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特别报道:老英雄娶了小保姆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17日 15:55 长江日报

  孝感市京剧院家属宿舍,住着幸福的一家三口。因为家庭结构“超出常理”,记者于是在新年的第四天,驱车赶到这 里。叩开刘家的门,记者同时叩开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爱情故事。

  “爱情不分贫富贵贱、年龄大小,只要合得来,就是幸福。什么也不要说了,如果爱我的话,你就是我一生的托付。 ”--陈忠兰的话

  1、“我是有争议的小人物”

  刘老对记者说的第一句话就是:我是一个有争议的小人物。

  说这话大概有两层意思:一是老来他娶了个年龄比他小36岁的山里妹子,名声“不大好听”;二是他历尽坎坷,文 人气质还不曾磨灭,因不同于流俗而遭非议。

  其实这个“小人物”并不算“小”,他1928年生于四川,他的长兄是张大千的得意弟子,他从小就受家庭艺术熏 染,画得一手好画。上美专时,朝鲜战争爆发。他投笔从戎,于1950年10月赴朝作战。他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中抱着机 枪坚守阵地一个月,那时他是见习副排长。因为功勋卓著,他受团政治部通令嘉奖一次,荣立三等功一次,朝鲜人民民主共和 国给他颁发了功勋章和荣誉证书。停战之后,他被授予正排级军衔,在部队文化速成中学任教。1958年9月,刘凡志转业 到地方,先后在孝南区毛陈、老屋中学任教。

  当年学的一手画艺自然不时派上点用场,比如哪个小伙子结婚,刘凡志的一幅画就是最好的贺礼。然而在那个特殊的 年代,他的山水画都被定性为“小资产阶级情调”,他在文化大革命中为此不止一次挨批。不仅如此,这位耿直的“军人”随 后还吃了耿直的苦头,那年月说毛主席著作放之四海而皆准,刘凡志在私下里嘀咕说,毛主席著作也不是百科全书。就这一句 话,他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坐牢、监督劳动,直到1973年林彪事件后平反。

  平反之后过了几年安生日子,可是一些政策的落实又成为各个学校的难题。到了1980年,刘凡志52岁,提前退 休,同年,刘的妻子主动提出与他离婚。

  提前退休和婚姻生活的打击,使刘凡志一下子苍老了许多,心灰意冷的他不得不考虑如何度过风烛残年的后半生。

  2、来了彝族小保姆刘凡志又爱又怕

  一个保姆改变了刘凡志的后半生,这个保姆就是刘凡志现在的妻子陈忠兰。她坐在记者面前,一脸的幸福,她用较为 熟练的普通话,向记者讲述了她“从保姆到主人”的转变经历。

  陈忠兰是1980年到孝感刘凡志家里做保姆的,她从偏远的贵州省大方县来到她当时一无所知的湖北孝感,纯粹是 亲戚们逼婚给逼的。这个初中毕业的彝族姑娘,在她那个坝子里,也还算是个文化人。16岁出头的她走出大山深处,来到了 贵阳市打工。

  她贵阳的姑妈为了使自己的侄女有个好的归宿,逼着他见一个人。那人是个“正式工”,人也长得还可以,到了两人 见面,竟没有话说。陈忠兰不谈了,可是她的姑妈就是不依,越是逼,忠兰越是反感:谈恋爱找对象又不像买菜那样简单,就 是买菜,也要买个水灵的合心的吧?陈忠兰一气之下到了安徽。

  在安徽,她看到“天骄科技有限公司”招聘,于是来到了孝感的这家公司当炊事员。

  刘凡志的儿子是公司的负责人,见这个小陈聪明伶俐,吃苦耐劳,想到了自己退休在家的父亲得有个保姆照顾一下生 活起居。于是,陈忠兰以保姆的身份走进了刘凡志的家。

  小陈到刘凡志家时正值夏天,刘先生的大女儿为小陈买回衣料,亲自动手为她做裙子,小陈至今还记得“大女儿”在 缝纫机上为她做裙子做得汗流的情景。刘先生的大女儿没事还带小陈到电影院里看个电影什么的。晚上打牌,刘先生的儿子女 儿和他们两个人围成一圈,谁打赢了就吃大苹果,输了吃小苹果,一家人其乐融融。

  家里多了个姑娘,顿时有了生气。刘凡志画画,她在一旁观看;刘凡志钓鱼,她把饭做好从家里送去,看着刘先生吃 完再看他钓鱼;刘凡志去三汊埠为儿子管农场,小陈也一起去。刘先生为人忠厚善良,一直把小陈当自己的女儿一样看待,两 个人一天到晚有说不完的话。的确,小陈比刘先生最小的女儿还小。刘先生把每月92元的工资全部交到小保姆的手上,家全 由小陈支配。相熟的人都对刘先生开玩笑说:你过的是神仙日子。说得老刘直笑。

  大女儿的关爱,使这个从小在后母冷眼里长大的姑娘感受到了母爱;刘先生如同慈父的爱意,使她品味到了世上的父 爱原来如此温馨。渐渐地,小陈心里长出了一个小芽,这小芽一天天长大,展叶伸枝,孕蕾开花,花里吐出两个温馨的字:爱 情。

  刘先生从小保姆的眼神里看出了什么,他开始回避她的眼神。他怕社会舆论,他怕耽误了小陈的青春,他怕儿孙们在 社会上抬不起头来。然而,小陈已经成为他生活里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员,只要一时见不到小陈,他就感到丢失了什么。回忆当 年隔着一层纸的这种情感,刘老用四个字形容:又爱又怕。

  3、“我已经爱上了你爸爸”

  小姑娘胆大,她的爱不藏不掖。1980年底,陈忠兰鼓起勇气对刘的二女儿吐出了心声:“我已经爱上了你爸爸, 我决定从现在起,不要工资,我甘愿照顾他一辈子!”

  这“小孩子”的决定令刘家人大吃一惊,她生于1963年,10月份刚满17岁,而刘凡志已是年过半百的人了。 刘家的儿子女儿媳妇们一致商定:不同意!

  刘凡志的儿子女儿,都是文化人,他们知道他们遇到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大女儿对小陈说,你还太小,你不能在 我们的家里毁了一生。你就作我的亲妹妹吧,只要你答应,你日后出嫁时,我们一定为你置办最好的嫁妆!

  小陈感动但不“领情”,刘凡志的儿女们想,那就让时间和空间距离来阻断他们日渐深浓的感情吧。

  刘的大儿子出面说话了,他说:“我们这里都在办身份证,你一个外地人,没有身份证在孝感生活肯定不方便,回去 办证吧。”

  小陈回到贵州大方县她的家乡办理身份证,那里还没有开始。她到公安局开了个证明,准备在家里多呆一些日子。但 是,她的心里老想着孝感的“家”。于是,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她又回到了孝感。

  记者请陈忠兰讲一讲她在与刘凡志交往中最为刻骨铭心的一件事。她想了想说,那是1981年底,刘的儿子的业务 做到了广东潮州,那里需要养鱼的人,他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正好一箭双雕。陈忠兰说:“刘家安排老刘去潮州,我被安排回 贵州老家。

  我们在孝感上车到武昌火车站分手。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我的心如刀绞,一年多的交往,我们从来没有这么痛苦的 感觉,这也许是一离永难再见的别离啊!在候车室里,我们相拥在一起,痛哭失声,候车的旅客们以惊奇的眼光看着我们,不 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我们约定,不管身在何处,每周保证一封信。”说到这里,陈女士眼睛潮湿继而双泪直流,一头扎进洗手 间,半天没见出来,也难怪,这是她生命里最为痛苦的日子。

  说到做到,在他们分别的日子里,两地情书,带着自己的无限思念,穿飞于潮州河西镇鱼塘与大方县那个山乡小村之 间。小陈带着激动的心情给记者介绍收信的兴奋与读信的欢悦。以后他们还经历了几次别离,陈忠兰说,刘凡志给她的信,少 说也有尺把高。她的弟弟在家里没事儿爱偷看,她只好把信给毁了。说到这里,她深深惋惜。

  回到家乡的日子,虽然只两个月,她与他却是度日如年。那时陈忠兰特别恨刘的儿女们,她献出的是自己真诚纯洁的 初恋,并非一时心血来潮。于是,在一个浓雾未收的早晨,25里长的山路印上了一个姑娘连绵的脚印,这脚印是坚实的,它 一步步丈量着爱的长度,长达5个小时的步行之后,她坐上了出山的汽车,4个小时后到贵阳,然后转乘火车到广东,再从广 东到潮州,找到了位于河西镇里刘凡志看守的那片鱼塘。当风尘仆仆的这位姑娘扑入老刘的怀抱,老刘再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泪 水,两人久久地拥抱在一起,生怕再次分开。

  在河西镇的小桥上,刘凡志郑重地对忠兰说,我的年纪太大,无权、无钱,又无名,不能耽误了你的青春。忠兰说: “爱情不分贫富贵贱、年龄大小,只要合得来,就是幸福。什么也不要说了,如果爱我的话,你就是我一生的托付。”

  4、夫妻恩爱苦也甜

  老刘从潮州到布吉,从布吉到淡水,像牧人逐水草而居,整整10个年头,一半是生活,一半是儿女们柔棒打鸳鸯。 然而,不管老刘走到哪里,小陈都会跟到哪里,他们分不开呀!提起这段生活,刘陈两口子无限感慨。

  1990年5月,陈忠兰在她的家乡,生下了她和老刘的小宝宝。10月份,陈忠兰带着孩子坐火车到达深圳,刘凡 志的大女儿大女婿到车站迎接。刘凡志接过孩子,父女四目相对时,不满半岁的孩子居然清晰地喊了一声爸爸,令在场的所有 人既惊奇又感动。孩子过周岁时,刘家儿女欢聚一堂,为最小的妹妹庆贺生日。陈忠兰以后再带着孩子回老家避暑或者探亲, 都是坐着飞机去来,机票,当然是“儿女”们对她这位年轻继母的孝敬。一家人又像当初小陈来到刘家一样,不分亲疏,不分 你我。他们尊重继母,知道她为刘家献出了青春,要像母亲一样对待。儿女们为继母在老家做了单门独院一栋房子,给她父亲 和弟弟在生活上多方照顾,还常为继母买衣物首饰。他们对继母说:“我们有吃的,你有;我们的孩子受什么样的教育,晓一 妹妹(陈忠兰与刘凡志的女儿)也受什么样的教育。”

  问到刘老的日常起居,他看了一眼坐在沙发上的妻子,眼神里充满感激。刘老说,全亏了她。家里的一切都由小陈操 持,刘老每天早晨都到外面去散散步,锻炼锻炼。到了该他上课的日子,他就去市老年大学教画。平时没事,就在家里画他的 山水。记者看到,他家客厅里通天立地一幅巨型山水画,气势恢宏,是他的手笔。在陈忠兰和她女儿的卧室里,立柜上放着刘 先生前妻的照片。记者悄悄问陈忠兰,家里还放着老刘前妻的照片,心里好受吗?她十分得意地笑着说:这照片是我要放的, 这照片框是我亲自到商店里买回来的呢。

  陈忠兰说,当初有人说我爱上老刘,全是为了老刘的钱,说老刘少说也有10万存款。她对记者说,你问问他,有钱 吗?老刘羞涩地笑笑。确实,他们的生活并不宽裕,老刘每月600来元钱的退休工资是一家人生活的经济来源,一家人的医 疗都是自费,家里至今还没有安电话,连他们住的房子,也是老刘大女儿的。好在老刘的儿女们偶有接济,他们的生活才过得 不错。

  记者脚下的土地,就是传说中董永的故乡。《天仙配》里两句歌词唱得好: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记 者李未熟通讯员陈世高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长江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