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王耀东:中国首位国际篮球冠军的百年传奇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29日 23:49 郑州晚报

  热血学子立志“体育救国”

  王耀东的第一声啼哭,响在炮火声中。

  1900年8月,俄军一路烧杀,直逼中国黑河---瑷珲防线。1900年9月27日,王耀东诞生在逃亡途中。 耀东出生后,一家6口又经过长达数月的逃难生活,才返回嫩江务农。

  耀东8岁时,进入私塾读书,1911年辛亥革命后转入新制小学。1914年,年仅14岁的王耀东只身一人远赴 省城齐齐哈尔求学,就读于黑龙江省男子一中。

  在学校里,他发愤读书,而且超乎常人地热爱体育运动,并习练武功。在那个祖国多灾多难的年代里,小小少年对体 育的热爱渐渐融入了爱国情感和民族情怀。1919年7月,王耀东考入我国近代最早的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当时 的热门专业有英语、文学、历史等,而他偏偏选择了受人歧视的体育专业。由于政府对体育极不重视,体育专业的学生毕业后 连工作都很难找,但对17岁的王耀东来说,“体育救国”的思想已经不止停留在萌芽状态,而是一种明确的理想了。

  从这时起,王耀东开始接触篮球。当时学校只有两个破损的篮球,一沾水就变形,球落地后往往不知道会弹向哪个方 向。

  王耀东身高1.85米,身体灵活,很快引起校篮球队的注意,不久即被吸收为校队队员。他玩命地练球,投篮命中 率提高很快,渐渐成为主投手。按照1923年以前的比赛规则,若对方犯规,本队可以选择任何队员罚球。由于王耀东命中 率高,几乎所有的罚球都由他执行,人称“罚球神手”。后来校队在各种比赛中战果辉煌,声名远播,作为主要得分手的王耀 东立下了汗马功劳。

  力挽狂澜,与队友一起夺得中国第一个国际篮球冠军

  1921年5月30日至6月4日,第五届远东运动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国家篮球队系临时组建,仅是赛前在上海进行了短期集训。王耀东是国家队的主力队员。此时他还是大学三年级 学生,年仅21岁。

  中国篮球队的主要对手是菲律宾队和日本队。从1913年以来,菲队连续独揽四届远东运动会的篮球冠军,成了远 东篮坛霸主;日本队后来居上,也是一支劲旅,夺冠呼声很高。而且,中国人心理上的对手也是菲律宾队和日本队。其时菲律 宾已经沦为美国的“保护国”多年,深受美国影响,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已将菲律宾当成了美国的影子;日本帝国主义屡次 侵略中国,更是中华民族的大敌。

  5月31日,中菲篮球比赛在上海虹口公园举行。中国同胞挤满看台,纷纷呐喊助威,渴盼中国队能在赛场上扬眉吐 气。中国的政治、外交、战争等方面连连失败,被诬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太需要一场胜利了---即使是体育竞技上的胜 利。

  中国队出场阵容为:前锋王耀东、魏树桓,中锋王鉴武,后卫孙立人、翟荫梧。孙立人后来成为一代抗日名将。

  中午12时,比赛开始。面对远东霸主,中国队顽强拼搏,比分一直追得很紧。上半场中国队以15∶17落后。下 半场比赛双方拼抢更加激烈,比分交替上升,难分难解。最后30秒钟,中国队全场比分仍然落后1分。在这关键时刻,王耀 东在队友配合下,连续两次投篮命中,力挽狂澜,反败为胜!场内场外群情沸腾,中国同胞热泪涌流,振臂欢呼:“中国!中 国队!赢了,我们胜利了!”

  场上队员紧紧抱在一起,泪水长流。

  这是中国在国际比赛中赢得的第一个冠军。当时万众欢腾的场面至今仍让王耀东激动不已:“这不仅仅是因为一场球 赛的胜利,更深刻地反映出了当时苦难深重的我国人民大众渴望光明、追求幸福的美好愿望。”

  次日下午,中国队迎战日本队,以32∶28取胜,从而夺得本届远东运动会的冠军。场上王耀东表现神勇,是主要 得分手。

  《中国篮球运动史》在叙及第五届远东运动会时这样评价:“主力队员王耀东”“为中国队获胜付出了艰辛的劳动。 ”

  1922年7月,王耀东毕业后留校任教,担任球类和田径课程,并兼学校篮球队教练。

  两次向张学良“化缘”

  王耀东和张学良是东北同乡,二三十年代,他曾三见少帅,并两次向少帅“化缘”。

  一见少帅是“远观”。1929年在沈阳举行东北田径运动会,当时兼任东北大学校长的张学良每日均到场观看。这 一次,他与少帅没有接触,仅是目睹了少帅的风采。

  二见少帅是为“化缘”。1932年,北平,王耀东求见张学良。少帅久闻王耀东的威名,在官邸接见了他,对他非 常尊重。他请求少帅对处于困难中的黑龙江籍在(北)平学生给予救济。少帅态度诚恳,当即承诺可以帮忙,后来果真兑现了 承诺。

  三见少帅是1934年在武汉,也是为了“化缘”。当时王耀东的一位同乡在北平办了一所中学,经费困难,王耀东 急人所难,专程到武汉请少帅给予支持。

  稀里糊涂地成了国民党员,又当上“国大代表”

  1937年7月,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卢沟桥事变,北平很快沦陷。国民党政府将北平大学等高校迁往西安,时在北平 大学任教的王耀东穿过日军的枪林弹雨冒死到达陕西。后来日军飞机轰炸不断,学校不得不迁往陕南的城固县,王耀东在这个 偏僻的小县度过了8年教学生涯。

  在城固,王耀东稀里糊涂地加入了国民党。那是1940年夏天,蒋介石的秘书齐世荣到陕南视察工作。齐早已知道 王耀东的大名,二人又是东北老乡,所以齐积极介绍他入党。不久,齐果真从重庆寄来一个国民党党证,封皮是蓝色的。

  凡是国民党中央直接发展的党员---主要是各界名流,都属“特别党员”,党证是蓝色的。而“特别党员”大都是 挂名的,其实不过是国民党当局笼络社会人才的一种手段。

  就这样,王耀东在没有履行入党手续的情况下,就成了国民党党员(后来也从未交过党费)。挂名党员本没什么意义 ,没想到几年后,王耀东又稀里糊涂地当上了“国大代表”,目睹了国民党上层社会的官场丑剧。

  1947年,王耀东偶遇大学同学杨某。杨是长春铁路局国民党特别党部的主任委员,极力劝说王耀东竞选“国大代 表”,王说自己没有资格。杨说:“你不用管,我给你办。”第二年春天,王耀东突然接到通知,称他已当选为黑龙江省嫩江 县的“国大代表”,让他立即赴南京参加“国民大会”。就这样,没有经过任何形式的竞选,王耀东就成了“国大代表”。

  这一切都是杨某在背后努力的结果,王耀东全然不知。老同学的用意是好的,希望王耀东能利用自身影响到大会上呼 吁民主。当时的陕西省教育厅厅长高文源也鼓励他去参加大会,并借给盘缠。

  王耀东一直从事教学工作,对官场黑幕所知甚少。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希望看到一个民主、进步的大会,但会议期 间的一系列闹剧很快使他善良的愿望化为泡影。

  1948年3月29日,“国民大会”第一天。会场外贿选失败的人哭喊连天,有人抬着棺材示威,有人绝食,有人 上吊自杀,蒋介石出面安抚也不见任何效果,结果政府不得不出动宪兵驱赶人群。

  4月19日进行总统选举,候选人为蒋介石和国民党元老居正二人。居正显然是个形式上的陪衬,绝大部分代表迫于 当时的形势,投了蒋介石的票。“我被卷入那场政治漩涡,也投了蒋介石一票。”王耀东后来回忆说。

  然后是选举副总统。孙科、李宗仁等6个候选人的竞选班子各出怪招贿选,一班又一班人马向王耀东游说。王耀东投 了李宗仁一票,主要因为李是抗日名将;同时李的竞选演说比较务实,很得知识界赏识。

  大会期间的一系列闹剧使王耀东非常沮丧,他根本没有看到开明进步的政府新政。所谓的大会,只不过是合法形式背 后的官场恶斗。他越想越失望,后来干脆不去开会了。蒋介石尚未举行就职典礼,他就提前离开了南京。

  这段人生经历,被王耀东称之为“乱世歧途”:“卷入污秽浪潮,挂上国民党员和国大代表的牌号,追悔莫及。”

  出任西安市体委副主任,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任命状;

  “文革”中受尽磨难,古稀之年被下放农村

  1949年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发起渡江战役,国民党统治随之土崩瓦解,残余势力退守台湾。

  王耀东虽然一直从事单纯的体育教学工作,不问政治,但他毕竟挂着国民党员和“国大代表”的虚名,所以中国此番 换天换地的历史巨变,把他推向了十字路口:是去台湾,还是留在西安?留下来就意味着服从共产党,但他的身份是个沉重的 政治包袱,而且他对共产党又不甚了解;走吧,舍不得陕西,他对这片土地已经有了割舍不断的情缘。

  就在他去留两难之际,西北大学一些拥护共产党的进步势力纷纷劝他留下,并向他解释共产党的英明政策。王耀东在 仍然有些担心的情况下,决定留在西北大学。

  很快,他对共产党人有了初步认识。1949年5月20日,彭德怀率军解放西安那天,他躲在人群中观看队伍进城 ,只见解放军队伍整齐,文明礼貌,在经过古城西南角的一片麦地时,为了不损坏庄稼,战士们紧靠着墙根小路慢步前进。这 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对共产党、对解放军产生了敬慕之情。

  王耀东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轻松愉快地投入了教学工作。1949年10月1日,他应邀参加了开国大典,坐在 天安门的观礼席上,目睹了一生中最为壮观的历史场面。他非常兴奋激动,因为他看到了祖国光明的前途,“再也不是东亚病 夫的国家、受人任意宰割的民族了”。

  不久,他被任命为西安市体委副主任,当时西安为直辖市,任命状由周恩来总理亲笔签发。1950年,他当选为中 华全国体育总会委员。

  新中国重视发展体育事业,王耀东为之兴奋不已,工作热情空前高涨。但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中,他受尽了 磨难。运动开始不久,他就成了重点批判对象,“特务”、“历史反革命”、“反动学术权威”、“国民党的残渣余孽”等各 种大字报铺天盖地而来。很快,他被升级为西北大学“头号反动人物”,被抄家,被批斗,被关进“牛棚”。

  大大小小的批斗会开了十多次,“造反派”对他拳脚相加。其中一次他被抽了一顿耳光,口鼻流血不止。这次挨打留 下了后遗症,听力因之受到了影响。

  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折磨,都没有击垮王耀东。在最无理性的侮辱、毒打面前,他一直非常顽强。1970年,已是古 稀老人的王耀东被下放到陕西大荔县农村劳动改造。换了一般人,如此折腾恐怕早已支撑不住了,但王耀东在几十年的体育生 活中练就了一副硬骨头,体魄强健。他先是烧锅炉,每天担水20多担;

  后来又喂猪,每天到野外打猪草。繁重的体力劳动不但没有搞垮他,他反而长胖了,这不仅因为他有一副好身板,更 主要的是他相信共产党最终会为他平反,精神上很乐观。

  1971年9月,林彪叛逃给了“文革”当头一击,这场运动虽仍在进行,但高潮已经过去。这年年底,王耀东突然 接到通知,让他赶回西北大学,不久重获自由。

  1976年,王耀东办理了退休手续。不料时隔两年之后,学校领导又盛情邀请他回校复职,意在借他在体育界的影 响发挥积极作用。1979年4月,王耀东出任西北大学体育委员会主任兼体育部顾问。这一年,他还当选为中华全国体育总 会副主席,后来连任10年。此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已在几个月前胜利召开,国家的各项事业都有了大的转折。王耀东身 心俱轻,又以8旬高龄开始了新的追求。

  84岁时双喜临门:加入共产党,飞赴洛杉矶参观奥运会;

  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上,90岁的他登上了主席台

  早在50年代,王耀东就对共产党产生了向往之意,但他有思想包袱,自己毕竟曾经是国民党员、“国大代表”啊!

  1955年5月,他加入中国民主同盟,后当选为民盟陕西省委委员。

  经过建国30年来的所见所闻,他对共产党产生了高度的信任和感情,很想加入党组织,愿望一天比一天强烈。19 84年初,他终于把心底的秘密告诉了西北大学教务处长段敬文,段代表党组织表示热烈欢迎。后经人介绍,王耀东于198 4年6月22日光荣入党。84岁的老人实现了多年的夙愿,激动之情可想而知,称这是“一生中最重要的头等大事”。

  刚被批准入党,王耀东又迎来另一件大事---到洛杉矶参观第二十三届奥运会。他是参观团中年龄最大的成员。

  对于一生系于体育事业的王耀东来说,这是一个黄金机会。旧中国参加过3次奥运会,均是空手而归,如今新中国恢 复奥运会合法席位后首次参加奥运,自己能前往比赛现场参观,为国人助威加油,怎不让人激动万分!

  王耀东参加了盛大的开幕式,美国总统里根致开幕词。嗅觉灵敏的美国报纸对他进行了专访,发表了《中国的体育在 飞---84岁的王耀东献身体坛》等报道,并在显著位置刊登了他的照片,称他“声音洪亮,健步如飞,看起来60余岁而 已”。

  这一届奥运会,中国队成绩斐然,夺得15枚金牌,总数名列世界第四,国际体坛对中国从此刮目相看。回国后,王 耀东在各种场合连续作了30场报告,每一次都禁不住热泪盈眶。

  1990年9月,第十一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90高龄的王耀东应邀前往参观。

  开幕式上,他被特邀登上主席台,同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观看了盛大的场面。

  当时正值他的生日,各界人士专门为他举行了九十寿辰庆祝宴会。

  作为我国体育界元老,王耀东为我国体育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1990年,西北大学授予他为“终身教授”。同 年,学校决定对杰出贡献人物专案存档,至今仅有4人获此殊荣,他是其中之一。

  1992年起,王耀东享受国务院为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进入90高龄以后,王耀东仍然身板硬朗,工作不辍。一年四季,他天天按时上班,同年轻人一样参加例会、备课、 教研,连义务劳动都次次亲临。

  西北大学的篮球队多次在全国大赛中夺冠,这里边凝聚着王老的心血。平时他帮助青年教练员制定训练计划,有时亲 自指导队员训练;赛前他要亲自动员,为队员们鼓劲加油;赛后总要写成文字,总结经验教训。

  1999年9月,王耀东在西安喜过百岁寿辰。当年为我国赢得第一个世界冠军的篮球队员,如今只有他一人健在。 生日当天,西北大学宣布设立王耀东体育奖学基金。

  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亲临祝贺。祝寿大会上,王耀东神采奕奕,举杯抒情:“百年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八旬执教 生涯感受至深。作为一名体育工作者,能为祖国和人民争得荣誉是自己的职责;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能为国家和人民培养人 才是自己的义务!”

  西北大学原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董丁诚教授这样形容王老的体育人生:“像是一场不限时的篮球大赛,随着场 上变幻莫测的阵势,他总是寻找着恰当的位置,尽情发挥自己的能量,增强团队整体的战斗力。”

  西北大学还向王老献上了一份生日厚礼---洋洋24万字的《王耀东传》。

  此书最早由董丁诚教授策划,作者是西大副教授王建军。王先生是一位大才子,在不足百天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这部长 篇著作。

  安度幸福晚年,百岁老人豪气冲天

  “言犹在耳,遗迹尚存,往事萦怀,难以排遣。”这是王老对夫人齐志修的深深怀念之情。齐志修女士已于1997 年病逝。二人于1929年结为眷属,风雨同舟68载,相濡以沫,感情甚笃。

  王老的长子现在北京,次子在兰州,都是国家的高级人才,一家人难得团聚一次。如今,王老的外甥女徐刚照顾他的 晚年生活。徐刚是西北大学体育教研部副教授,正常工作之外,主要的任务就是照顾姨爷的饮食起居。这是西北大学领导的特 别安排。

  老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他都要看电视,读报纸,打打太极拳。他还坚持学习英语,读古典小说。有时唱几声京 剧,依然底气足劲,字正腔圆。闲时也打打麻将,一般要玩一个多小时。

  老人一生都离不开体育,体育情结牵引着他生命的方向。直到今天,重要的体育比赛他都要观看,不管什么比赛,只 要中国队赢了就“高兴得不得了”,总要唱上几嗓子京戏。老人最喜欢中国女足,因为女足在训练条件较差的情况下“为祖国 争了大光,添了大彩”。

  2000年1月1日,王老满面春风地迎来了新的世纪,新的千年。

  不久前,记者专程前往西安采访。在王老的寓所里,记者采访了两个下午,每次都在两个小时以上。来西安之前,徐 刚女士已经告诉记者,老人“连续谈上两三个小时,没一点问题”。

  王老的精神果然很好,声音洪亮有力,思路严谨清晰,谈到高兴处眉飞色舞,豪气逼人。令人“叹为听止”的是,老 人记忆力极好,对几十年前的旧事依然记忆犹新,对时间、地点、人物、场景、细节、数字等都能一一道来。难怪他在90多 岁时还能写下20多万字的回忆录,其中不少重大事件见证于史料,极少出现误差。特别是《五十年前的一支中国队---记 第五届远东运动会篮球冠军》一文,更是成为当事人留下的惟一的回忆文字,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

  老人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奥运会早日在中国举行。“到时候,我到场上为中国队加油!”他有力地挥舞着沟壑纵横的手 ,红光满面。

  我们衷心祝愿王老健康长寿,希望当奥运会在中国举行的时候,我们能在运动会上见到他的飒爽英姿!

  本报记者孔维国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