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社会观察:谁关心孩子的文化消费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8日 03:36 中国青年报

  在安徽省消费者协会工作的张长青,带着助手,刚刚结束历时近4个月的调查,形成了饱蘸心血的《关于中学生 文化消费状况的调查报告》。她带着报告,再次踏进某文化部门领导的办公室。

  “又是来谈那个调查?你到底是要呼吁加强文化市场管理,还是要求经济上的支持?”

  年近半百的张长青似乎没听出弦外之音:“如何关心、引导青少年健康文化消费,几乎还是项空白,您上次不是 说要研究出台具体措施吗?不知道何时进行……”

  一天跑了好几个部门,当她精疲力尽地坐在记者面前时,眼中流露出一丝无奈和困惑。

  “很少有人能理解我的行动,很少有人能听进去关于这次调查的谈话。但我还是要说,要催。我决心用下半辈子 精力,来关心孩子的文化消费,因为这次调查对我的触动实在太大了!”

  这次调查以整体抽样的方法,在安徽省境内的中、南、北部,选择了合肥、芜湖、阜阳3座城市的24所中学。 其中对15所中学的高一年级1500名学生和100名教师发放了问卷调查表。同时,通过57个市、县消费者协会,了解 本区域文化部门的有关情况。

  调查以教育和社会文化两种传播途径为主线,涉及到了这3座城市中的741所中、小学及部分住宅区的文化消 费环境,以及学校和家庭对青少年的健康文化消费的引导。

  手记一:很少有人向孩子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和老师推荐的辅导书,我长这么大,几乎没人给我推荐过课外书!”在阜阳市一所中学已经 上初三的张健,有个精致的小书架,上面整整齐齐摆着课本参考书、教师备课书和中考复习辅导资料,很少看见中外名著或科 普、娱乐之类课外书。

  张健指着不引人注目的几本历史小说书说:“我喜欢历史。这些都是我自己买的,还有几本野史我不敢放在书架 上。”

  不仅仅是张健,许多孩子都面临着这样的窘境:在成长过程中,很少有人推荐优秀的课外读物。

  一位老师说:“我们只能是严格按教学大纲教授课本知识。你推荐好的课外读物,有人还会说你误导青少年学生 呢!”

  虽然不少老师抱着这样的思想,但对于敢于进行“教学实验”的同行,还是由衷地表示出敬佩。有人就很隆重地 推荐了阜阳市十中的一位女英语老师。

  这是一位穿着讲究、时髦的年轻老师,走在学校里显得特别惹眼,她讲的课别具一格,讲授教材规定的内容之后 ,还经常“跑题”,用英语向学生们介绍各国风情,并让学生们尽可能地用英语发挥想象。她平时给学生们还推荐了不少有趣 的课外英语杂志、小说。

  通过走访调查发现,教师在向学生推荐的书籍、报刊中,学习辅导书占90%以上。从小学到高中10年中,有 37%的学生反映老师从未推荐过课外读物;18.4%的学生反映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不足5本;仅有11.23%的学生 反映老师推荐的课外读物在30本以上。

  老师推荐的诗歌、乐曲、电影、电视节目等更是极少,有的还是学校布置的。老师和学生谈话的内容近90%都 是课程方面的。在100名初、高中教师在填写的调查问卷中,95%认为武打、言情小说不适宜中学生看,可在他们中经常 向学生推荐优秀课外书籍、电影、电视等健康文化和健康娱乐的不到5%。不推荐的主要原因主要是怕学生分心,影响学习成 绩;其次是当前学生首要任务是学习,没有必要看课外书,但也有少数教师怕课外书籍使学生受到不良影响。

  对家长的调查怎么样呢?父母们最关心的还是孩子的学习,频繁与孩子交谈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对课程学习的要求 上,近80%受调查的孩子这样认为。

  95%以上的学生反映,购买学习用品、辅导资料最容易从父母处得到钱。自己购买书籍中,辅导书占90%以 上,有的甚至达到100%。

  手记二:巨大的文化消费市场“浊流”涌动

  一天下午,张长青走进某市一个曾很著名的群艺馆看到:一个拥有近70部游戏机的电子游戏厅,有近百名青少 年(大部分是中学生)挤在近200平方米的大厅内,目不转睛地鏖战。

  大量诸如图书馆、群艺馆、文化馆这样的健康文化场所,由于经费严重短缺,特别是一些县及县级以下的这类文 化场所,政府的财政拨款,除支付工资外已所剩无几,所以只有依靠社会相关单位的资助或通过租赁馆舍收取租金,甚至是通 过经营录像室、游戏机室、搞三产创收的资金来维持开办与生存。

  以中学生为主的青少年,成了一个潜在的改头换面后“新”文化场所消费主体。

  图书馆平均每天的上座数不足百人,张长青有意识地走访了一些图书馆,发现埋头阅读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很少 见到青少年的影子。而在1500份学生调查问卷中也反映出,仅有2%的学生去过社区图书馆,经常到图书馆借书的人数为 零。有的学生甚至不知道社区图书馆位置在哪儿。

  与此相对照的,另一种社会文化业的蓬勃繁荣,却让人忧心忡忡——因为游戏机室和影像放映厅已经引起社会各 界重视,张长青这次选择了学校附近的租书店、VCD光盘出租店作为重点调查对象。

  在走访芜湖市一条僻静的小街中,不到150米的地方就有3家VCD光盘出租店和3家租书店,在它们的中央 有一所小学,离其300米处有一所中学。在光盘出租店,问可以借到什么样的光盘,回答只要想借什么都有,包括“带颜色 ”的三级片。

  一家租书店的老板说得更加露骨:“我们不搞些带颜色的谁来看?就像我这书店,武打、言情、暴力、性,什么 都有,就是靠附近这些学校撑着的。”

  在离阜阳一所中学约50多米的一家租书、VCD光盘的小店,店主谈了不少靠学生发财的“经营之道”:“不 同年份和季节都有不同的消费新‘热点’,今年春节最受欢迎的VCD是鬼片。金庸的武打小说和琼瑶的言情小说已经过时了 ,为了提高店内书籍借阅量,我们要不断研究这些学生顾客爱好啊!店内的藏书有3000多册,绝大部分是武打、言情小说 ,男孩子喜欢看香港武打,女孩子喜欢看台湾言情,32开的日本卡通连环画,不但孩子爱看,大人也爱看。店内也摆了些历 史书、传记书,极少有人借。”

  这家小店,每天大约有70名左右中学生来借阅,节假日有时能达到100多人。在店主推荐下,借了4本“好 看”的书,翻阅后发现,3本内容是武打和言情,还有一本《诱惑》通篇充满色情,店主也坦言VCD中有经过包装了的三级 片。

  从这次整体调查看,租书店、VCD光盘出租店、录像放影厅、游戏机室,这四种文化场所个体经营的占95% 以上,它遍布城市大街小巷,特别集中在中、小学和住宅区的附近。

  手记三:孩子对文化的强烈渴求常常埋在心底

  在填写希望学校多开展些什么样的活动时,孩子们对文化的渴求跃然纸上:有竞争性的各类比赛、欣赏性的文学 艺术讲评、参与性的各种运动、智力性的与课程有关的兴趣小组、发展性的掌握其他一些技能、社会性的各项调查及实践等等 。

  然而孩子们的渴望,与学校教育相距甚远,回答基本一致:“学校文化生活太单调,缺乏吸引力。”

  在调查问卷中设计有这样一个问题:“你所在的学校是否开展了课外活动或兴趣小组?”

  1500份问卷中近70%的学生答案是一片空白。

  在阜阳二中,一位校领导在介绍禁止学生打游戏机的经验时说:“我们采取的是每一星期办一个学习班的办法, 由保安、老师联手,放学后,就到处查堵,把那些偷偷进游戏机室的学生一一抓回来,强制在学习班进行正确人生观、价值观 的理论学习。”

  这所学校的做法可谓用心良苦!可是一位中学生却悄悄在座谈会后找到我:“办学习班不如给我们放几场好电影 呢!大家被抓到里面,无非是听训斥,大道理让我们直打瞌睡!”

  即使是一些屡教不改的“坏”学生、“差”学生,也对学校的一些强制做法表示质疑:比如罚抄作业多少遍,体 育课俯卧撑不及格就每堂课只做俯卧撑,直到“达标”。

  我曾经专门旁听了一所中学的美术课,一位老师从头到尾都在讲头该怎么画,鼻子该怎么画,学生们说,一年难 得上几堂美术课,都在学这种枯燥的技巧。

  技巧不能不要,但是不是可以留些空间,开辟点名画欣赏、美学讲座之类更有意思的课程呢?

  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中学这类美学修养的课太少,音乐、美术课在大部分学校到初三都停了,主要原因是要上主 课。宁愿补课也不能放松学生神经,更别说在校外创造一个美学文化环境了!

  电视是孩子们最便于接受信息的媒介,而在调查的这9所学校中,有5所学校仅允许收看新闻联播,没有一所学 校定期组织学生收看一些知识娱乐性或益于健康成长的电视节目。

  手记四:一面是新型犯罪不断出现,一面是文化心理引导手段陈旧滞后

  广东省梅州市公安局今年3月份在蕉岭破获了一起青少年利用网吧进行传黄案件:一名中学生通过国外网络偷看 并下载黄色照片,并模仿该网络做法在公众网上进行传播,在社会上造成了极坏影响。

  青少年各种新型犯罪事件不断出现,让有识之士忧心忡忡。其实社会、学校、家庭都应该作些自我反思:在注重 开发孩子思维,掌握各种新技能的同时,有没有忽略健康向上的文化的引导、传播?有没有不断创新提高选择文化消费的层次 ?有没有研究青少年不断变化的新的消费文化心理需求?

  不健康的文化消费,对青少年身心的影响很大。文化心理引导手段的陈旧滞后,往往不是“硬件”不行,而是“ 软件”跟不上。

  在安庆市城区,大多数中小学都配备了微机室,但真正上微机课的却很少。

  某学校有近400台电脑,大部分还是近期配置的586微机,但你到学校参观上微机课,却发现电脑只是起到 学习机、打字机的作用,学生们利用每周一节的电脑课熟悉键盘,练习指法。

  一位知情的老师说,不少学校建微机室的真实目的是为了“教育达标”,因为上面有规定,要成为电教“一类达 标学校”就必须有相应的硬件——微机室。

  在近4个月的调查中也发现,许多尚不发达地区的老师、家长,都盼望能尽快地创造一个现代化、高层次、多元 化的中学生文化消费环境,而不是像现在一些文化消费品,要么包装精美内容陈旧,要么洋味十足让人难懂——这个话题,也 许是需要进行另外一次专题调查的了!

  (记者注:文中学生名为化名)

  本报记者 张坤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