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_logo
Sina. Ads.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环球时报 > 新闻报道
 


通讯:战争成为焦点记者成为亮点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4月12日 15:24 环球时报
    3月24日北约开始空袭南斯拉夫,给了中国媒体一针强有力的刺激。
在大篇幅报道战况和背景资料的同时,中国记者在南斯拉夫的采访生活也
成为媒体报道的中心。不久以前还不被人注意的中央电视台记者顾玉龙、
王晓琨迅速成为全中国家喻户晓的战地英雄。特别是频频出镜的顾玉龙,
连日来随着战事的拖延和升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他出色报道南斯拉
夫战况的同时,有关他的所有材料也都成为媒体追逐的目标,包括他在南
斯拉夫火线入党及写的诗。北京地区的媒体借助近水楼台的优势,开展了
“新闻背后的新闻”大战。《北京青年报》接连不断推出战地记者专版,
采访对象推进到记者在后方的家属;《北京晚报》甚至将对战地记者大块
头的报道破天荒地放在了头版。这种场面的出现似乎水到渠成,有关其他
记者战地报道的报道在此之前曾经达到相当的规模,但这一次对战地记者
的总体追踪仍然是亮丽而抢眼的。很显然,本次南斯拉夫战争本身的热度,
为媒体反过来报道战地记者的情况提供了相当有利的新闻环境,而这次在
南斯拉夫又有十几名中国记者,仅新华社一家就有七人,他们的英勇表现,
为满足媒体的这种需求提供了取之不尽的材料。

    但在新闻圈内也能听到一种有趣的声音:记者的使命就是记录自己看
到的、听到的东西,战争刚一开始,记者的个人活动就成为媒体报道的目
标,形成“媒体报道媒体”的局面,这合适吗?

    没人喝彩的几代战地人

    战地报道在早年的中国并非什么新鲜事,新华通讯社创办之初就是个
地地道道的“战地通讯社”,战争年代的新华社记者都是穿军服的。那时
的战地报道概念,大概只在国统区才会有。新中国成立后先有抗美援朝,
然后是中国边境上打了几次战争,这些战争培养了一批新中国的战地记者
和作家,有的非常有名,但也许因为战争对当时的人们并不新鲜,经历过
战争的人比比皆是,这些记者和作家之所以被人推崇,更多是因为他们的
作品,他们自身的战地生活从未成为媒体关注的对象。

    从柬埔寨战争开始,中国战地报道的区域开始离开中国边界,伸向现
代国际热点的更大舞台。这对中国新闻界来说,是个全新的挑战。新华社
、人民日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单位的记者在世界各个陌生的冲突热点
上进行了相当英勇的探索。新华社副总编辑马胜荣、国际部副主任吴毅宏
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估计,已经退休的不算,今天仍在新华社工作的记
者中,至少有几十人有过战场经历。吴毅宏本人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时险
些被打死,马胜荣则有过十几次深入柬埔寨战场采访的经历。新华社资深
记者杨木在洞里萨湖地区采访时染上疟疾险些丧命,最后是被担架抬出来
的。人民日报记者史宗星80年代初装扮成难民,两次进入阿富汗采访,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文章见报时用的竟是化名。这些当年的战地采访,用
今天的眼光看是相当艰难和危险的,但他们的故事在新闻界以外鲜为人知。
虽然媒体对他们有时有过零星的报道,但都没有形成规模,甚至连在索马
里负伤的新华社记者刘江,媒体对他的报道也是相当有限的,这大概与当
时中国媒体不发达,中国人对国际新闻的兴趣也不如现在高有关。尽管这
些记者在当时的条件下受到了单位内部表扬、嘉奖,但总体上与今天的战
地记者相比,他们是没人喝彩的几代战地人。

    “海湾战争”是冷战后震动中国人的第一场战争,也是新华社作为一
个世界性通讯社,提出“24小时发稿”目标的首次真正实践。这次战争标
志着中国现代战争报道的一次飞跃,也创造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个全社会
意义的知名记者:新华社摄影记者唐师曾。以后的波黑战争和伊拉克武器
核查危机中,又有许多中国记者深入战区,他们当中也有一人出了大风头,
他就是中央电视台大名鼎鼎的水均益。但恰恰是这两个大家眼里的“战地
记者”,偏偏不愿承认自己是战地记者。

    唐师曾、水均益谈战地采访

    唐师曾是中国新闻界争议最多的人物之一,有人断言他是个“炒”出
来的人物,也有人对他充分肯定,认为他是中国最好的记者之一。但不管
怎么说,他是中央电视台那批主持人大红大紫以前,最有名、也最被市场
接受的中国记者之一。尽管他现在远离战场,但他的“战地形象”在读者
的心中挥之不去。对此,唐师曾本人怎么看呢?

    “我不是战地记者。”唐师曾在接受本报采访时直截了当地说。他认
为真正的战地记者需要具备许多他没有的条件,比如以此为职业,也就是
以此为生,具有开放的心态,客观报道战争并为广大读者所接受。“我的
战地报道是我和平时期报道找熊猫、西藏探险、徒步长城的继续,而我今
天写的东西又是我战争报道的继续。”至于别人为什么把他看成战地记者,
他说“那与我出色地报道了海湾战争有关”。说到他的两部书《我从战场
归来》和《我钻进了金字塔》,他认为那是水到渠成之作。至于别人到现
在还把他当作战地记者炒,他“觉得无聊”。唐师曾前些日子在香港凤凰
卫视做了一个有关考古的节目,能够看出他的兴趣是相当广泛的。他说,
战地记者就是一种人生态度,有了这种态度,战争来了,他就是战地记者;
不具备这种态度,就算去了战场,也是白去。

    在许多人看来,今天顾玉龙的角色应该是水均益干的活。因为手持话
筒、站在热点冲突地区从容而谈,这是水均益在观众心中最标准的形象。
但这次北约空袭南联盟时,电视屏幕上换了面孔。许多人都在心里问:水
均益去哪儿了?答案在4月3日的《东方时空》里揭晓:水均益去了埃及,
采访当时即将访华的埃及总统穆巴拉克。

    本报记者在电话里“抓住”水均益很不容易。他说,记者去战地采访
并不是某个人的专利。顾玉龙、王晓琨是中央电视台仅有的驻欧洲的记者,
对南联盟的情况也比较熟。台里这样做也是有一种整体上的安排。

    很显然,水均益的名气不单靠战地采访的支撑。无论从哪个角度看,
他都算得上中央电视台出色的记者和节目主持人。至于人们一说战地记者
就往他身上想,水均益说,西方的新闻报道有些分得很细,比如专门负责
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所以才有了战地记者这个概念,从这个意义上
说,我还不能够算是战地记者,但并不是说我没有这个头衔就不能去干这
个活。去战区采访对一个记者来讲,既是难得的机会,又是难得的锻炼。
对于现在媒体上大量报道中国在南斯拉夫记者的话题,水均益认为,这应
从两方面看,一方面这体现了受众在关注重大热点事件的同时,也关注在
这些事件当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新闻工作者,这是受众的一种爱心,让新闻
工作者感到温馨。另一方面,当记者身处冲突地区,绝大多数人不可能总
想着如何炒作自己,如何能使自己更出名,给自己带来什么好处,如果这
样他不可能把活干好。至于媒体炒作记者,水均益认为,这其中有媒体的
利益。现在受众关注的范围很大,在战争报道中,除了战火、难民以及战
争引发的思考之外,与此相关的有人情味的、与战地报道相辅的信息,也
是受众想了解的。这些本来算不上新闻的新闻,因此有了它存在的意义。

    说起自己的“出名”,水均益说这既是一种幸运,也是一种激励。“
媒体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电视毕竟是个窗口,在这个媒体当
中工作的人员,特别是记者、主持人,经常要抛头露脸。人们在看到你的
报道的同时,也记住了你这个人,所以这是一种好运,一种福气。对我个
人而言,这同时也是一种激励,越是人家关注你,越是担心自己的节目、
报道是否对得起人家的这种关注。”

    媒体:炒作记者是市场的要求

    《北京青年报》是本次报道战地记者最多的首都媒体之一。该报《青
年周末》副主编王林的一席话或许最能代表这些大量报道战地记者的媒体
的心态。王林说,媒体生活在市场中,南斯拉夫战争一打,市场最需要这
场战争的哪些信息呢?当然战争进程是一个方面,但这场战争毕竟离中国
太远,而我告诉大家,那里有个中国人,他家就住在北京的三里屯,而且
我去他家看了,你说还有什么能比这篇报道更吸引人呢?你写他,再去三
里屯写写他家,报纸就好卖,你就占据了市场。我觉着不应是几位专家评
价媒体该不该写这些记者,而是应该、也只能由受众和市场来评价。你的
媒体体现了中国人的视角,中国人的关怀,你的电视台收视率就会提高,
报纸发行量就会上去,就说明你的报道搞对了。再说,大家都是搞新闻的,
一天到晚炒这个星,那个星,咱们自己的同行这么不容易,这么英勇,干
了那么多实事,为什么不捧捧他们?

    对于一些媒体自家炒自家的记者,王林认为也是没什么可以指摘的。
他说,现在媒体竞争这么激烈,媒体都需要有自己的名记者,这就相当于
一个企业需要有自己的著名品牌。企业有了名牌产品,就能吸引消费者;
媒体有了名牌记者,就能吸引受众。

    战地报道将在竞争中更快发展

    本报记者在为此文进行的一系列采访中,发现有些观点是大家都能认
同的。

    这两年在国际热点的中国记者受到媒体的极大关注被认为有许多原因,
但其中之一是中国的战地采访还很不发达。以本次南斯拉夫战争为例,报
道阵容最强的无疑是新华社,他们在战区共有七人,比其他中国媒体在那
里的所有记者加起来还要多,但这个阵容在世界范围内看还远说不上强大。
正是由于战地报道不发达,有时中国记者出现在世界热点的英勇之举这个
事件本身,比他们采访到的内容更有新闻价值,媒体和受众才会把相当一
部分注意力放在他们的身上,而且这种关注常常是情不自禁的。当然,社
会对战区中国记者的关注不可能是均衡的,电视记者由于媒体本身的优势,
更容易被受众记住,也更容易被其他媒体追逐,而电视以外传统媒体的记
者自然要“吃点亏”。

    媒体报道记者以及受众的热烈反应客观上激活了中国战地报道的市场,
各主要媒体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向国际热点的现场派出记者,他们彼
此间在战地报道领域的竞争正在变得越来越激烈。可以预见,这将推动中
国国际战地报道的进一步发展。姚莉

相关报道:
新浪科索沃危机专版:
http://dailynews.sina.com.cn/world/focus/kosovo/kosovo.html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环球时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