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钱江晚报> 新闻报道
 


一杭州市儿童失足落水 四天四夜未找到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2月16日 17:54 钱江晚报

  不测

  2月12日,这天是农历正月初八,阳光明媚,是很多单位上班的第一天。就在这一天,很多人还没有从春节长假中 回过神来,而一个8岁的小生命却遭遇了不测。

  家住在杭州市长板巷附近的沈永伟小朋友,今年8岁,正是最爱玩的年龄。这天下午,他和往常一样,与小伙伴在石 灰坝玩耍。

  这里是上塘河连接运河的支流,石灰坝闸把它分成两截,上半段,从浙江工业大学流到朝晖八区;下段,直通运河。 这里原先是鱼虾很多的地方,近几十年的工业文明把承载了数百年运河文明的河水染成了“黑龙江”,生活污水和垃圾使河水 又臭又黑。闸的上半段基本上由绿花带或是围墙拦住了,但在长板巷94号,这里原先有扇铁门关着的,铁门里有朝晖八区4 1幢1单元的住户,还有看护闸门的小屋。在小屋和围墙之间有条两米长的过道,过道很窄,最窄处只有40厘米宽。过道的 尽头就是闸门上的一根一尺宽的水泥梁,梁下是近5米深的臭水。

  不知什么原因,2月12日这天铁门开着。沈永伟和小伙伴走进了铁门,顺着窄窄的过道来到水泥梁上玩耍,一不小 心,小永伟失足滑落水中,一双小手在使劲挣扎。这时是2月12日下午1时50分。

  小伙伴当时吓坏了,他紧张得不知如何是好,就赶紧跑出院落门,跑了数百米到小永伟家里找他奶奶。数分钟后,当 大人们赶到时,河面已恢复平静,小永伟已不知去向。

  沈永伟今年是朝晖五区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如果不出意外的话,2月14日该是他开学报到的一天。说起沈永伟这孩 子,他的班主任老师说:“沈永伟是个很诚实的孩子,我在他的评语上第一句就是这样写的。”

  据知情者讲,这个地方至少淹死过3个人。

  求助

  一听说有小孩落水,住在附近的相识不相识的人们纷纷走到了一起。看到小孩子不见踪影,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出谋 划策。有人很快把管理闸门的人找来了,不知谁提议打开闸门让急流把小孩子冲出来,管理员就打开闸门,由于有几米落差, 因此水流很急。闸门开了一会,小永伟仍然不见踪迹,又有人说开闸门不行,于是闸门被关上了。后来闸门因同样原因还被开 启过一次。没料到的是,正因为这两次开闸,为后面几天的工作增添很多变数。

  半个多小时以后,小永伟还是没有出现。这是,小永伟的一位姓方的邻居想起“12345”的市长热线,他怀着试 试看的心情拨打了市长热线。接电话的是崔杭军同志,据他说,当时快下午4点了,急促的电话里传来有小孩落水已45分钟 ,但没有打捞上来。崔杭军是从部队转业的,他原先就是潜水兵,对这种情况他可是对口部门了,他说:“我当时非常着急, 我知道这种情况应该找潜水打捞队员,要是当时我在现场,有潜水设备,我很想跳下去帮这忙。”他把情况马上向值班的赵主 任作了汇报,当时大家简短地碰了个头,他们了解到杭州市体育总会下面有个杭州市救生打捞协会,就立刻通知到了杭州市市 体委,并希望救护队能在一个小时以内带着设备赶到现场。

  市体委的王主任接到电话急事急办,经多方联系,他终于找到了正在钱江六桥施工的华强建筑公司陈国梁师傅,陈国 梁是杭州市救生打捞协会副会长。在据市体育总会吴小平秘书长介绍,杭州市救生打捞协会是一个民间组织,会员也不是很多 ,他们平时有两项任务,一是训练潜水救生员,二是出现紧急事件时,做一些公益性的事务,他说:“过去发洪水台风期间, 我们曾在你们晚报上刊登过救助电话。”

  打捞

  下午4时多,陈国梁带着器材和3个潜水员赶到石灰坝。一到石灰坝,看了现场,他们意识到这里水质极差,河道上 各种垃圾成堆,水下情况复杂。但是他们仍然决定下水,3个潜水员轮流穿着厚厚的潜水衣潜入4、5米深的水下仔细寻找, 他们恨不得把水下翻个遍,因为他们怕看见小永伟伤心欲绝的家人。但是在闸门上下数百平方米的范围内摸索完,小永伟仍然 没有下落。到了晚上9时,由于能见度太低,他们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家休息,他们决定在第二天重新搜索。

  2月13日上午8时30分左右,一个求助电话打到了朝晖消防中队,指导员郭军明的心一下子揪紧了:“什么,孩 子落水了,至今下落不明?我们马上到!”。五分钟不到,一辆消防车载着9名战士风驰电掣般赶到了现场。

  河堤上,正在为小永伟的命运焦急的人们看到消防车来了,自动让出了一条路。郭军明跳下车,与迎上来的打捞队员 们简短交换了意见,马上布置工作。消防战士们将消防泵放入黑乎乎的河水中,又在桥栏上凿开一个洞让水管通过,随着一声 令下,水泵发出了突突的声响。

  郭军明估计,这个水坑的水量不过5000立方米左右,按正常速度,3个小时光景就应该能抽干。但意想不到的情 况发生了,四五个小时过去了,河水仅下去七、八十厘米。原来,上游通往下游的闸门虽然已经关闭,但并未完全合拢,上游 的水仍源源不断涌入水坑。同时,旁边还有两条阴沟也在不停地排进水。

  现场的几个部门负责人又碰在一起开了个小会,最后决定让打捞队的潜水员用棉花胎堵漏洞。潜水员一连用了三个棉 花胎,漏水处终于堵住了。

  下午,杭州市体委又联系了钱江渔业队的老渔民,让他们用捕鱼用的“滚钩”对这一水域进行搜寻。但由于水底的垃 圾太多,许多钩竟被生生扯断,经过艰难的搜寻工作后,未发现一点小永伟的痕迹。下午3时,打捞者在下一个坝闸前水面上 发现一双童皮鞋,被确认为是小永伟失踪前穿的。据此,打捞队初步断定,基本排除小永伟在这一水域的可能。

  13日晚8时许,焦急的小永伟家人再次给12345打来求助电话:“能不能请电力部门架设一条专线,2只泵抽 水太慢,能不能增加几个。”接听电话的张文林完全理解这种心情,本着特事特办的原则,他马上与城北供电局的值班人员联 系,值班人员又立即向局领导作了汇报。8点45分,城北供电局回复:第二天即派人到现场落实。

  14日上午,一条专为抽水新设的三相四线电缆架起来了。朝晖消防中队的消防泵加上市政设施管理处出动的三台水 泵总共5台水泵开足马力,水位迅速下降。

  当河水降到不到一米深时,三名消防战士冒着严寒和恶臭跳下了水。他们仔仔细细地摸遍了河底,然而,仍找不到小 永伟的一点踪迹。

  此时,打捞队伍中还加入了一位志愿者,他就是来自江西鄱阳的彭和生。老彭今年50岁,他从小在鄱阳湖里浪里来 风里去,水性不错;同时在打捞方面颇有经验,曾在家乡捞起过5名落水身亡者。两年前他来杭州打工,目前在建筑工地做泥 工。彭和生说,13日他休息,当晚他从电视上得知情况,14日大清早他就向工地请假,然后赶到石灰坝来帮忙,他按自己 的方式开始了独特的打捞工作。先一个猛子钻入落水处搜索,没有结果后又用竹竿东戳戳西探探,据他说只要竹竿碰到死者, 他就能感受到。最终虽然没有发现什么,但这位古道热肠者的行为仍赢得了众人的赞赏。

  小永伟的家人几乎绝望了,但他们仍然请求,把河水全部抽干,希冀能有奇迹发生。晚9时20分,河水终于见了底 ,但满目尽是黑油油的淤泥和垃圾。

  15日大清早,陈国梁带着他的干将来了,彭和生也来了。陈国梁和潜水员们在下游勘察地型,而彭和生独自一人在 上游跳上皮划艇,在上面继续用竹竿东戳戳西探探。经过协商,杭州市体委出面向西湖水域管理处求助用拉网的方式来寻找小 永伟。但是拉网工人还在放假,没有人员怎么办?救生协会的人员和小永伟的亲属就自告奋勇地承担起这工作。上午11时, 拉网从西湖水域管理处借来了,但是经过一下午的打捞,小永伟仍然没有消息。

  小永伟到底会在哪里呢?据记者了解,在现场的有关部门正在研究下一步的打捞方案。如果仍找不着,小永伟确实是 遇难的话,他的遗体将在一周后会浮出水面。

  这些天,每天有数万群众从四面八方赶来,无数双眼睛在关注着小永伟。对于这些热心人和救助者,小永伟的爷爷说 :“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好心人。”

  主标题:目睹一种立场--人道主义

  正文:一个落水儿童的下落牵动了一座城市。几天来,杭城公安、消防、电力、打捞等各部门以及民间关注着小永伟 下落的志愿打捞者们,为了寻找小永伟而倾尽了全力。很有可能已经失去孩子的小永伟的父母是痛苦的,但可以说他们并不孤 独,几乎整座城市的大人孩子们都在关注着这一个突遭横祸的普通家庭。

  尽管至记者发稿时,人们尚不知道小永伟的最终下落,作为8岁孩童的亲人,正忍受着撕心裂肺般的失去宝贝的痛苦 ,但我相信在小永伟的爸爸、妈妈,还有爷爷、奶奶的心中,有一个角落依然是温暖的,有一个角落,不会因为失去最心爱的 宝贝而变得寒冷,那一片温暖的角落是社会给予的,是一种崇高的、自觉的人道精神给予的。

  人道主义是什么?在寻找和打捞小永伟的4天4夜里,我们这些杭州人目睹了一次充满人道主义精神的打捞行动。小 永伟的死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了,作为养育了他8年的亲人,如今最大的愿望莫过于“死要见尸”,用小永伟妈妈的话,就是儿 子不能呆在那冰冷的臭水河里,“小永伟应该回家”。只是为了满足一位普通母亲的这一点点渺小而又可怜的要求,几天来我 们看到了一座城市的行动,这就是我们眼前出现的最真实也最感人的人道主义。

  在每一个行动中,我们真实地感受到我们这个仁厚友爱的社会大家庭对人的尊重,对生命的尊重,哪怕他只是一个普 通人家的孩子,哪怕这个孩子还没有为社会作过什么贡献。在每一个部门,在每一次的行动中,几乎没有人去考虑一下这种人 道主义所需付出的金钱的代价,还有时间、精力等等,没有人斤斤计较地去算这笔仅从物质上算肯定是“入不敷出”的账。

  我想,这应该就是社会的进步。生命是一切的基础,只有对生命的充分珍视和尊重,才有人间之爱,人类之情,也才 有社会的凝聚力。一座城市的一次人道主义行动,温暖的不只是小永伟的家人的心,这种精神将在很长的时间内,在经历者的 心中唤起一种博大的同情与爱心,此刻,如果我们重新提及“8个救1个”、提及“大学生救农民老汉值不值”之类的旧话时 ,相信会有更多的人会坚信一种立场--那就是人道主义。

  这,就是我们在失去一个孩子后,得到的意外的收获。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钱江晚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