法国舆论中,对新中国半个世纪的发 展变化,持公正客观态度的人虽不为少数,但也还有人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有时有的言论甚至还相当刺耳。日前,我应 邀参加法国"环球-论坛"(PLANETE-FORUM)电视台的专题节目,不仅亲耳听到,而且还有一次"交锋"。

  "环球-论坛"是法国的一家私营电视台,以专题和文化节目见长,通过卫星和城市闭路网络覆盖全国。近年来,我 曾两次有机会参与该台专题节目,一次是谈"下世纪强国--中国的经济发展",另一次是谈"西藏问题"。这次,中国国庆 前夕,该台也不放过这个新闻热点,再次举办讨论会节目,主题就是"中国的50年"。参加者还有曾多年在中国任教的法国" 全国科学委员会"委员巴斯蒂女士、在法国大学任政治学教授的比利时籍中国问题专家莱弗以及在法国的"知名"汉学家多米 纳克等。主持人阿兰杰罗姆先生是法国荧屏上的"名人"之一,过去曾多年主持以"影片加辩论"为形式的"荧屏档案"节目 ,收视率相当高。不过,由他主持中国专题的讨论会,倒是出乎我的意料。或许,这也从侧面说明,眼下的中国是一个热门话 题。主持人的引言说,由于大多数法国人并不怎么了解中国,加上一个小时的节目时间有限,所以讨论只能抓住几个重大事件 ,给中国这50年历程"勾勒一个概貌"。他进一步划分说,为了"直观",或许可以把这50年分为两段,一是"毛泽东的 中国",即从新中国建立到"文革"结束,另一是"邓小平的中国",即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20年。

  大概是"女士优先"的缘故,第一个发言的是巴斯蒂女士,请她介绍1964年刚到中国时的最初印象。巴女士用白 描式的语言回忆了当时的情景,谈到中国人那时生活非常简单,但脸上总是挂这微笑。尤其给她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当她问到 中国学生们学习毕业后干什么时,几乎都说"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她说,可以看出那时中国青年的纯朴精神,而且 其中不少人早已成材。

  可以说,巴女士的亲身感受是自然可信的,而接着而来的显然带有另一种色彩。莱先生以60、70年代为话题,承 认中国在不少方面取得很大进展,但同时又强调在另些方面"出现可怕的倒退","付出了极大的社会代价"。而多先生第一 次开口,便进一步"说明","这30年的特点,简直就可以用谬误和屠杀加以概括",还说在"大跃进"、"文革"等政治 运动中,"中国发生了数百万、乃至几千万人的死亡","中国虽然也有发展,但人们看到的,更多是专制主义的空想和以死 亡为代价的谎言",等等。

  需要做一点背景说明的是,多先生这一观点也是老生常谈了。他作为法国"政治学基金会"的研究部主任,"研究" 中国多年,在法国算是"上电视率"颇高的"中国问题专家",其最突出的特点恐怕就是"狠批"中国。多年来,不用说积极 地评价中国,就是做到起码的公正客观,对他来说也是很难的事情。去年早些时候,我们在一个场合相遇交谈,他借用别人的 话说,他属于"反共反华"那类人。当时,我半认真地反问道,"在你们国家,'反共'似乎并不稀奇,可是如果你'反华' ,还能心平气和地研究中国吗?而且,按照你们国家民主、宽容的理念,不认同也不一定要反对呀?"当时,多先生虽有些语 塞,但当然丝毫不会改变自己的。就在这次电视讨论会开始之前,他见到另一个来宾时,仍然以那四个字作为自我介绍的"注 释"。因此,他的一席话,也就丝毫不奇怪了。

  主持人把每个人开场白的收场留给了我。我说,"作为一个中国人,谈论新中国的50年,我和各位来宾感觉不同。 我相信自己和绝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最主要的是想两个问题:第一,这50年,中国是前进了,还是后退了;第二,这50年 ,中国人民生活更好了,还是更坏了。我想,结论是很清楚的。我们不能忘记,1949年的10月1日,毛泽东在天安门宣 布了什么?他宣布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句话,我们每个中国人,今天想起来仍会感到心脏的跳动。为什么? 就因为我们有些场景会永远记得。昨天的中国是贫穷、软弱的,而今天的中国全然不是这样。而且还不要忘记,昨天中国的苦 难,是和外国列强的侵略和欺辱有关联的。比如,中国人不会忘记,曾经有过的'八国联军'、'英法联军'。而新中国的建 立,就彻底地扫除了这一切耻辱,一个坚强的中国出现了,并且逐步走出落后和贫穷。应该承认,这是一个伟大的事件。这, 应该是谈论新中国50年最重要的结论。大量事实说明,即便是在新中国的30年,在毛泽东的领导下,中国也是在不断前进 的。中国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成就是显而易见的。"

  这时,主持人希望我谈谈对"大跃进"的理解。于是,我接着说:"其实,今天的中国人并不回避这个问题,这是新 成立后出现的第一次重大挫折,而它给中国的领导人和普通老百姓都带来很多反思。有时,我也在自问,毛泽东为什么要高' 大跃进'?从当时的背景看,他作为中国的领袖,恐怕也在寻找一种发展模式,试图建立一种新的社会。在他的追求中,是希 望中国早一点能够赶上西方发达国家,因此当时才出现了中国家喻户晓的口号:'赶超英法'。从他的动机看,还是想让中国 人民能够过上发达国家那样的生活,可是结果却恰恰相反。中国从来不否认曾经出现的失误。不过,要了解中国还应该看到, 中国的历史是漫长的,曲折的,从来不是'一条安静的河流'(法国一著名影片片名)。"

  对于这番话,多先生立刻表现出不认同。谈到中国的发展进步时,他说,这些说法用来说明改革开放后的情形是"很 坚实的",但对此前的中国"并不适用"。对此,我又表示了异议:"我认为不应该割断中国发展的历史。对于中国来说,改 革开放是一场巨大的革命。它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不要忘记,邓小平是和当年和毛泽东一起参与创建新中国的一代领导人 。为什么后来他要带领中国进行改革开放?这正是他对中国的发展进程进行反思的结果,特别是从'文革'挫折中汲取了教训 和启示。他看到,中国再也不能那样下去,所以才果断地决定,把国家的中心任务确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上来,其目的是 为了让中国人民尽快过上比昨天更好的生活。我想,这是进行改革开放的起因。因此,对于中国的历史,用发展的眼光看,才 能更清楚。"

  其实,在谈到近些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在多先生的嘴里,也基本上找不到赞誉的词语。在他看来,中国这20 年中,有"很多解释不清的地方","中国的制度在她的失误中幸免于死","还制造了本世纪世界上最神奇的经济发展"," 并且得到中国人的拥护"。

  "幸免于死"这个字,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偏见,代表了西方一些人对中国的漠视和贬斥,我当然不能无动于衷。于是 反驳说,"我想知道,'幸免于死'的含义是什么?这实在荒唐,也让我搞不懂了,到底中国如何做才行?中国出了问题,你 们会说'这个制度不行';中国取得了成就,你们又说'解释不清',不敢正面地回答。我看只能说明一点,就是有人不相信 中国会找到自己发展的路,更不相信中国会成功。我想说的是,这20年来,中国的发展得到全世界的承认,这是一个事实。"

  随后,话题又转到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等问题上。我接过话题说,"中国正在进行国有企业改革说明什么?说明中国 的体制还在不断自我完善,继续发展,这正是中国改革开放深化的结果。此外,至于这样或那样的困难和问题,比如就业、环 境保护、社会保险等等,中国也和世界其他国家一样,都是会遇到的,都在寻求解决办法,这一点也不奇怪。"

  讨论会就在这样的气氛中进行,用主持人的话形容是"非常热烈",不得不几次进行人为"干预"。节目的最后,主 持人请几个来宾以最简洁的语言加以总结。那位多先生还是列举了中国一大推问题,给今天的中国描述了一片"混乱、不安" 的景象,并说什么"最可怕的也许不会在出现,但很难预测"云云。

  讨论会的最后一句话还是轮到我。我先是调侃这位多先生说,他"不敢大胆预测,使我感到有几分放心"(因为10 年前他对中国"押宝"式的预测曾让他大跌眼镜!),随后便说:"中国的孔夫子说过,五十而知天命。我想,中国已经到了' 知天命'的时候,也就是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命运。我还想说的是,中国,既不是天堂,也更不是地狱。但有一点毫无疑问 :中国会继续前进。"

  讨论会结束时,主持人和我握别时,特别提到我的"结论漂亮而富有哲理"。然而,自己的心情却没有丝毫的轻松。 我在想,新中国走过了50年,改革开放经历了20年的辉煌,中国如此热情地投入世界的怀抱,而世界对她的了解依然有限 ,认知依然不深,而且还有不少偏见乃至鄙视和贬否。昨天,我们过多听信于但丁的"忠告","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今天,我们或许应该说,要走自己的路,也要说自己该说的话!//(文汇报记者王双泉)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