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人物:隐没乡间的“抗日女侠”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15日 03:08 辽沈晚报

  在东港市新农镇敬老院一间10平方米的简陋平房中,居住着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她从1972年冬天起,在 这里默默无闻地生活了27个年头。在相当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以为她只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孤寡老人。殊不知,这位老太太 就是当年曾与杨靖宇、赵尚志、邓铁梅等齐名、令日寇闻名丧胆的“抗日女侠”王佳斌。9月11日,在新农镇敬老院,记者 采访了这位老人。

  “决不当亡国奴”

  1912年5月,王佳斌出生在东港市新农镇马圈子村。12岁时母亲因病去世,父亲又常年在外给别人种地, 念了不到4年书的她不得不辍学在家,家务活一直靠她一个人忙活,直到17岁出嫁。

  然而,婚后王佳斌一点也不幸福。她的丈夫名叫刘吉堂,两人小时就由父母包办订婚。长大后,王佳斌几次想挣 脱这一封建的婚姻枷锁。

  一天,刘吉堂的远房亲戚刘同先从朝鲜放蚕回来到刘吉堂家串门,向第一次见面的王佳斌讲述朝鲜人民在日本侵 略者欺压下当亡国奴的悲惨情景,其爱憎分明的性格颇得王佳斌的好感,而刘同先也觉得跟她谈得来。

  这个刘同先,后来成为了著名的东北抗日救国军总司令。

  随后的几次接触加深了互相的了解。在一次见面后分手时,刘同先冷不丁冒出一句“相识恨晚”,王佳斌明白他 的意思,红着脸问:“如果日本人欺负咱们,你敢不敢揍他们?”刘同先不假思索地拍着胸脯回答:“敢!”听后,王佳斌告 诉他:“你若敢,我就敢离开这儿,跟你走!”

  “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占领丹东、东港一带,刘同先当年10月就开始暗中串连有志之士,组织力量,并四 处奔走呼告:“要抗日救国,决不当亡国奴!”

  不久,刘同先聚义举旗,组织起一支几十人的抗日队伍——抗日自卫队,他自任队长。随后,他率队连续袭击日 军设在各村的伪村公所,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声名远扬。仅几个月,队伍就发展到700多人,遂更名为抗日救国军。

  王佳斌闻讯后,欣喜万分,1931年年底,刘同先派人接王上山。这样,王佳斌挣脱了婚姻的樊笼,大步踏上 了抗日的征途,并与刘同先组成了新的家庭。

  “抗日女侠”声名远播

  上山后,王佳斌戎装短发,腰挎双枪,几经磨练后,不仅能骑善射,还能排兵布阵,指挥作战,其运筹应变能力 深得刘同先手下人的钦佩。“抗日女侠”的美称渐渐远近闻名。

  有一次,刘同先与王佳斌带领部队行至一山岭时突遇大股敌人。危急中,王佳斌爬到树上观察,发现敌人正偷偷 地向两翼运动,她当即提议与刘同先分兵两路,形成“剪刀”之势,冲垮了敌军的围剿,安全撤离。

  还有一次,部队进入岫岩龙潭沟休整时,正赶上过年,见刘同先发愁,王佳斌自告奋勇率百余名战士,连夜奔袭 了驻棒槌沟的日伪“讨伐队”,缴获了大量物资,使战士们在恶劣的环境下过了一个丰盛欢乐的春节。年三十晚上会餐,大家 纷纷举杯向刘同先和王佳斌敬酒,异口同声夸刘司令有个“贤内助”,他们有个“好嫂子”。

  1932年1月的一天,刘同先率小股部队到魏家大岭一带活动,不幸被捕。获救脱险后,由于大脑受伤及亲眼 目睹战友惨遭杀害受了刺激,刘同先便时常犯病。特别是一有敌情,脑子就有点儿不好使了。打那时起,王佳斌实际上成了这 支抗日队伍的指挥官。

  王佳斌屡次带兵重创日伪军,被敌人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总想除之而后快,但王佳斌如传说中的飞侠一般,令敌 人难以对付。一次,部队转战至庄河高岭子一带,第二天拂晓,营地突然被敌人包围,王佳斌让刘同先率部队突围,自己则孤 身一人隐藏在果树林中用步枪和手枪交替射击敌人。等敌人发觉林中只有一个人时,王佳斌已潜入玉米地逃离包围。无奈,残 忍的敌人抓走她的父亲,逼她就范,但她强忍悲痛,义无反顾地继续与敌人血战。

  1933年6月,中共满洲省委派李兆麟来辽东、辽南一带了解抗日情况。当部队攻打复县磨盘山的日伪军时, 李兆麟正在刘同先的队伍里,并随同刘部作战。看到王佳斌击毙日军大佐百川次郎后又砍下他的头策马回奔时,李兆麟当着刘 同先的面不由得伸出大拇指赞叹道:“好厉害!‘抗日女侠’名不虚传。”

  得知刘同先病情不稳定,临离开时,李兆麟点拨他:“除了要加强与其他抗日队伍的联合,还要在关键时刻让佳 斌代司令一职,由她指挥。”刘同先赞同这一提议,在次年5月,正式宣布由王佳斌代他指挥部队,行使司令职权,他说:“ 佳斌的命令就是我的命令,她就是司令。”后来外界称王佳斌为“女司令”,便是从此时开始的。

  离乡多年

  叶落归根

  1934年,日寇在东北实行“三光”政策,并大肆孤立和围剿抗日队伍,杨靖宇、邓铁梅、赵尚志等抗日英雄 相继遇害,抗日斗争进入极其艰苦的时期。王佳斌所在的40路军在日伪军多次围剿下,被迫化整为零。1935年,日本关 东军发出布告,悬赏1万元通缉刘同先和王佳斌。这对抗日夫妻被迫背井离乡,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流离生活。

  1945年8月,经过山东、湖北、甘肃、陕西等地流亡生活的刘同先、王佳斌得知日寇投降后欣喜若狂,决定 立即赶回东北老家。然而,由于蒋介石又挑起内战,两人在1947年4月才辗转到沈阳。到沈不久,刘同先旧病复发,两人 只得在沈阳住了下来,没想一住就是22年。

  直到1969年进行城市人口普查,一直默默生活着的抗日英雄才被人们发现。这时,他们已都是年逾古稀的老 人了。在老人的要求下,夫妻俩于次年终于回到了阔别多年的故乡--东港市,实现了心中许久的梦想。

  归乡后,两位老人一直自食其力,靠务农生活。1972年冬,74岁的刘同先病逝。一生未孕的王佳斌在政府 的帮助下,住进了敬老院。

  9月11日,记者在新农镇敬老院见到了王佳斌老人。尽管已是87岁高龄,但看起来老人的身体还很健康,能 自己拄拐杖从房间走到院里散步。衣着很朴素,但甚是整洁,满头白发也梳理得十分干净、利落。稍微感觉不便的是说话语速 很慢,有时吐字不是很清。

  据敬老院周院长介绍,王佳斌老人一年享受1200元的生活津贴,健康状况良好,穿衣、吃饭等日常生活基本 能自理。人多时,爱看看纸牌。平时爱一个人闲坐,性格很随和。

  当记者告别时,王佳斌老人正倚坐在院门口,眼神凝视着远方。可能是记者的采访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她的目光 是那样深沉...(本报记者陈琦岩 实习生齐智)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