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南方日报> 新闻报道
 


羊城街头骗术层出不穷 警惕鬼把戏“变脸”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5月15日11:01 南方日报

  如果你是面善心慈的阿姨、阿婆,如果你是涉世未深的年轻人,那么你出门时得留点神----没准儿你的“善良”正成为别人的猎物。扮可怜,这一“古老”的街头骗术在羊城经久不衰,而花样却是不断翻新。本报接到的此类投诉,始终未断。

  没有零钱的“乘客”可能是一位讲粤语的老阿婆,可能是任何一位普通的“乘客”,在路上向你打听到黄沙怎么走、到芳村坐什么车。当你热情地指点一番之后,他(或她)开始言归正传:“我没钱坐车。”“我的钱包被偷了。”或者,他(或她)干脆守在车站,告诉你他(或她)没有零钱,请帮个小忙。

  “谁会为了一两元钱不耻下‘骗’呢?”热心的王小姐当初也这么想,可她发现,那位“没有零钱”的乘客始终没有零钱,老在附近逡巡,伸手要钱。上月,吴先生在东山遇到一位要回芳村的阿婆问路,聊起来得知其“无依无靠”、晚年凄凉,当即塞给100元;可接下来一周内,他又连续遇到两次一模一样的事,不禁大惑。

  受困他乡的“学生”没有比这设局更精巧的了,但是千篇一律。“打搅一下,请问能帮忙打个电话吗?”开头总是这样的。站在你面前的两个人“学生模样”,斯斯文文,当你好奇地停下脚步,故事来了:他们是异地某某大学(或者大专、中专,由他编)的学生,出来参加社会实践(或者旅游),和班里的团队失散,在遥远的他乡陷入困境。尽管他们已两天没吃饭没睡觉,可他们的要求很简单:帮忙往学校(或家里)打一个求助电话。

  如果你有点迟疑,你会看到他们的学生证;如果学生证也不能打消你的顾虑,那打个电话求证吧!电话那头,“老师”(或者“家长”)会痛心疾首地恳求你的帮助。要是你不想背负良心的谴责,接下来的事就是“借”钱,当然你会得到“还钱”的美丽承诺。

  上当的例子不胜枚举。广州大学的小陈,把当月500元的生活费全部“借”给了骗子,还请他们吃了一顿肯德基;中山大学一名大一女生,将4000元学费悉数“借”出;另一名大二女生抵挡不住如簧巧舌,竟然上了两次当……而社会经验丰富的董先生,也好吃好住款待了骗子两天,还买好火车票送他们走。

  走投无路的“民工”不少市民应该都遇到过这样的情形:一位带孩子的农村妇女在路上拦住你,直截了当地说:“孩子一天没吃饭了。行行好,给买个面包吧!”这种类似乞讨的方法靠的多半是死缠烂打,有“勇”无“谋”。

  眼下这方法又有了最新的智力型“版本”。出场的变成一家三口(一对“夫妻”外加一个小孩),不得不“麻烦”你的理由是:刚来广州,本想通过熟人介绍到工厂打工,找上门却发现这个熟人不在了。他们可能绕了一大个圈子却“难以启齿”,但最后还是会告诉你:眼下盘缠用尽,走投无路,饥渴难耐,看在孩子的份上,给买点吃的吧……恻隐之心一动,你付出了也许就不只这个数了。近日,刘小姐偶遇这样一个“落难”家庭,听完他们的“凄凉”故事,二话不说,掏出10元钱递上去。但对方居然嫌少,因为“这还不够一顿的饭钱呐”。

  骗术大多如出一辙,并不高明,却能一路安全地骗下来。一眼看穿的,大多不加理睬,径直过去;不幸上当的,追悔莫及,想想数额不多,也就自认倒霉。但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因为它伤害的不仅仅是我们的钱包,更重要的是整个社会的品德与信任。本报记者巫伟





相关报道:街头骗术又见新版 发红蛋要“彩金”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欢迎下载信息即时传送软件-新浪点点通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南方日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