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天津日报 > 新闻报道
 


讲述编辑部故事--一个文化骗子的自白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7日 11:36 天津日报

  回顾我在深圳历时两年的采编生活,仿佛置身一场噩梦。今天,我端坐在西子湖畔攻读新闻硕士学位,良知和正义一 阵阵刺痛着我的心。假使不把那一段遮掩在金招牌下的丑恶“招供”出,引起社会的关注和有关部门的查处,内心实在无法平 静。

  我的“入行”经历

  我进入《中华xx》编辑部有点曲折。

  《中华xx》编辑部对外称呼是“出版社电子图书开发公司《中华》编辑部”。该部跟某出版社及其下属公司本无关 连,只因一位姓沈的男子私下找到电子图书开发公司的一个文化项目承包人,提出暗中借用其名号、账号,以及在重要客户登 门察看时借用办公室接待,每月向他交纳800元“管理费”并分一定红利。

  编辑部租住3室一厅的民房,集办公、住宿、会客于一体,10余人挤得像闷罐子里的沙丁鱼。

  编辑部的“沈主任”二十六、七岁,是某大学成教部的肄业生。一手娃娃体字,说话喜欢耸肩膀,出口总是:“我们 出版社社长昨天对我说……”

  “沈主任”在圈中看到由我担纲责编的那本《企业风采》,翻读了上面由我采写的几篇报告文学后,立即施展水磨工 夫,前后不下30次恳请我进入出版社,与他共创一番大业。

  编辑部由一位湘菜三级厨师、一位退伍士兵、一位初中数学老师、一位自称精通簧门的易学大师等10人,拼凑起“ 阵容强大、实力雄厚、经验丰富”的《中华》编辑班子,问鼎号称100万字的“南粤大地第一部史书、跨世纪大型英才典籍 藏书”。

  骗功揭秘

  在我了解的12家诸如此类的编辑部中,入此门者大多既没有较高文学素养,也无一定的采访编辑经验。这种“采编 ”从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整体偏低,高中、中专和非正规院校毕业的占80%强。那么,是什么“理想”把这些“文学外来工” 召集到一起?

  骗术一:骗招“采编”

  1、包住。解决初到深圳者无处栖身之虑。2、录用条件低。有文凭、无文凭,真文凭、假文凭,不拘一格罗网人才 。3、提成高达进账款的30%。

  如此低的门槛,如此实惠的待遇,名称如此响亮的单位,如此体面的工作,对很难求职的人来说,不啻是一道闪电在 茫茫黑暗中划过,令人趋之若鹜。

  “采编”们装备有一部联系业务的电话、一本深圳市企事业黄页电话号码簿、一盒名片。每天八、九点钟叫号起床, 捕捉目标,下午五点钟下班,无所谓节假日。

  编辑部“张总”对手下的“记者”分两种管理方式。信息部一帮丫头编辑一本大16开8个页码的行业信息小册子, 如果企业一年缴纳500元会费可加入他创办的“中国××信息网络”。信息小姐联系一家入编单位可提取20%的报酬。采 编部按进账款20%提成。创作部实行稿酬制,每万字800元。文章通过“张总”审阅后发30%,书出版后发30%,采 访对象征订30套(每套180元)后再领取40%的余额。如果是“沈主任”给你联系采访对象,他要抽去5%,陪同你一 道去采访则抽取18%。不少聘用人员几个月奔波劳累下来,不仅挣不到一分钱,反倒欠下两位老板几百元房租(没签到单要 交房租)。

  骗术二:套住采访对象

  老板骗招“采编”仅是实现文化欺诈的第一步,如何设下天罗地网套住采访对象,捞取滚滚财源才是他绞尽脑汁的上 策。

  ××编辑部对外宣称是季刊,期发量达50000册,拥有固定订户2000家。而事实是期发量徘徊在500册, 固定订户20家左右。刊物根本无法保证定期出版,基本上是采编人员什么时候跑满了一期广告什么时候出。自诩“反映迅速 、信息权威、收费低廉、影响面广,并与新华社国内国际网联通”的《××信息》,12名信息“记者”平均高中文化程度, 临出刊了便急急忙忙找《深圳特区报》、《深圳法制报》的相关专版里胡抄乱剪几则简讯交差。许诺一年出版24期免费赠送 入编企业的这册内部小册子,在赶印出第一、二期,匆匆按图索骥向珠三角2000多家企业寄出后,12名如花“女记”赶 紧上门向企业软磨硬缠,要求企业交纳500元/年的入编费。然而,在200余家企业缴纳了10余万元的入编费后再无下 文了。

  骗术三:榨取提成

  “沈主任”独僻蹊径,同时在采访对象和采编人员身上“两手抓”。他规定采编人员拿回订单且钱到账后才可以提成 ,而绝大多数接受采访并同意上文章的采访对象,在签署订单后要求见书付款。

  ××编辑部从1998年3月到1999年5月,分别招聘6批总计32人,其中有27人在写了51篇文章签下2 3余万的单后,因空耗数月没有进账收入被迫离开该部。

  “沈主任”榨取离去采编人员的提成是一笔非常可观的数目。为遮掩自己的丑行,他还把19篇文章删去原作者署上 一个子虚乌有的名字,甚至冠上自己的大名。

  大张旗鼓、隆重煽情的“世纪文化宝鼎”--穷几载之功,在一群文化素质并不高的人手中推出的大型典籍是如何精 美豪华,物超所值的呢?

  一位打印此书文稿的小姐对笔者毫不客气:“这也叫书啊,文不对题,错别字连篇,文化垃圾嘛,简直是糟踏了文化 。”听到这话,我潸然泪下,心如刀割。

  我担纲责任编辑的《××风采》、《××信息》,参与编辑的《中华××》,连书号都是“张总”、“沈主任”伪造 江西、甘肃一家杂志社和一家出版社的。

  跟我在编辑部共事的一位湖北女孩每次采访回来,喜欢用“今天逃了一条大鱼”、“今天钓了一条小鱼”来概括当天 工作成效。这位颇有个性和才华的女孩尖锐而无不酸涩地把“沈主任”比喻成“妈咪”。“妈咪”向大家传授了一套说辞,可 谓文采斐然,冠冕堂皇……

  经市有关领导、有关部门大力推介和本社郑重调查,贵单位(贵公司、贵先生)荣誉入选。请在日内准备企业和企业 领导照片各两幅,本社将派出著名记者(作家)前来收集资料、采访报道……

  根据中宣部文件指示精神,出版行业出版书刊今已不再享受国家财政补贴。基于本典籍的重大宣传价值和重大社会影 响,市有关部门特拨出款予以扶持,现尚有部分差缺,敬请入编单位依照入编篇幅版面大小予以大力支持,云云。

  “文化骗子”们从芸芸大众中遴选出的“英才”有多大的含金量已不屑一言。与此同时,“张总”、“沈主任”穷尽 心机,在入编名单上狠下了一番苦功。作法:大肆收集道上诸兄编辑的历年入“骗”名单,在报刊杂志影视中露面的本地产品 、企业和企业管理者也属重点捕捉对象,电话簿则是初入道者的“联络图”。其次,铺天盖地寄入编通知,频频进行电话联系 。最后,在受访时才提出要钱的要求。出钱愈多,篇幅越大,版面越显眼,“英名”吹得越响亮。坚决按出钱多少排英雄榜。

  浊浪滚滚原因何在

  尽管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严禁出版社、报刊出卖书号、刊号,在有关法律制订了对假冒出书、出假书,假出书者处以徒 刑的条文,但这一领域仍然浊浪滚滚。原因很简单:可观的利润吸引众多文化骗子铤而走险。

  有一定档次的文化“妈咪”往往从一些出版社、报刊杂志社买书号、刊号。按这一行的基本价格,一个书号1万元至 2万元,一期刊号5000元至8000元。按圈内规定,经办人可从此书刊号买卖中抽取款项的10%至20%归己。这样 的权钱交易,出版社、杂志社既可不劳而获,某些经手人又能沾个便宜,更给“文化骗子”披上一件合法的外衣。于是,三方 越来越热乎。此外,有些“出版设立公司”、“图书开发公司”,在出版社和企事业单位及作者之间充当中介角色,一般编一 本报告文学集或论文集,起码挣5万元以上。倘若敲开一个效益好的糊涂企业,一枪便可进账10几万元。这种空头公司更多 是采用诈骗作者的行径。

  文化骗子急待治理

  笔者了解到,不少出版设计文化中介公司开创之初,都是由“文骗”们骗起来的,包括一些较大规模的出版设计文化 中介公司能够快速运转起来,“文骗”们功不可没。难怪当笔者问几位上述公司老板时,他们大多数都说“文骗”是文化市场 自己“找来”的产物,也没有哪条法律禁止“文骗”的存在,不必大惊小怪。现在各行各业不都有真真假假的事吗?文化市场 竞争同样日益激烈,应该由我们各路神仙各显灵通。

  然而,几位遭遇“文化骗子”的入编者,无不异口同声地声讨这种丑恶行径。有一位董老,清正廉洁,家徒四壁,不 懈拼搏了50多年,最后把30万资产捐献给国家,在艰难坎坷中多次受到媒体的伤害。本来他对编辑已不信任,无奈经不住 “采编”的谦恭殷切,拿出3万元,一半宣传一半资助文化出版,不料一腔真诚换回一盆冰水。他愤愤地说道:“文化骗子” 把采编当成欺诈敛财的一种职业,简直是对现代文明的玷辱,也是其自轻自贱、道德败坏的表现!

  海天出版社某负责人明确表示反对“文骗”行为,认为它不但损害了采访对象的利益,而且会搞坏报纸出版社的信誉 ,从而使人们从心里对新闻出版行业产生不信任乃至排斥。“文骗”实际上是一种作假,甚至诈骗行为,新闻出版行业也应当 坚决打假。

  深圳市新闻出版局一位副局长指出,一些出版社、报刊杂志社放任、纵容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下属公司、广告部、信 息开发中心,扯着虎皮,冒充“记者”、“编辑”欺骗、坑害一些需要急于宣传的企业和个人,这是新闻出版行业的腐败。“ 文化骗子”逃避管理、偷漏版税、大肆搞有偿新闻、出版信息虚假等等,严重扰乱了文化市场秩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会同 公安、工商部门曾多次进行了清理整顿。但应当看到,从监管角度来说,这些年来对文化市场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如何处理“ 文化骗子”,我们往往是措施力度不够,以致于收效甚微。

  对于如何看待和治理“文骗”这一问题,浙江大学著名社会学家王鹏举例分析认为:“文骗”是新闻出版渠道所采取 的一种不正当、不光彩的生存手段,把“文骗”天真地看成是一渠道的补充,委实让人不敢苟同。

  整治“文骗”,不容手软。尘红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天津日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