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北京姑爷大山同仁堂卖“大山西洋参”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3日 16:11 北京晚报

  12月27日下午1点半。

  嘿,柜台后面怎么来了个金发大个的“洋伙计”,居然还是个半熟脸儿。仔细一端详,到同仁堂正阳药店买药的 顾客全乐了:哟,这不是说相声的大山吗?穿上白大褂,差点儿认不出来了。这位洋笑星怎么卖起药来了?

  再一看,店门口还有一个笑眯眯的“大山”,“站在”招贴画上手举西洋参产品,嘴边还吐出一串广告词--- 比我的中国话还纯。

  仔细一打听,敢情是大山和同仁堂集团合作,正在推销自己经销的加氏大山西洋参。有人戏称,在中国,知名度 最高的加拿大人,第一是白求恩大夫,第二就得算大山了。说来也巧,一个送医、一个卖药,而且都挺得人缘儿,倒也算一段 佳话。

  大山今年34岁,属“小龙”。在多伦多读书期间,他就迷上了古老的中国文化。1988年,他来到北京大学 进修中文,后来干脆决定就在北京安家。一次成功的相声小品演出后,“大山”的名字在京城叫响了。1993年,大山娶了 一个北京姑娘,现在还有了孩子,成了地地道道的“半个北京人”。完成学业后,大山先在加拿大驻华使馆工作了几年。可他 “不太习惯坐机关”。主意一定,大山便“下海”注册了一个公司,专门从事在文化、贸易、教育等领域中的民间交流活动。

  大山从老家加拿大带来的“土特产”是西洋参。在英文里,咱们中国的人参被称为“亚洲参”,西洋参则叫“北 美参”。考证起来,它们之间还有很深的渊源。这个段子到了“相声票友”大山嘴里,自然更多了几分诙谐:18世纪初,正 在中国研究中医的法国牧师雅图斯,写了一篇关于人参的报告,称它是“能治百病”的神奇药物。他还提到,北美的纬度和自 然条件与中国差不多,因此特意叮嘱“找找那边儿有没有”。过了半年,报告传到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法朗士牧师手里,幸亏牧 师的印第安人朋友看到中国人参的素描,这才在郊外森林里发现了根系与它极相似的植物。很快,它被中医鉴定认可,并批量 出口到中国。

  讲过这段典故,大山执著地认为:这可能就是中加“国际贸易”的开始。

  有个现象挺有意思:直到现在,“那边儿”的人们还是更喜欢“亚洲参”,而西洋参的最大消费市场,恰恰在亚 洲。

  不知是因为彻底同化成了“北京人”,还是想为自己的产品打广告,大山告诉记者---我现在吃的是西洋参, 人参火太大。

  《人民日报》海外版曾评价:“大山虽然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一口京片子的大山还真是不把自己当外人。 去年北京闹流感,他到处找“板蓝根”,后来还试过刮痧。虽然不懂其中道理,可觉得挺舒服。其实,以中医药为代表的“绿 色”生活和医疗方式,和相声一样,同样对大山有吸引力。

  大山觉得,在医疗保健方面,中西之间有很多可以互补的东西,很多值得互相学习的地方。比如,传统的中药里 是没有含片和胶囊的,而把“性凉而补”、“清虚火”的西洋参用国外先进技术制作成这些新的样式,就是因为在21世纪里 中国人的生活节奏会更快,而这种“中成药”可能更适应这一趋势。

  “中国老百姓将‘大山’这个名字赐给了我,并拿我当了朋友甚至‘自己人’,我就应该尽量发挥自己的特殊身 份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大山这次走进同仁堂“卖药”,也正是由于这个考虑。他愿意把西方一些先进的健康产品带给他所 热爱的中国人民---http://www.dashan.com.cn,因为健康是没有国界的。

  其实,笑星大山可不光对卖药感兴趣。像普通的北京市民一样,他喜欢喝茶,喜欢笑,喜欢聊天。对了,他还在 互联网上置起一座“大山网宅”。您要是想跟他聊聊,不妨点击一下大山的欢乐天地---和这位不是外人的外国人好好侃侃 。

本报记者程胜本报通讯员马宇鹏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