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新浪首页|免费邮件|用户注册|网站地图
   
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人民网 > 正文



为了美国利益研究中国 美“中国通”一代接一代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3月19日07:02 人民网

  在中美关系中,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

  他们著书立说,不时提出自己的政策建议,对美国的对华政策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和传统上以文史哲为研究领域、远离对华决策的汉学家是有区别的。他们的观点也经常引起世人的关注。

  中国问题专家在经历沉寂后,再次发出自己的声音新中国建立后,美国国内在一片“谁丢失了中国”的讨伐声中,反共产党的麦卡锡主义甚嚣尘上,朝鲜战争更强化了这股疯狂的浪潮。美国国务院中的中国问题专家如谢伟思、戴维斯等人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排挤和迫害。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拉铁摩尔自幼生长在中国,曾在抗战期间访问过延安。1949年,他被聘为美国国务院远东问题顾问,主张承认新中国,后遭到审查和指控,被迫流亡英国。著名“中国通”费正清也受到了排挤和冷落。

  1959年,“康伦协会”应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的邀请,提交了一份关于美国对外政策的研究报告。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斯卡拉皮诺执笔其中的亚洲政策部分。这份报告第一次较为全面地提出了新的对华政策建议:放宽对华贸易禁运;赞成中国进入联合国,并担任安理会理事国;给予中国事实上的承认,等等。

  1960年,“中国通”鲍大可出版了《共产党中国与亚洲》一书。此书影响很大,有助于美国各界开始反思对华政策。两年后,纽约对外关系委员会主持了一个大项目,题为“世界事务中的美国与中国”,前后共出版了8本书,涉及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世界各国的对华政策等方面。其中一些执笔人就是中国问题专家。作为该项目指导委员会的成员,鲍大可后来成为实际的协调人。此项目为未来对华政策转变做了铺垫。

  60年代,对华关系方面尤为著名的事件莫过于“富布赖特听证会”。1966年3月,在主席富布赖特的主持下,参议院对外关系委员会举行了历时三周的听证会,就对华政策进行辩论。费正清和鲍大可都应邀参加。鲍大可提出了著名的“遏制而不孤立”的对华政策建议。他认为,“孤立中国是失败的和不明智的”,主张同中国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这在美国政界引起强烈反响,一些人也在酝酿改变对华政策。

  1968年11月,一份秘密备忘录通过基辛格博士交给当选总统尼克松。这份备忘录集中了一批东亚和中国问题专家如费正清、鲍大可、赖肖尔、傅高义等的智慧。此备忘录对于美国如何走出越战困境和改善对华关系提出了建议,并提出了具体实施的步骤,其中包括派人同中国领导人会谈的主张。看来,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在经历了最初的沉寂后,在60年代再次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对美国的对华政策转变起到了一定的引导和舆论准备作用。

  奥克森伯格在中国问题上冷静而理智的观点曾受到美国内极右反华势力的攻击1979年,在几经波折后,中美终于建交,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在此过程中,作为美方具体的操作者之一、前不久刚刚因病去世的著名中国问题专家迈克尔·奥克森伯格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奥克森伯格曾任教于多所大学,还出任过美国东西方研究中心主任。他还是三边委员会、美中关系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会等组织的重要成员之一,这些组织都是美国著名的智囊团。

  奥克森伯格致力于中国问题的研究和教学,注重培养新一代的“中国通”。他多次来华进行学术活动,推进中美学术交流。1983年,他致函中国领导人邓小平,请求允许开放一处作为美国学者考察蹲点的基地。在中国有关方面的协助下,选定山东省邹平县为考察基地。

  作为著名的“中国通”,奥克森伯格直接参与中美建交的具体操作。1977-1980年间,他是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成员,主管亚洲事务。其间,他和卡特总统、总统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以及美国驻华代表伍德科克密切合作,直接经手中美关系正常化的事宜,最终促成中美建交。

  离开白宫后,奥克森伯格仍同美国各界政要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各种途径在中美关系中发挥自己的影响力。他认为,中国的不断崛起是现今世界上最重大的变化之一,而中美两国的共同利益使得相互战略合作必不可少。鉴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他主张中美在缩小分歧的同时尽力扩大合作的领域。奥克森伯格在中国问题上冷静而理智的观点曾受到美国国内极右反华势力的攻击,被指责为“亲华”。

  一些重量级的中国问题专家通常还是一些著名智囊团的成员中美建交后,伴随着两国关系的不断发展,双边学术交流日趋频繁。与此同时,一批年轻的美国学者涌现出来,开始在两国关系中发挥影响力。比较典型的代表有乔治·华盛顿大学伊利亚特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哈里·哈丁,前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现密歇根大学教授李侃如,前美中关系全国委员会主席、现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问题研究员戴维·兰普顿等。近年来开始崭露头角的还有乔治·华盛顿大学的沈大为和布鲁金斯协会的季北慈等人。这些人多次来华访问或学习,大多能讲汉语,是新一代的“中国通”。与老一代相比,他们更重视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渗入决策过程。

  在进行学术研究的同时,中国问题专家通过不同的方式来影响美国的对华决策。他们经常应邀到国会作证,就对华问题提出建议。一些重量级的中国问题专家通常还是一些著名智囊团的成员,可以通过参与撰写提交政府的政策报告来影响对华决策。这些智囊团还适时举行研讨会,邀请政界人士参加,进沟通。

  一些中国问题专家还进入政府部门,直接参与政府决策。除奥克森伯格外,现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主任的傅高义曾经出任克林顿政府的情报委员会主席;李侃如前不久才从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亚太事务的高级主任位置上退下来;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教授谢淑丽则曾出任克林顿政府负责亚太事务的助理国务卿;现美国亚洲太平洋政策研究所所长包道格曾任布什政府国家安全委员会亚洲事务主任;原国会研究局的罗伯特·萨特则出任情报委员会主席。

  更具潜在影响力的是,这些专家通过培养学生来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制订和执行。典型的例子是奥克森伯格和李侃如都是鲍大可的得意弟子,而国会研究局的亚太事务专家柯丽·敦伯格和谢莉·康都是奥克森伯格的学生。一代传一代,老师的思想倾向直接影响学生,而这些学生毕业后进入到相关部门或行业,从而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并非所有的中国问题专家都主张对华友好在美国,一直有一小批极右反华势力鼓吹“遏制中国”的论调。近几年,在“台独”势力的煽动下,美国国内“遏制中国”的声音又大了许多。比如,目前美国一些政界人士和智囊们常挂在嘴上的一种说法是:“中国和美国有可能是朋友,也可能是敌人。如果中国出现成为美国敌人的倾向,美国就会对中国实行遏制政策。”这些智囊动辄警告中国:“不要与我们作对,否则我们就要遏制你们。”这些智囊热衷于谈论“遏制中国”是有历史根源的。这些人认为,美国对原苏联进行了几十年的围堵和遏制政策,迫使苏联加入军备竞赛,最后拖垮了苏联经济,导致苏联的解体,美国成了冷战的胜利者。美国好些人也由此推论,以为一个日益崛起的中国将对美国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已经成了美国霸业的“最大威胁”。

  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些对华友好的中国问题专家在美国对华政策问题上难以发挥有效的作用。而且,并非所有的中国问题专家都是主张对华友好的。实际上,在他们当中,有左、中、右的分野,对华态度不尽一致。少数学者甚至对中国抱有相当大的成见,不时攻击中国,渲染“中国威胁论”,主张对华采取强硬政策;一些人偏向台湾,还不断指责中国人权状况。这些人的言行为反华势力推波助澜,毒化了中美关系的氛围。

  其次,绝大多数中国问题专家都处在决策圈以外,他们更多地是起着提供决策参考的作用。毕竟,能够像奥克森伯格和李侃如那样进入决策层的中国问题专家还是极少数。

  即使对华比较友好的中国问题专家,其根本出发点还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他们都力求推动中国的变革,也关注中国的人权问题,主张制约中国的军事力量发展,反对中国使用武力解决台湾问题,希望中国的崛起不要危害美国的利益。他们主张发展对华关系,但他们的立场有时会受到美国国内氛围的影响,以至于不得不做出一些随大流的姿态。事实上,他们冷静而客观的分析时不时受到美国国内反华势力的攻击。袁征

  《环球时报》(2001年03月16日第三版)


相关论坛】 【发表评论】 【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联合早报》记者就中美关系等问题向朱总理提问 (2001/03/15 19:08)
布什会见我驻美大使 称美新政府十分重视中美关系 (2001/03/14 17:19)
钱其琛访美有利于推动中美关系向前发展 (2001/03/12 08:04)
台媒体报道唐家璇指出美国对台军售危害中美关系 (2001/03/08 07:59)
唐家璇外长说中美关系当前正处于十分重要的时期 (2001/03/06 15:23)
中美关系重要见证人中国问题专家奥森伯格辞世 (2001/03/03 14:54)
 新浪推荐
3-15保护消费者权益专题
新浪网网友个人专辑全新改版
健康专题:春天 别让忧郁沉重徘徊
强力推荐网友长篇力作:不死鸟
竞技风暴举办2001赛季甲A有奖竞猜
组图:奥斯卡颁奖典礼明星时装
新浪网滚动新闻每日1700条
享受手机短信息服务




新闻查询帮助及往日新闻

新闻中心主编信箱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