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国际新闻 > 新闻报道
 


新闻分析:迪马事件见怪不怪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3月6日 22:00 来稿

  法国宪法委员会主席、前任外长迪马辞职,连日引起法国舆论不少议论,其中不乏纯法国式的“内斗”之言,使本来 就扑朔迷离的“迪马事件”更难让人吃透、看懂。不过,以笔者一个外人的眼光,打量这一事件,发现很有几“怪”。

  这一怪,举报比监督来得快。“迪马事件”今天闹得沸沸扬扬,甚至有人称之为战后最严重的政经丑闻。而这么大一 件事,它的起源竟是一封举报信。大约三年前,负责调查埃尔夫经济丑闻的法官,接到举报迪马前情妇荣古夫人的短信,从其 豪华公寓开始,发现迪马涉嫌在售台军火案中收受非法巨额佣金证据和线索。对于举报信这一细节,今天法国媒体已经很少提 及,似乎可以理解。法国素以法律和监督机制健全而自豪,但“迪马事件”涉及人之多、位之高,而此案却以举报形式“引爆 ”,多少有些自嘲的味道。

  这二怪,书比报纸卖得快。“迪马事件”起伏跌宕,决不亚于大仲马的小说。法国一位评论家曾“戏说”道,这个案 子里,权利、金钱、生意、情爱、悬念、神秘等“要素”齐全,即便不加任何修饰,也是难得的好剧本!法国报刊在报道时, 对迪马和荣古夫人的那段隐情大加披露。《世界报》用一个整版刊登对迪马的公诉状,恐怕知道的人并不多,但《巴黎竞赛》 周刊等内幕披露,阅读的人肯定不少。特别是,“迪马事件”出来后,出版商们捞了一笔,好几本书先后面世,虽然不乏东拼 西凑,但销路甚好。更不用说荣古夫人,一年间写了三本书,且卖点都不错,一跃成为最高产、最畅销的“作家”。

  这三怪,借丑扬名不算坏。“迪马事件”使荣古夫人风头出尽。整个法兰西都清楚地看到,这个女人不寻常。在那笔 售台军舰生意中,她“功不可没”。她自比“共和国的娼妓”,并以此作为第一本书的书名,声称“游说”迪马促成军售,吃 贿是“劳有所得”,行贿是为了国家利益,非但不应坐班房,而且应该得到共和国的勋章。一时间,荣古夫人电视频频露面, 报刊争发专访,成了“人物”。在媒体面前,她亮出自己敢爱、敢恨、敢说、敢骂的本事,很有些“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劲头 ,不仅很出“新闻”,而且还有人叫好;而在法官面前,她的供词则是前后不搭界,出入多多,不知是让人信还是不信。

  这四怪,鸣冤叫屈本应该。荣古夫人为自己“张目”倒好理解,身居高位、知道“名誉”之重的迪马始终“抵抗”, 多少让人费解。其实,迪马一直在“依法”自辨,打法律牌。法国的法律讲“无罪推断”,只要法庭没最后宣布裁决,就是“ 无辜”。就在迪马辞职之日,“世界报“还在头版刊出一篇文章,标题就是“迪马无辜”。文章称,法官追查大案、且不管涉 嫌人地位多高是应该的,但司法调查大量想媒体外泄会有不良影响。只是这位辩护人是迪马的“童年好友”,并被认为是当年 密特朗总统的“掌财人”,所以其公允度大打折扣,充其量是某种言论自由的装点而已。

  这五怪,要犯逍遥很无奈。迪马辞职后,该案的审理可望加快。日前巴黎检察机关已宣布,迪马及六个同案涉嫌者将 于今年六月间受审。然而,指望“迪马事件”水落石出,恐怕并非易事,因为本案关键人物、原埃尔夫公司二号人物席尔旺至 今外逃。在整个“迪马事件”过程中,此人好比一个影子,看得见,但却抓不住。法国警方三年连续发出三个国际通缉令,至 今未见实效。这个“知道事情太多的人”,这个扬言可以“炸翻”法兰西的人落网之日,或许才是“迪马事件”彻底真相大白 之时。

  撇开“迪马事件”之怪不说,透视此案,结论很简单:当年法国对台军售,是一桩见利忘义的生意,多人从中违法行 贿受贿,如今被绳之以法,一点也不怪。

  (文汇报驻巴黎记者王双泉)




相关报道:“迪马事件”大揭秘
相关报道:从迪马、克勒松夫人到科尔 欧洲政坛腐败到底几多
相关报道:述评: 不想走也得走--迪马辞职无可奈何
相关报道:法国国家宪法委员会主席迪马辞职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本网站所刊登之新闻标题及内容,皆由合作媒体提供,不代表新浪网本身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