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羊城晚报> 新闻报道
 


法律滞后 廿万中华鲟闷困池中央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3月3日 17:32 羊城晚报

  本报讯:被认为濒临灭绝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已在广东形成人工种群,目前5公斤以上幼鱼存有量达20万 尾以上。然而,这一偌大的中华鲟群体游不出法律的坚壁,难以有效利用,只能在池中等待出路。

  中华鲟大量繁育成功,是由于科学技术的突破。成年雌性中华鲟平均怀卵量达63万粒之多,但在自然条件下成鱼并 洄游到原产卵场的估计不足50万分之一。1997年后,中华鲟繁育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成鱼率可达50%以上,即一 尾亲鱼一次产卵可繁育幼鱼约30万条。因而,国家农业部批准成立中华鲟南方养殖基地,至今短短两年间,中华鲟养殖产业 在广东迅速形成。由于目前全世界鲟鱼(包括欧洲鲟、俄罗斯鲟等)年产量不足1万吨,因而专家认为广东已拥有世界最大的 鲟鱼种群,达到“控股”程度。而不久前在珠江口捕获数条1998年在西江标志放流的中华鲟,则表明人工放流的幼鱼已能 在自然条件下生长,这一生态群体正在恢复之中。

  值得注意的是,中华鲟珠江种群得以重建,并非国家投入巨资加以封锁性保护的结果,而是管理部门引导企业出资进 行有偿开发的产物。企业在承担国家下达的大规模放流任务的前提下,以瞄准市场的商业行为,取得了中华鲟繁育的生态效益 和社会效益。只是,中华鲟具有的高度经济价值尚未能体现,因为依照《野生动物保护法》,人工养殖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必 须繁殖到子二代以上才能被市场利用,而中华鲟的性成熟期为18年,也就是说,若依照法律条文,其经济价值需要等到30 多年后才能体现。

  中华鲟养殖业因科技进步而兴起,又因法律滞后而遇阻。在所有的鲟鱼品种中,中华鲟的经济价值最高,养殖效益最 好,但因身处法律禁区,市场被欧洲鲟、俄罗斯鲟等占领,中华鲟养殖业被外国专家称为“捧着金饭碗讨饭吃”。(记者陈朝 旋、姚之坦,特约通讯员冯吉南报道)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羊城晚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