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京都打工见闻(1):“贫民窟”里的打工族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12月2日 07:53 中国青年报

  编者按:

  1999年10月9日,作者随江苏省赣榆县徐山乡姚各布村的四个村民,来首都北京。在短短的一个月里,他 走遍了北京市石景山区八宝山附近的4个京郊村庄。在那里,作者结识了许多北京人和全国各地汇聚来的打工者,采访了他们 发财的奥秘和艰难的创业历程。虽然打工部落的生活一直被人们所关注,但是,少有研究者能够深入其中了解他们的真实生存 状况,反映他们的酸甜苦辣。本文第一次为这一鲜为人知的灰色地带,提供了鲜活、详实的记述。

  北京南站。走下了连云港开往北京的大客车,沿西长安街延伸,车行约一小时,过八宝山人民公墓的门口不远, 到达了我们打工者的目的地--北京石景山区八宝山上庄的一个大杂院。

  这个大院是由过去的养殖场改建的,里面出租的小房像蜂窝般密集。房屋大都低矮简陋,院子卫生条件较差,特 别是盛夏,粪便、破烂臭味冲天,蚊虫乱飞。

  这是来京打工的农民聚居的地方,有人称它为京都打工者的“贫民窟”。过去,这里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养殖场, 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集体养殖很不景气,厂负责人为了支付退休工人的工资,只好把厂承包给来京打工的两个苏北农 民。

  在市场大潮的冲击下,全国各地民工纷纷涌到京都淘金。无论谁进城,先要有个栖身之地。可到京后大多农民腰 包干瘪,昂贵的旅馆,显然不是他们消费得起的。

  看到民工无头苍蝇一样乱闯,还很难落脚,养殖场承包者灵机一动,便把厂子稍作修建,变成百十间小型出租房 。比如在北京八宝山南市场繁华一些的鲁谷,一般每间房的月租为250元,而养殖场却以每间月50元的优惠价出租。价格 便宜,吸引打工者蜂拥而至,特别是双双出来打工的小夫妻。而两个苏北承包人,光靠出租小房,每人每年纯收入可达到3至 5万元。

  在这个大杂院里,来自四川的打工者办起了一个煤球加工厂,使院里机声昼夜轰鸣,更加喧闹。院子门口一对从 甘肃天水来的小夫妻,在十几平方米的小房里安装一张床,摆起了烟酒摊,还安装了一部公用电话,聪明的男主人为增加收入 又在店里搞起了报刊零售,安身又立命。

  在这个大杂院的一侧,约有40多间小房,几乎全部被四川的青年夫妻包租了。房主人多以收破烂为生,他们租 到房子后,根据北京市公安局规定,除身份证外,还要办理暂住证和劳动就业证,然后才有在北京临时居住的资格。否则,警 察对他们是不客气的。

  走进这大杂院,呈现眼前的是院内拣来的废旧报纸和堆积如山的废塑料。为了生存,这里的男主人天一亮要到市 区或街道楼区的垃圾堆里“淘金”,妻子则在家带孩子煮饭。一到晚上,院内灯火通明,家家妻子孩子齐动手,连夜把废品破 烂拣好归类,然后拉到收购点换钱。有人估计,北京每天数以万计的垃圾废品和破烂,养活进京打工者的十分之一。数字是否 确实姑且不论,我耳闻目睹了他们从破烂和垃圾里“淘金”的生活,有的确实成了“破烂万元户”。

  大杂院的后面,还有近百户打工者。他们主要靠贩菜、摆水果摊、做豆腐、炸油条、补鞋、卖糖葫芦为生。也有 一些从安徽、四川来的,举目无亲,主动寻到我的苏北老乡的建筑工地打工。因为在建筑工地,除了不用为吃住发愁外,每天 还能有20到25元诱人的薪水。总之,这群打工族,几乎每人都有一套生存的办法。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八仙过海” ,充分展现着自我,实现着他们的人生价值。杨绪浩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