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杭州助学贷款遭遇尴尬

http://www.sina.com.cn 1999年9月8日 04:25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董碧水

  在目前消费无热点的背景下,教育消费显得特别抢眼。于是一些银行纷纷推出教育贷款,一时教育信贷成了一个 热门话题。

  从今年4月开始,杭州各家银行先后推出了助学贷款业务,随着学校的相继开学,各银行如今又在杭拉开贷款争 夺战,工作人员纷纷奔走于各个高校。然而记者发现,与银行的热情相比,助学贷款结果却并未尽如人意。据了解,中国银行 杭州分行至今仅谈成一笔业务,工商银行杭州分行也仅有几笔,建设银行杭州分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杭州分行等与其他银行 一样,也是咨询者多,贷款者少,业务量无法与其他的消费信贷相比。

  杭州是高校较为集中的城市,目前有在校学生15万人,据有关方面保守估计,其中约有贫困学生近万人。同时 ,中国人民银行杭州中心支行最近的消费信贷调查显示,助学贷款为38%的消费者看好。按说助学贷款应当前景可观,想不 到却遭遇如此清冷的局面。

  “问题的焦点在于贷款的风险”。银行方认为,助学贷款作为新生事物在我国刚刚起步,必须得到学校的支持, 银行对大学生的经济来源、信誉情况都不了解,如果学生毕业后一走了之,怎么办?一家银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助学贷款 尽管大多学校表示欢迎,但一涉及贷款的担保谁都不愿意。“没有担保,银行的款谁敢贷出去?”

  而学校对此并不这么看。他们认为贷款作为一种商业行为,风险应当由银行自己来承担,支持、帮助,怎么都可 以,担保不行。“银行避免风险,要求学校提供担保,那学校的风险谁来承担?”浙江大学学生工作部闻继威认为,要求贷款 人提供担保没错,但最需要贷款的往往是最贫困的学生,要他们提供银行贷款所需的抵押物或质押物作担保,几乎不可能。而 身在外地的学生如果想在当地找有本地户口、有稳定收入的人作担保也困难不小。找不到担保,许多学生自然只能望贷兴叹。

  尽管如此,助学贷款的前景依然为各家银行看好。中国银行杭州分行零售业务部的陈国庆告诉记者,目前我国大 多数居民对子女的投入都十分重视。据他们调查有六成城市居民愿为子女的教育举债,在目前的市民家庭开支中,教育消费仅 次于基本生活消费,成为第二大开支项目。在储蓄的目的中,教育更是远远超过养老、买房而高居榜首,且大多数家长都希望 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他认为,教育作为一个产业,无疑是一个庞大的潜在的消费市场,银行开办助学信贷业务应当是前途光 明。

  日前,教育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工商银行等部门联合推出了国家助学贷款,因为有相关部门的鼎立 支持,风险大大降低,在“担保”这一瓶颈上有所改进,允许异地担保,使得助学贷款的可行性有了很大改观。但其他商业银 行无法降低风险,只好维持“不能异地担保”的规定,从而将很多消费者挡在了银行门外。

  另一方面,由于个人信用制度不完善,因此个人消费贷款手续繁琐,也是助学贷款遭遇尴尬的原因之一。银行为 了防范风险,贷款者申办一笔消费贷款,往往要经过提出申请、填制表格、接受调查、提供担保证明、签订合同、办理公证等 等,往返银行三四次甚至七八次,其手续的复杂程度不亚于一笔数百上千万的企业流动资金贷款,令贷款者望而生畏。因此有 关人士认为,要使信贷消费真正成为大众的轻松选择,必须尽快建立完整的个人信用评价系统。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中国青年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