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 | 免费邮件 | 用户注册 | 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生活时报 > 正文
您还可以通过
新浪点点通软件
摩托罗拉6188手机
爱立信R320sc手机
西门子3518i手机
浏览新浪网新闻


关注北京的外地人:从乞讨度日到经理助理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08月15日10:49 生活时报

  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越来越大,首都北京以其独有的魅力和包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地人,他们以吃苦耐劳、拼搏进取的精神,正成为一批新北京人。其实,对每个希望进北京的外地人来说,开启城门的钥匙就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乞讨度日到经理助理

  吃苦:我心甘情愿

  在“新北京人”当中,有一部分人是靠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在京城立住脚,打造了自己的生活圈子。这些人工作繁忙,行色匆匆,已完全融入了北京这个国际大都市中。现在做报纸发行工作的刘承浩先生就是其中一员。

  目前身为经理助理的刘承浩在当年进北京时,孤身一人,没钱、没关系,有的只有看准的事就一定干到底的劲头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刚进京时甚至靠乞讨要饭度过了三个月,直到现在他也不富有,一身随随便便的T恤西裤,一头乱蓬卷曲的头发。刘承浩的脑里只有工作一词,“我要干我想干的事,即使到最后当个乞丐,我也心甘情愿”。

  1980年中学毕业后,由于家庭贫穷,刘承浩无法继续上学,在家中种了一年地,还搞过建筑。

  1990年刘承浩离开了父母,离开了五个兄弟姐妹,离开了老家湖北利川市,到京后,刘承浩当过保卫,做过小买卖,搞过产品代理,卖过报刊,凭着吃苦耐劳的精神,刘承浩终于闯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成为一名新北京人。

  “一个人树立一个目标后,必须要有恒心去实现。我选准一件事后,就会义无反顾地去做,名与利并不是我所追求的”,刘承浩这样总结自己的原则。对社会调查产生兴趣的刘承浩利用各种机会来收集信息,制作调查,反映社会面貌。进京后在市公安局十三处二科当临时管理员时,刘承浩凭借工作接触人员众多的机会,做了一次社会调查,受到了上级的重视。在做报纸零售时,刘承浩顾不得休息,克服各种困难,做读者调查、市场调查,并积极为报纸发行提建议。正由于他的这种坚持不懈的韧性和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刘承浩被某报纸发行部吸收,成为一名经理助理。

  刘承浩的不怕吃苦又不为名不为利,让周围的一些人不理解,作为一个外地进京人员,他的可靠性也受到一些人的怀疑,但刘承浩并不受其影响,他表示:“虽然我的能力、文凭有限,但我有我的道德标准和为人原则。我觉得问心无愧就可以了。”

  在北京,类似刘承浩这样吃苦耐劳的外地进京人员大量存在着,白领、民工等各行各业都不乏其人。他们默默地工作,为首都建设发展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经过努力,他们得到了人们的承认,尤其是得到了北京人民的认可,也成为北京的一分子。

  实习生朱世松

  农民儿子成为博士后

  学习:帮我实现梦想

  赵先生35岁来到北京,进清华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现在他已留在清华任教。赵先生说,北京是一个以知识论英雄之地。清华更是,如果不读博士后,留在清华的最基本的资格都不具备,而如果在一个奉行“三十以后不学艺”的小城市,35岁还去读书会不会被人嘲笑?北京正向全国招聘“双高”人才,不拘年龄,不论资历,不靠关系,只要你有足够的学识和能力,北京就接纳你并让你生活得很好,有足够的发展空间。成为新北京人很难,也很简单。

  赵先生是山东农民的儿子,前年他将在农村的母亲接到北京,去看天安门,年迈的母亲久久无言。赵先生说,有时夜深人静,想想十几年经历奋斗,感觉就像爬坡,人生真的是不进则退。“八十年代初,我是我们村子唯一的大学生,我在山东农业大学新生中穿得最破,但后来成绩最好。因为母亲说过,咱家是农民,没任何人能有什么关系关照你的前途,你只有好好学习,有本领,才有前途。”4年后,我大学毕业被分到一家兵工厂,一干就是8年,后来企业效益不好,大家都在混日子。我知道如果我也混,一生就废了。那年我快30岁了,但我决定考研,这是唯一的一条路。

  可是工厂不让我考。那年夏天,车间主任得了一种烈性传染病,没有人敢去医院看望他,他妻子也怕被传染再传染给孩子。我就每天骑车2小时给他送饭,其实这只是我一贯的做人方式,多雪中送炭,少锦上添花,他特别感动,出院后他对我说,去复习吧,活儿我找人盯着。但这一年考期已近,仓促上阵,最后落榜了,又苦学一年,第二年终于考取了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的假期,我曾和同学商量,要不要读博士?感觉读博士真是太累了,也太清苦了,不如早些工作挣钱,于是去了深圳。而正是深圳之行最终让我下决心考博士。因为在深圳的一个月里,尽管有多家单位愿意接受,但最好的公司明确标出:博士学历。于是我还是回到学校,在哈工大苦读博士,待三年博士毕业后,我终于知道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首都北京,是清华大学,这也许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一个工科学生埋藏得最深的梦想。我于是将简历寄出,但进清华,博士学历并不足以为凭。在清华的师兄告诉我进博士后流动站时已有35岁,人过三十天过午,但我不允许自己这样想,北京和清华不拒绝老成的年龄,拒绝的是不再年轻的心。本报记者曹茜

  北京对于我就是一个燕莎

  敬业:时刻不能放松

  套着白绵袜,蹬着黑皮鞋;一件白大褂老忘了扎进腰带里;热了就把袖口卷起来。来北京6年了,他依然保持着家乡的穿着风格。“不过,谈生意的时候会讲究点。”30岁的尚玉新腼腆地对记者说。

  河南人尚玉新现在的身份是北京市宏兴源科贸有限公司董事长。下属6个连锁店均从事医疗器械、保健产品生意。9年前,尚玉新还只是河南新乡卫辉市中药饮片厂的一名仓库保管员。

  1991年,尚玉新高考落榜后到了药厂。拿着51元的工资,每天的工作是整理仓库、负责仓库内药品出入库的数目核对。一年后,由于工作认真负责,尚玉新调入了药厂门市部担任业务员。尽管待遇较低,工作也比较枯燥,可尚玉新却说:“也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慢慢熟悉药品行业。”但由于人际关系的疏漏,他又被调回了仓库,那年他22岁。尚玉新一气之下辞去了工作,加入河南豫丰医药器械有限公司,成为该公司驻京办事处一名业务员。当操着浓重河南口音的尚玉新把公司产品介绍给燕莎友谊商城时,结果可想而知。“第一次见面,人家压根儿不搭理你。”他向记者回忆道:“外地人,河南药(据尚玉新介绍,河南药老被别人认为是假药),没人愿意出租柜台。”然而产品遭到拒绝后,尚玉新并没有灰心。第二天,他准时出现在燕莎门口,就是为了和药品部经理张强见个面打个招呼;晚上8:30,尚玉新又出现在商场门口,就这样持续了一个星期。

  (上接第一版)终于张强被他的诚心打动了。当尚玉新拿到与燕莎友谊商城药品部签定的第一份合同时,他哭了。他说:“别人都说北京很大,可那段时间,北京在我眼里只有燕莎友谊商城。”靠了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韧劲,尚玉新先后与赛特购物中心、西单等商场建立了业务联系,并成为公司驻京东城区业务经理,两年后,任公司华北地区业务主管。正当事业蒸蒸日上的时候,尚玉新再一次辞职了。然而与上次辞职不同的是,这次他主动放弃是为了拥有自己的公司。

  单干的艰难可想而知。今年夏季,身为董事长的尚玉新为了扩大规模,经常顶着烈日穿梭于北京的大街小巷,为的是找到一个好的门面。像7年前一样,什么人也不认识,什么关系也没有,就凭他一双腿,一张嘴,他连开了三家连锁店。他说,先好好打理这几个店的生意,然后要考虑买房子了。现在他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老家的老婆孩子接过来。“我这几年一直在外奔波,最对不起的就是家里人了。”尚表示,要让儿子在北京接受教育。本报记者邓婷

  从书海游向白领

  知识:命运的支柱

  现在某进出口公司做管理工作的王先生,气质不凡,已拥有了文学学士、生物学硕士学位证书,出版了自己的文学评论集和生物学论著,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新北京人”。

  每当有人要问他在京10年间“横渡学海”的经历,他总是说“过10年再谈”。不过,从他的言谈及朋友们的介绍中,仍可大致了解他的奋斗历程。

  1990年,18岁的王先生从南国一座山青水秀的小城第一次来到北京,是因为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京城某名校的中文系。面对五光十色的大都市,他没有像有些同学那样有空就去作“游仙”,而是几乎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交给了图书馆。在这浩瀚的书海中,他如鱼得水,尽情游弋。从老子庄子《山海经》读到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评论、文艺理论,他都要读。

  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读一本历史学著作时,他遇到了一个古生物学难题。为了破解这一难题,他打开了一本本生物学著作,而来自另外一门学科的知识为他带来了一个全新的知识空间。以时空为经,以空间为纬,在这个立体的生物生存发展的空间中,从原始的细菌到水生、陆生动植物直到灵长类高级动物,在他看来,生命的演化过程像一首抒情诗,更像一支节奏明快的进行曲。

  由此,在他获得了文学学位后,他又去攻读了生物学专业,令同学们大为惊奇的是,他仅用了4年时间就拿到了生物学硕士学位证书。8年过去,他26岁时以双学位的优越条件被京城某进出口公司看中,免试进入其间,做了一名令人羡慕的白领。

  在他简陋的居室,桌上、床上、柜上甚至地板上,到处都有书,他说自己有一种紧迫感,知识经济时代,一切更新太快,不读书就会落后,他现在业余时间经常去的地方仍然是图书馆、书房。

  曾有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一个关于他的小故事,一位同事给他介绍过一位女朋友,人家跟他上街两次,他都是非要去书店不可,到了第三次他再打电话约请对方时,对方说了一句:你还是跟你的书做朋友最合适。因而他至今还是孤然一身。

  在他的公司里,大伙儿遇到专业上的事都爱问他,他也尽其所能告诉别人。只有这时,他才觉得这10年没有白过,知识是他命运的支柱。

  他个人觉得,尽管还面临着很多生活方面的问题,但是他觉得现在生活比较充实,能够为建设北京做出自己的贡献,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得到这样的机会。总的说来,与老北京人相比,我们对这座古都还缺乏深入的了解,对浓厚的文化底蕴了解得不是很多,但是社会都在进步,现代文明的烙印虽然刚刚打在每个“北京人”身上,但却是鲜明的,进步的力量总是难以阻挡的。

  其实,像王先生这样的“新北京人”年轻一族,在现在的北京城何止千千万万。一位学者就说,是开放的都市造就了这批新北京人,是这些新人铸就了今日的都市。本报记者赵建国


发表评论】【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北京市招聘外地人才实施细则》介绍 (2000/08/09 11:13)
《北京招聘外地人细则》推出 外地人才留京之道宽 (2000/08/01 14:47)
北京市颁布招聘外地人才实施细则 (2000/07/27 15:57)
 新浪推荐
读新浪新闻 得手机大奖
新浪奥运专题网站
趣味心理测试
2000高考专栏
抗击八国联军百年祭
马明宇登陆意甲
沪深股市2000年中报
千年奥运 精彩珍藏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本网站由北京信息港提供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