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观察:黄山建市12年 名权之争何时休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17日 04:54 中国青年报

  一份由黄山市委市政府递交的《关于稳定黄山现行体制问题的意见》的报告,8月份摆上了国务院有关部门的议 事桌。9月8日,记者在黄山市采访时获悉,国务院有关领导已作出明确批示:黄山的现有体制是适应黄山实际的,没有变动 的必要。要坚定地贯彻邓小平同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指示精神。

  这份批示意味着:国家和政府对黄山建市12年来名权之争划上了一个句号。

  由徽州地区更名改制的黄山市已成立12年,而围绕“黄山”的名称使用权(以下简称“黄山名权”)之争也在 这12年里起起落落从未间断。有人发出“可惜从此无徽州”的慨叹,有人认为“黄山”名称应唯太平县专用,还有人抨击建 市12年黄山被破坏糟蹋得厉害,去年今年全国“两会”上,部分代表、委员还递交了提案、议案,要求有关部门尽快理顺黄 山的管理体制。

  对于这些异议和纷争,黄山市委、市政府始终采取不争的态度,但是鉴于异议和纷争越来越超出正常学术交流和 争论范畴,影响到黄山的建设和发展,今年7月,市委市政府紧急向上递交了这份《意见》。

  黄山建制问题何以一直争议不休?成立地级黄山市究竟是对是错?

  “三足鼎立”引发名权之争

  1983年12月,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太平县更名建制县级黄山市。当地人俗称“小黄山市”。

  当地群众和海内外人士议论纷纷:“太平”更名为“黄山”有何依据?

  黄山名权之争由此而生。

  至1987年地级黄山市成立前,黄山管理体制形成了徽州地区、黄山管理局、小黄山市(指原“太平县”)“ 三足鼎立”的格局。

  名权纷争引起国家有关方面高度重视。1987年11月,国务院批准撤销徽州地区,成立地级黄山市。黄山市 现辖屯溪区(原屯溪市)、黄山区(原小黄山市)、徽州区(原歙县岩寺区)和歙县、休宁县、祁门县、黟县以及黄山风景区 ,市府设在屯溪区。国务院在建市《批复》中明确指出:“设立地级黄山市的宗旨是山上山下统一领导,更好地保护、开发和 利用黄山风景资源,以黄山为中心,以皖南为重点,发展皖南旅游事业,带动皖南经济发展。”

  名权之争主体何在?

  “黄山名权之争的发生主体是原徽州和原太平两个行政地。”

  徽州文化专家、黄山市政协副秘书长金立民正在起草一份向全国政协说明黄山建制问题的报告。他认为,只有搞 清楚徽州、黄山与太平的历史关系,才能真正在名权之争中有发言权。一些文人学者从文化学术角度展开争论十分正常,但也 有人对三者关系缺乏深入研究,比如呼吁保留徽州这座历史名城这种说法就不准确,其实,徽州所属歙县才是历史名城,徽州 只是地区名称。

  黄山市前身为徽州地区,自秦置县至今已有2300多年历史。“徽州”自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 州得名。以新安理学、新安画派、徽州建筑、徽墨徽剧等为标志的徽文化精彩纷呈,朱熹、陶行之、胡适等文化名人辈出,更 有“无徽不成镇”之说的一代徽商明清时雄踞商界300多年。黄山与徽州是浑然一体的名胜,黄山地属徽州,是无可争议的 史实。

  当时成立小黄山市后,将原属歙县辖区的黄山风景区划入,目的是实现山上山下合二为一,统一领导。当时的黄 山管理局为正厅级建制。成立小黄山市统一领导后,有人便戏称此体制为“小牛拉大车”。

  名权之争?利益之争?

  在黄山采访,当地的干部群众提到小平同志1979年视察黄山时说的一句话,就激动不已:“黄山是你们发财 的地方,对黄山要好好整治。要有点雄心壮志,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

  金立民副秘书长告诉记者:地级黄山市成立的构想,正是始于1979年。小平同志一系列指示打开了黄山人长 期封闭的思路,徽州地区逐步调整原来单一的山区生产方针,大力发展旅游业。而围绕“发财”,各方的利益纷争也开始出现 。

  太平县1983年改成小黄山市,但不久小黄山市就被撤销。对于当时为何撤销小黄山市至今争论不休,金立民 回忆说:当时原因很多,但迫使安徽省下决心的,还是当时小黄山市和风景区的不可调和的矛盾,一闹就闹到省里。尽管当时 两者领导权一人肩挑,但小黄山市对风景区很有意见,认为风景区对小黄山市的供应要求太过分了。可以说,太平县一直觉得 黄山拖累了太平的发展,没有给太平带来什么好处,而随着黄山进一步开发开放,太平越来越感到黄山是座“金山”。

  金说:1987年的新建制,损失最大的是歙县,黄山山南汤口等三个直接受惠黄山的乡镇划给了黄山区。当时 反对的意见反而没现在的舆论大。那时候,黄山不赚钱,是个包袱,现在不一样了,赚大钱了。

  黄山市副市长鲍小如说:现在有一种论点,认为由于黄山建制的错误,使黄山市倒退为全省最贫困的地区,农民 收入下降,这完全与事实不符。建市至今,全市国民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2.3%,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7.5%,农民人均 纯收入和职工年均工资分别递增14%以上。

  黄山由于建制错了,导致黄山被糟蹋和破坏——这种说法在海内外传播,造成很多人的误解和不安。

  黄山是发展还是退步了?

  全国政协副主席陈锦华最近视察黄山市指出:“黄山在发展,黄山在进步,确实成绩很大,特别是成立地级黄山 市以后,有巨大变化。这都是因为有一个好的体制、一个好的机制在保证,如果没有好的体制、机制,就做不到这一点。”

  黄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黎志向记者列举了黄山风景区12年来发生的巨大历史性变化:一是由皖南黄山变 成了世界名山。199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名录;二是由“接待山”变成了“致富山”。自19 79年至今,全山累计接待中外游客1300万人次;三是由普通山变成了文明山;四是由资源经营变成了资本运营。组建了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国第一支旅游概念股。

  黄山市旅游局局长蔡建军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以交通发达、便利的历史名城屯溪为市府所在地,确立黄山中心地 位,初步形成了全市及皖南地区的大旅游的格局。在黄山风景区带动下,全市形成了以黄山为中心、南北自然风光旅游线和东 西历史文化旅游线交织的旅游网络,全市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到充分开发利用。目前全市城市化水平达25%,并被 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卫生城市。

  名山大川吃掉了历史文化?

  纵观近年来有关媒体和人士对黄山建制问题的探讨,其主要观点其实就是黄山、徽州两市分设。

  呼吁成立徽州市,主要是担心“名山大川吃掉了历史文化”;强调恢复小黄山市的必要性和黄山风景区污染不利 于黄山保护。

  对徽州文化有过深入研究的学者刘伯山告诉记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徽文化是一种需要扬弃的封建文化,黄山 市取代徽州地区是历史沿革和发展的必然。自清末以来,以徽商为主要特征的徽州经济开始衰落,至今已与其固有的文化地位 极不相符。徽州文化的价值,以现代观念审视,在很大程度上属于历史标本的定位意义,它的文化生命面临着更生的使命。”

  1987年改“徽州”为“黄山”,是常见的历史现象中又一常例,符合历史,照顾习惯,并符合法规和程序。 “黄山”取代“徽州”,不仅正如“歙州”取代“新安”、“徽州”取代“歙州”一样,是历史沿革和发展必然,是更生徽州 的必然之举。

  “黄山是黄山人的黄山,是中国的黄山,也是世界的黄山。”

  黄山市委书记、市长藏世凯认为,黄山建市历经12年磨合,已步入政通人和、百业正兴的良性发展轨道。诚如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是黄山市旅游资源的最大特色,传统文化只有和现代文化揉为一体,才会具有蓬勃生机,而黄山 市无疑是两者最佳结合的载体。同时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表明,无谓的争论不利于发展。黄山建制问题也应如此。真正的问题 在于任何形式上的东西是否与实质的内容合二为一。

  藏世凯对记者说:“一个稳定的环境,对黄山人来说是何等宝贵。千万不能在体制、区划上再搞折腾,这只能是 穷折腾,折腾穷;也绝不允许借区划之名挑起争论。搅乱人心,干扰发展。”

  小资料

  早在1981年国务院就颁布了《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暂行规定》,规定强调:“地名要保持稳定,可改可不 改的一律不改。”地名的更名要本着“符合历史,照顾习惯、体现规划,好找好记”的原则进行。及至1986年,国务院正 式发布的《地名管理条例》更是重申:“地名管理应当从我国的地名历史和现状出发,保持地名的相对稳定”。“可改可不改 的和当地群众不同意改的地名,不要更改。” 本报记者 张坤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