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北京晚报> 新闻报道
 


北京菜市“三大怪”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4月16日 01:33 北京晚报

  小西红柿当做樱桃卖

  红红的、小小的、酸酸的、甜甜的,这些天,小个儿头的樱桃西红柿俏销京城。

  虽然6元至7元1斤的价格远远超出了普通蔬菜价,但仍然阻挡不住人们购买的热情。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北门仓菜场,眼前的菜市被一箱箱红红的樱桃小西红柿点缀得分外惹眼。摊主曲老板一直是干卖 水果的营生,今年,樱桃小西红柿却成了他的主打品牌。更有趣的是,他故意将樱桃小西红柿和草莓肩并肩放在一起卖,并美 其名曰“面对面竞争”。“往年这时候,草莓绝对是第一主力,可今年的樱桃西红柿卖得比草莓好,其他香蕉、梨等水果就更 比不上了。”曲老板为自己及时调整的进货策略沾沾自喜。在一旁选购的王女士说,她家的水果全改成小西红柿了。味道甜、 口感好,比一般的水果都好吃。记者采访中发现,有许多像曲老板这样精明的商家们干脆将樱桃西红柿和水果放在一起卖。“ 就当樱桃卖吧。”曲老板的话代表了多数商家的心理。

  大西红柿味道真不赖

  今年的大西红柿好吃了,找到了多年以前纯正农家菜的感觉。这些天,人们嘴里时常会冷不丁蹦出这句话。逛菜市场 的人更是每回不忘拎几斤西红柿回家。

  “我一天至少要卖200多斤。”昨天下午,在红星菜市场摆摊的吴大姐高兴地对记者说。她也觉得很奇怪,今年的 西红柿进货渠道和往年一样,怎么一下子就比去年好吃多了?两元1斤的价格,顾客都很少有讨价还价的。正在选购西红柿的 汤女士向记者透露,她最近每天来菜市场的头件事就是先选购几斤西红柿,要不然家里的丈夫、孩子准保会埋怨她。拿回家, 无论是凉拌还是炒菜,味道都非常好。在记者采访的短短几分钟内,吴大姐就已经卖出10多斤西红柿。

  记者从一些菜市场了解到,今年一开春,大西红柿很快就成为抢手货了。崇文门菜市场办公室的盖女士告诉记者,他 们市场每天至少都要卖出200多公斤的西红柿,销量比去年同期翻一翻。大钟寺蔬菜批发市场每天西红柿的成交量达到4万 公斤,比去年同期增长30%。

  今年的西红柿为啥好吃了?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得首先弄清楚往年西红柿的味道为什么“没味儿”。北京农林科学 院蔬菜研究中心西红柿研究专家柴敏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前些年,许多西红柿种植者盲目追求利润,为了缩短果实的成熟期 ,在尚未成熟的果实上涂抹乙烯,硬催着青楞楞、带着毛刺的西红柿早熟。还有的西红柿在销售时注了水,这样的果子味道自 然好不到哪去。此外,一些种植人员过量使用化肥,也使得外表鲜红的西红柿吃起来味道却淡如白水。

  “蔬菜果实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恩惠。因此,越贴近自然的往往是越好的。”柴敏说。她结合自己多年来的研究经验 分析,今年北京的西红柿好吃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因素:在选种上,最近市场走俏的佳粉系列品种明显比过去一些大量种植品种 的味道好;今年北京的气候也比往年更适合西红柿的生长;许多种植西红柿的人已经逐渐意识到,过去那种杀鸡取卵的种植方 法得不偿失。因此在种植上抛弃了过去常使用的“早产术”,而是按照西红柿正常的生长周期走。肥料是决定西红柿好吃的关 键。种植人员改变过去一味用化肥图高产的种植方法,而是更多使用有机肥料。此外,北京一大批新型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兴 起,也为科学种植起了很好的带头作用。

  外地进京的大西红柿味道也好于往年。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今年有许多外地的西红柿种植单位为了获得中国绿色 食品认证,非常重视西红柿的质量,这是外地的西红柿味道好吃的主要原因之一。

  老百姓爱买本地菜

  这些年,哪些北京货最俏?除了中关村的高科技产品就得属咱本地产的蔬菜了。

  不信,咱可以上菜场去感受一番。“本地的”早已成为菜场最流行的广告语。

  前天下午,记者在岳各庄蔬菜市场的一家摊位前询问黄瓜的价格。满嘴外地口音的摊主开口第一句便是“都是本地的 ,新鲜、味道好。”然而一看那黄瓜,表面的刺儿都没了,肯定是长途运输过来的。接下来的几家,情形几乎一样。“本地的 ”3个字成了菜贩子吸引顾客、为价高找理由的常见手段。

  老百姓为何钟情本地菜?据了解,人们主要图的是本地菜的鲜气儿,谁都想吃新摘的蔬菜。此外,本地产的蔬菜尽管 外表不好看,但味道特足。就拿黄瓜来说,外地产的个头儿又大又粗,然而却“没味儿”。本地黄瓜个小,颜色也好不到哪去 ,但味道很好。

  老百姓青睐本地菜,然而市场上所谓的本地菜也多数是挂羊头卖狗肉。北京的本地菜到底占多少?记者从大钟寺蔬菜 批发市场了解到,在他们每天批发的蔬菜中,本地产的不到10%。岳各庄蔬菜市场的情况也类似。为什么,因为无货可进。

  一位世代务农的老者向记者透露,耕地面积减少,种植成本太高等都是本地蔬菜产量不高的原因。消费者的旺盛需求 ,无疑给本地蔬菜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据悉,随着王四营绿色产品基地、锦绣大地等本市一些大型绿色蔬菜基地的建设, 本地菜产量正逐年上升。也许几年之后,“本地的”蔬菜已不仅仅是一句广告语。本报记者王军华




请您点击此处就本文发表您的高见

欢迎下载信息即时传送软件-新浪点点通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北京晚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