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天津日报> 新闻报道
 


天津医科大学人体解剖课用尸严重短缺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4月5日 14:02 天津日报

  一个天津医科大学本科毕业生,在走向手术台前,他在学校里所能获得的实际解剖经验是:解剖过不足二十分之一具 尸体。

  这是记者日前走访天津医科大学时了解到的。

  《人体解剖学》是医学院校学生的基础课程。在医学院校学习期间,这些未来的医生们要过的很重要一关,就是人体 解剖。据天津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的负责人安题名介绍,前几年天津医科大学供教学和科研使用的尸源就已勉强,近年来,随 着学校的扩招,教学用尸量也随之增加,尸源不足问题就愈发严重。在这所拥有4000名左右学生的医科大学里,要维持一 年正常的教学和科研,所用的尸体量应在30至50具之间。

  然而,作为本市目前惟一一家接收遗体无偿捐献的医学院校(本市其他医学院校的用尸都是从外地购买的。),去年 ,天津医科大学所接收的捐献遗体却不足10具!为了满足最基本的教学需要,去年学校不得不出高价从外地买回了十几具尸 体。

  “以前上人体解剖课时,一学期每个班有4具尸体可用,现在却只能有2具了。一个班有40多个学生,也就是说, 现在是一个学生解剖,二十来个学生只能在一旁看着,每个人实际解剖的机会小多了。”负责学生人体解剖实验的袁武老师这 样说。问及学生们对实际解剖机会少是否有意见,他说:“怎么会没意见?!”这几年,总有学生就实验中上尸少的事向校领 导反映,但明摆着尸源困难,不省着用怎么办?”解剖实验室的负责人黄三合也证实了这一点。

  为了缓解尸源困难给教学和科研带来的压力,解剖教研室正在加紧搞多媒体课件软件,用以辅助教学。用该教研室几 位老师的话来说:一是医学教学发展到了这一步,二是确实被尸源紧张逼成这样的。但是,这就像在电脑前模拟学驾驶终不能 代替实际操练一样,人体标本的实体解剖,仍在医学教学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至少目前如此。

  天津妇女保健所的李宝森主任,外科手术高明,人称“李一刀”,他是这样看待人体解剖对医术的影响的,他说:作 为一个外科大夫,如果上学时对解剖不是十分清楚,等到临床手术时可就困难了,例如做妇科肿瘤切除时,就容易损伤周围的 直肠和输卵管,造成医疗事故。

  尸源少了,医学院校的学生们实践机会也就少了,难免要影响到教学质量。望尸兴叹,几乎是国内众多医学院校所面 临的共同难题。社会上倡导遗体捐献已有多年,但遗体捐献工作的步子似乎却走得格外缓慢。

  是什么阻碍了天津遗体捐献工作的步伐呢?

  负责遗体捐献工作的天津医科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李必诚说,市民观念上的落后,是很重要的原因。在社会上,本来愿 意无偿捐献遗体的人就很少,而能接受并同意长辈将遗体捐出的人就更少。他告诉记者,前几年,来登记捐献遗体的大多是老 干部、老知识分子,近几年,也有一般市民开始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平时,常有老人来信或来电话询问有关事宜,拄着拐杖 来学校当面打听并领走登记表的也有,但最后真正能公证并登记的,平均每年也就是几十人而已。最终真能将遗体捐出的人数 ,就更为有限了。

  据了解,这些来登记无偿捐献遗体的人,其想法大致可分为如下几种:一种是自觉受党教育多年,愿意将遗体捐献给 祖国的医学事业,做出自己最后的贡献;还有一种是确实看得开了,认为人活一口气,咽气后一切都不存在了,既然无论以哪 种形式消失都是消失,倒不如把遗体捐给医学事业;再有一种是因为家里矛盾太大,例如子女不孝了等等,索性立个遗嘱,百 年之后,将财产也捐了,将遗体也捐了,自己的后事自己处理。持有最后一种想法的志愿者,若想实现捐献遗体的愿望,一般 来说,难度会更大一些。

  解剖实验室的负责人黄三合,从1972年起,就开始做尸体解剖工作,每次拉运捐献者的遗体,都由他和实验室的 另几位同事一起前去。他说,遗体捐献者的家属,思想境界都很高,也都很通情达理,既然在志愿者死后主动与学校联系,只 要去运遗体的校方工作人员做事说话入情入理,一般不会受到刁难。据黄三合回忆,这些捐献遗体的家属,说话多为外地口音 ;他拉运遗体多年,除了近年去过塘沽,还从没去过别的郊县。

  据介绍,医学院校因怕引起法律纠纷,不敢为那些未经所有直系亲属同意的志愿者登记,是导致尸源紧张的又一大原 因。

  天津医科大学登记无偿捐献遗体的程序是:先领登记表;在登记表上,必须有志愿者的本人意愿及所有直系亲属的同 意意见,此外,还要有执行人的签字;然后,还必须去公证处公证(为支持此项工作,公证处每位只象征性地收10元手续费 。);最后,学校才给予登记。

  针对有些想捐献遗体的老人抱怨登记手续太麻烦一事,李必诚副处长面露无奈之色,他说,为了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 纠纷,在目前的情形下,学校坚持完善一些手续,是很必要的。有些志愿者认为捐献遗体是自己的事,自己便可以做主,无须 亲属签字和去做公证,嫌登记手续麻烦,试想,即便志愿者生前立了遗嘱,如果亲属不同意此事,最后捐献遗体一事又由谁去 落实?事实上,就是已经登记了的志愿者,在其去世后,只要有一个直系亲属改变主意了,学校就绝不能去运遗体。至于做公 证,更是必要,以防后患吧,万一学校把遗体运回处理后,死者的家属又有别的想法了,打起官司来,我们也好有个法律依据 。

  影响遗体捐献工作进程的,还有一些细节问题:一是直接将遗体捐献给某个医学院校,未免让一些志愿者及其亲属感 到心理上不舒服,细想之下太过残忍;二是学校直接去志愿者家里运遗体,难免惊动亲友四邻,会给志愿者家属增添不必要的 烦恼。再有就是不能就近登记,而志愿者大多是七、八十岁行动不便的老人,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遗体捐献工作的开展。

  要真正把遗体捐献工作很好地开展起来,使之形成一种社会气候,舆论的宣传、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制约缺一不可。 当初在国人中倡导火葬,打破了几千年“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无疑是一场破旧立新的革命,其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但在 舆论的宣传、政策的引导和法规的制约下,终被全社会所接受。遗体捐献,同样需要舆论宣传,也同样需要一部法规。据了解 ,近年来,为了保证医学院校教学和科研用尸需求,外地一些省市已在推进无偿捐献遗体的工作中,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去 年,北京市在市红十字会的牵头下,设立了遗体捐献办公室,仅去年一年登记的志愿者人数就达2000多名,接收的捐献遗 体达20多具;南京市的有关部门和医学院校紧密配合,医学院校还办了一个有关移风易俗的小刊物宣传遗体捐献的意义,去 年,医学院校所接收的捐献遗体达50多具;上海市的市红十字会从1993年就开始协同有关部门关注此事;广州市近来由 市红十字会牵头,已将无偿捐献遗体的《暂行条例》提交给市有关部门。

  据悉,天津市也有类似举措。去年年底,为解决天津市医学院校尸源紧张问题,天津市红十字会已会同民政、司法部 门,教委和天津医科大学等有关单位,准备共同签署一个相关文件,上报给市政府有关部门。但截至今日,这个文件仍没有签 完。

  至于如何解决那些影响遗体捐献工作的细节问题,一些达观人士提出了这样的见解:无偿捐献遗体,就和献血一样, 是个公益事业,最好在各区县都能设个登记的机构,以方便出行不便的志愿者。登记处最好别设在医学院校,这样让捐献者的 亲属心理上会好接受一些---就像一个无偿献了血的人无须知道献出的血输给谁了一样,知道遗体已献给政府、用于社会就 可以了。此外,医学院校可直接去殡仪馆拉运捐献者的遗体,这样一不会影响死者家属举行仪式,二来也可免去别人议论,给 死者家属造成的精神负担。

  人体解剖,是医学院校诸多教学环节中很关键的一环,教学和科研中的尸源不足,直接影响的是医学院校的教学质量 ,间接影响的却是我们大家的身体健康。要想切实地将我市的遗体捐献工作向前推进,还有赖于相关部门的紧密配合,还需要 全社会的共同关注。




相关报道:广州医学院校望“尸”兴叹
相关报道:盗卖死尸器官:美国一医学院职员被捕


欢迎下载信息即时传送软件-新浪点点通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天津日报>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