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社会观察:有多少人在读中国古典文学作品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0月8日 03:40 中国青年报

  走进北京学院路一家新华书店,热热闹闹,外语、计算机、经济各类图书货架前人头济济。好不容易,才发现角 落中冷冷清清的“中国古典文学”书架。仔细一看,竟还有半架是武侠小说。四书五经已满目疮痍,三言二拍也落满了灰尘。 当我问到是否有人来买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时,售货员斩钉截铁地说:“除了四大名著,没有!”也许古典文学作品还从来没有 感到如此尴尬过,古典文学作品以后该怎么走,已经成了今日的中国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现状:惨不忍睹

  好友很痛苦地告诉我,她曾经问她的一个朋友:“人家都说中国的女孩儿大致分两种,一种是林黛玉型的,另一 种是薛宝钗型的,你更喜欢哪一种?”朋友很不以为然地回答:“林黛玉听说过,薛宝钗不知道。”你一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但是,它却发生在你我身边,而且真实得不能再真实了。只要你稍微留意一下你的周围,便会发现这样的事不只一件两件, 这样的人也绝不是少数。那个口口声声“古人说:‘生于安乐,死于忧患’”的新潮少女一直在我心中挥之不去。当你听说一 个有48人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班里只有8个学生在看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时候,会怎么想?当你看到中文系的学生在老师要 求读《诗经》的时候,反问:“我们为什么要从《诗经》读起?”的时候,又会怎么想呢?看来经过了鼎盛时期的中国古典文 学作品已经不再有往日的辉煌,正在一点一点被其他形式的作品侵蚀,悄悄失去了自己的读者。

  专家:感慨良多

  谈到中国古典文学的境地这一问题,北京大学中文系的葛晓英教授说道:“现在韩国的大小宾馆门窗上基本上都 挂着中国的古代字画,日本民间还有很多自发的唐诗朗诵会一类的组织,而我们自己却不把它当回事儿,把它当作老古董,看 作掉书袋,这太不正常了!要知道古典文学作品是我们的宝贵财富,它体现了中国人的精神境界,那种爱国的思想在作品中表 现得淋漓尽致。可以说读古典文学作品表现了一个人的文学积累与道德修养。现今的这种状况只能体现出人们精神世界的匮乏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的杜剑锋老师更是激动而又无奈地说:“提起这件事,我都快声泪俱下了。古典文学作品负载 着华夏5000年的文明,身为华夏儿女,只有把它发扬光大,才不辱使命,那可是我们的‘根’呀!”

  读者:有话要说

  在社会上许多人指责现代读者品味越来越低是造成古典文学今天困境的根本原因的时候,读者们也不愿再沉默下 去,他们自有一番道理。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96级中文系的邱伟和范宏伟说:“如果可以选择的话,我们还是会读现 代作品,因为古典作品离我们实在太远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已经不同于古人了,我们需要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故事’。” 刚刚走出象牙塔的姚巍则说:“像我这样学理的人读过的古典文学作品只有中学那么一点儿。现在工作忙得一塌糊涂,哪儿还 有时间去读呀!就算有时间,也只想读些轻松的东西。”更多的读者则告诉笔者不是不想读古典文学作品,而实在是看不懂那 里面与现代不大相同的叙述方式。

  原因:多种多样

  真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但是细细想来,今天的这种局面不是一两个人造成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其一 ,语言障碍是影响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肴殳之战》是高中毕业生接触的最后一篇古典文学作品,而更多 数的人恐怕连这篇都没有读过。仅仅凭初中那一两篇古文的底子不仅看不懂文言文,就是繁体字也认不了几个,更别说古典文 学佳作了。其二,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给古典文学带来的灾难实在是太沉重了。在那个“除四旧”的年代里,古典文学基本上 与世人断绝了来往,真正能够掌握古典文学知识的人也所剩无几了。这就使我们现在的古典文学教育人才断了档,许多喜爱中 国古典文学的学生已经很难找到能够系统地教他们的老师了。其三,现在的一些古典文学翻译作品质量低劣,错误百出,使读 过这些作品的读者失去了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其四,古典文学作品也有其自身的缺憾。现在保留的一部分古典文学作品实际上 是古代“士大夫”阶层的“夫子自道”,这些作品与现代普通老百姓有一定的距离。最后,由于现代人日常工作的繁忙,使得 人们在闲暇的时间里更愿意看一些如电视一样直观的作品。

  未来:充满希望

  虽然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今天面临十分险恶的局面,但是人们已经越来越感到它的重要性,也为古典文学的未来做 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北京大学城环系98级的那木夫告诉笔者,从今年起北大为理科学生也开设了有关古典文学的课程,希望 能够使更多的人更广泛地接触古典文学。为了普及古典文学作品,北大还与南怀瑾先生共同编写了《中国古诗文丛书》。面对 现代人喜欢更直观地接受古典文学作品这一现实,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还联合录制了150集的《中华文明之光》,这一现代化 科技形式的作品受到了广大观众的欢迎。从事高中语文教学20多年的裴松年老师经常在课堂上利用一些时间指导学生欣赏一 些唐诗、宋词及其他古典名著。他动情地讲到,每当这样的时候,看到孩子们渴望的、探索的目光时,他深信:中华民族的“ 根”仍深深扎在学生们的心中。在孩子们注视的目光中,他看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希望所在。

  不可否认,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与现代的读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人们也在努力地使这种距离缩短。但是,从 另一个方面讲,这种距离不仅没有使古典文学与现代人决裂,反而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距离才有了美。古典文学的窘困现状也不 能掩盖它仍然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对于提高人的精神境界、道德修养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是成就我们人格的“灵魂” 。今天它面临的种种困难只是暂时的,人们作出的努力也不会白费。只是,进一步提高人民的整体文化修养才是解决问题的根 本。希望到那时,困扰我们的不再是“还有多少人在读古典文学作品”,而是寻找“还有多少人不懂古典文学作品。”

  实习生 裴诺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