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随笔:忽然又想起了“狗仔队”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8月16日 11:43 中国合作新报

  戴安娜的悲剧距今已经两年了。重新提起“狗仔队”的话题,难免有几分过时的感觉。但是,想一想我们身边的现实 ,还是忍不住要说几句话。

  直到今天,对“狗仔队”的口诛笔伐仍然没有结束。尽管越来越多事实证明“狗仔队”在戴安娜案件中只是替罪羊, 但是,追踪拍摄名人不端行为的记者似乎总是低人一等。

  我们这里讨论的问题是,法律和社会要保护的应当只是普通人的隐私!在相当程度上,公众人物的隐私是不应该受法 律保护的--或者说社会和法律没有责任保护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有人肯定会搬出“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真理,指责不予 保护公众人物的隐私不符合法律精神。但是,我们是不是应当承认这样的现实,不论在世界哪个国家,有钱有权的人现在还很 难完全与无钱无权的人做到平等。

  公众人物的隐私只能受他个人的保护,法律和社会不应当对他的隐私承担责任。法律和社会之所以不对公众人物的隐 私提供保护,是因为社会已经把“知名度”作为代价付给了公众人物。让你成为公众人物,让你享有“知名度”,你就要对社 会付出你的个人隐私不受保护的代价。

  在这一方面,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丑事上了互联网,进而成为全世界的饭后谈资,便是一个最明显不过的例子。当然 ,许多名人还会主动公布可以见人的部分隐私,增加自己的知名度,从而使得自己成为更加“称职”的公众人物。

  无疑,相当一部分“公众人物”是掌握国家各个层次权力的人。对这些人物的个人隐私----尤其是财产隐私,公 布于众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这就是我们之所以要制定“阳光法案”的理由。

  也许这种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也许这种法律制定出来却没有真正执行或者很难执行,但是,追踪官员的财产隐私这 样的工作都是应该有人来做的,而且应当从现在开始。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国新闻界现在还没有专门追踪公众人物的个人隐私的摄影记者。所以,我们忽然又一 次想起了“狗仔队”。“狗仔队”在中国没有形成气候,大抵是因为有了“为大人者讳,为尊者讳”的约束,社会透明度被大 大地打了折扣。

  我们同样不得不承认的是,相当一部分掌握公众权力、掌握公众资源的人,最不愿意自己的行为受到监督,更不会做 到自己主动监督自己。当然,来自上级的监督是无法拒绝的,不敢逃避更大权力的监督毕竟是官场上铁的纪律。但是,用权力 来监督权力本身就是一个怪圈,它极易形成官官相护这样的权力之间的交易,不可能形成真正的监督机制。

  因此,抛弃用权力监督权力的怪圈,让“狗仔队”去监督公众人物,一定会对迅速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起到促动作用。 能否接受这样的监督,能否坦然面对包括“狗仔队”的追踪,这是一个公众人物成熟的标志。古人说,“事无不可对人言”, “君子坦荡荡”,说的都是一个道理。

  最近,“老照片”、“黑照片”风行一时,说明“狗仔队”手中的家伙还是管用的。可惜,人们看不到多少新照片。 显然,我们的摄影记者还不敢把镜头对准现实,尤其不敢对准掌握国家财产和资源的公众人物。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