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绘出历史与现实--记毛主席像绘制者葛小光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21日 16:24 来稿

  有一个人,抬头仰望天安门上方毛泽东主席画像时会有与众不同的感受,他就是北京美术公司画师葛小光,那幅画像 的作者。

  1977年,葛小光接受了制作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巨幅画像的任务。那时,主席逝世不久,全国上下依然沉浸在 悲痛之中,年轻的葛小光怀着对毛主席朴素的崇敬之情开始了创作。“当时我还年轻,无论生活阅历,艺术修养都未达到成熟 的地步。但我认为,毛主席是一位历史伟人,他在世的画像慈祥且明快。主席既已逝世,应突出庄重又不失明快的气氛和效果 ,”葛小光坦率道出了他的创作的思想。

  功夫在诗外。葛小光高超娴熟的画技背后是多年的积累。小光没有亲眼见过毛主席,创作资料仅是几张照片。他便一 头扎进了书海。

  面对这幅高6米、宽5米的巨幅画像,我们可以体会出领袖画像的艰难程度。画像必须与环境色彩、气氛相协调,同 时又要把天安门广场的庄严肃穆浓缩在画像之中。从光线而言,要考虑阳光的直射、斜射,日出和日落,还要顾及远眺近瞻的 效果。总之,许许多多因素决定了这一工作的复杂程度极高。

  然而,对于葛小光来说最难的还在于投射在毛主席画像上的诸多文化、历史的因素。葛小光说,对毛主席的理解、把 握,我自始至终是客观、冷静的,同时把这种精神融进我的创作。每天走过天安门广场的人成千上万,他们有着各自的审美观 、历史观,他们的毛主席的评价、理解千差万别,但画像不应随作者的情感或潮流变化而变化。

  的确,葛小光画的毛主席画像浓缩了历史及不同时期社会复杂的心理内涵。难怪许多人说,“无论从哪个角度看天安 门上方的画像,总给人一种老人家正在注视着我们的真切感受。”

  从1977年至今,22年来他每年创作一幅毛主席画像。每次他都是一个人在铁皮画室里默默地思考,静静地画。 葛小光说,每一次对我来说都是崭新的,好象你正在推开一扇历史的大门。恢弘的历史在胸中喷泻而出,手中的画笔却在轻轻 地描绘。

  实际上没有多少人把天安门上方的毛主席画像视为一幅肖像画,在更深层次上,它是一个象征。

  1984年国庆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35年大庆的日子,天安门广场举行海陆空三军检阅仪式及群众大规模游行活动 ,邓小平等中央领导出席。在此之前,为迎接国庆,天安门城楼进行整修,为保护画像,有关部门暂时将画像取下,准确整修 完毕后换上一幅新的画像。由于工程安排的原因,有一天,天安门城楼没有悬挂主席画像,这一举动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人的猜 测,这是否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新步骤……

  还是那年国庆前夕,北京组织了一个“友好之船”访日代表团,葛小光在受邀之列,然而葛小光婉言谢绝了。因为如 果从日本回来,创作画像的时间就只有一周了。葛小光说,如果遇到紧急情况,我一天就能完成画像,一般情况需要10天左 右。7天太仓促了,即使去了也不安心。

  葛小光创作主席画像从没有任何报酬。为国家、为人民画主席像,这种使命感伴随他22个春夏秋冬。


相关报道: 图文:绘出历史与现实(一)
相关报道: 图文:绘出历史与现实(二)
相关报道: 图文:绘出历史与现实(三)
相关报道: 图文:绘出历史与现实(四)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