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Sina. Ads.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网友 > 新闻报道
 


一些关于目前时局的看法和分析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5月10日 22:39 网友

  在此发表一些关于目前时局的看法和分析,可能会与大家的看法有所 不同,希望能够借此抛砖引玉。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我驻南大使馆,在国际关系史上确为一罕 见的事例,但在愤慨的同时,又令人颇为疑惑,他们为什么这样做?种种 迹象表明,这一事件绝不可能是“误炸”和“失误”的结果,而是一起精 心策划的事件,那么究竟是谁策划的呢?在此我提出一些假设和分析。

  首先,普遍的看法是美国人一手策划的。其目的不妨假设为:策动中 国的内乱;试探中国政府对军事挑衅的态度;警告中国不要介入;拖垮中 国的经济。然而经过冷静分析,我们不能不说这些目的并不明确,或者说, 这些假设很难成立。

  1. 策动中国的内乱(很难成立):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明白,轰炸大使 馆是对中国主权的野蛮侵犯,这种做法不但不会引起中国内乱,相反,只 会引发本来已经十分强烈的民族主义情绪,激化反美情绪,并且使中国社 会各阶层紧密团结在中国共产党周围。类似的例子举不胜举,典型的包括 美国轰炸伊拉克和轰炸南斯拉夫,无论萨达姆如何独裁专制,无论米洛舍 维奇背后有多少反对党,轰炸虽然削弱了其军事经济实力,但无一例外巩 固了其现有政权。几天来中国国内的反美和支持政府的游行也显示了这一 点,显然这种做法不但不会引起中国内乱,反而会降低中国发生内乱的可 能性。美国人更是深知这些常识性的道理。我们基本上可以否定美国人" 策动中国的内乱"这种假设。

  2. 警告中国不要介入(很难成立): 事实上,自科索沃危机以来,中 国在保持舆论谴责态度的同时,基本采取保持距离和不介入的态度。过分 参与科索沃危机并不符合中国发展经济的基本国策。而且南斯拉夫问题基 本上与中国基本利益无关。在这一点上,中国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甚至 无法与俄罗斯相比。无论美国加大轰炸力度甚至是出动地面部队,中国的 态度基本上可以局限在舆论谴责范围内。更不会介入,在这一点上,美国 人不存在警告中国的必要性。这种可能性基本上可以否定。

  3. 试探中国政府对军事挑衅的态度(很难成立):可能有人会认为美国 出于计划发动地面攻势,或为今后干涉台湾问题的目的而通过轰炸大使馆 ,试探中国政府的态度。事实上,如果美国发动地面攻势,根据上一点的 分析,显然中国不会介入,美国实在没有必要进行这种危险的试探。相反, 这种试探本身会刺激中国,反而会在美国发动地面攻势时促使中国采取更 激烈的态度进行介入,损害美国的利益。事实上,如果美国计划发动地面 攻势,他的做法只应是安扶中国不要参与,最多让中国谴责一下了事,而 轰炸大使馆却大大提高了中国干预的可能性。此外,这种试探不会得出任 何与干涉台湾问题有关的结论,与科索沃危机相比,中国在台湾问题上一 向采取强硬立场,态度一向非常坚决,基本上无须试探,而且目前科索沃 危机出于关键时刻,美国人不会仅仅为了一个没有必要的试探打乱整个南 斯拉夫的部署。所以,我们几乎可以肯定的说,这一假设无法成立。

  4. 拖垮中国的经济(很难成立):发展经济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在这 一点上,中国政府与人民的立场是相当一致的。仅仅通过轰炸大使馆是无 法改变中国这一基本政策的,更不可能将中国完全拖入军备竞赛(虽然中 国可能会加大军备开支)。这一假设显然无法成立。

  事实上,轰炸中国大使馆已经使美国处于开战以来最为不利的局面, 面对国际舆论的广泛谴责,在舆论上美国即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 基本上处于被动挨打的地位,除了道歉以外基本上无法对自身行为进行任 何有效的辩护。美国驻中国各地大使馆也面临多年从未有过的示威和围攻。 美国驻中国大使尚慕杰在电话中称“大使及其夫人和孩子已被围困在使馆 内达50个小时之久”,“无法离开使馆”也“无法自由走动”(有石块袭 击),更“无法离开建筑物”。然而面对这种情况,美国基本上无法向中 国政府表示任何不满。(因为美国对中国驻南使馆的行为要比这“严重的 多”)。更值得注意的是,国际舆论的谴责也在北约内部欧洲国家中产生 了反响,日前,联合国人权委员会(就是经常攻击中国人权状况的那个)特 使罗宾逊抵达南联盟黑山共和国,她指出“人权委员会将调查科索沃危机 中塞尔维亚违反人权行为,但同时也要调查北约违反人权的行为”,“北 约不光给中国大使馆造成了伤亡,在袭击公共汽车和难民车队时更造成的 远比这严重的伤亡”,这些都是“违反人权的行为”和“战争罪”。我们 知道,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一直是美国和欧洲主要工业国控制的人权机构, 然而罗宾逊的谈话却给了美国人一个响亮的耳光。可以说,此时的美国, 不用说发动地面进攻,就连继续进行持续轰炸都成了问题。然而仅仅三天 前,俄罗斯刚刚与七国集团达成了非常有利于美国的“和平协议”,美国 还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还想通过加强轰炸进一步获得谈判的筹码。然而, 现在这一切都成了未知数。事实上,如果美国人故意攻击中国大使馆,这 些结果对于美国人来说并不难预料,而这些结果绝对不是美国人所希望看 到的。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美国攻击中国大使馆没有明确的目的性, 没有证据可以证明美国人希望攻击中国大使馆或者可以得到什么好处,所 以说,这一事件很可能并非美国人所策划的。

  在攻击中国大使馆事件中,直接得到好处的南联盟以及俄罗斯,的确 这个事件使南联盟处于非常有利的地位。所以有人认为是北约内部的塞尔 维亚间谍或俄罗斯间谍所策划的(亲塞尔维亚的北约参谋提供错误的地图 数据给作战飞机飞行员)。然而我认为,这种假设在逻辑上可行,实际上 不太可能,虽然有迹象显示在北约内部存在南斯拉夫间谍,但间谍能做到 的有限,最多将攻击计划泄漏给南联盟,不大可能更改作战数据,这样做 爆露的可能性太大了,而且北约肯定会在事件发生后核查有关责任人员, 而一旦查出来,只会害了南联盟,风险太大。事实上,塞尔维亚人也不会 用出卖中国人的鲜血达到自己的目的。

  那么策划这起事件的究竟是谁呢?排除了以上假设,只剩下了北约自 己了。确切的说,是北约中除美国以外的欧洲国家所为,但目的不是扩大 战争,而是使战争的步伐放缓,甚至不了了之。目前,种种迹象表明,欧 洲人正在打退堂鼓。最重要的是,欧洲人策划这起事件基本上符合欧洲人 的利益。

  自战争爆发以来,欧洲人没有得到任何好处,并且看到了最坏的结果,

  1.科索沃危机广泛影响了欧洲的经济,南联盟各主要邻国受战火影响, 经济发展处于停滞和倒退阶段,这些国家最终需要北约中的欧洲国家进行 输血(英国首相布莱尔上周称将为罗马尼亚,匈牙利等等国家提供经济援 助),而轰炸继续下去或者一旦发生地面战争,经济援助的数目可就不是 一个数量级了。而且欧元诞生不久,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的经济政治环境。 而目前欧元持续下跌,可以预料,如果地面战争爆发或者扩大化,将会对 脆弱的欧洲经济产生致命性的打击。此外,空袭也造成包括环境污染等一 系列的问题。

  2. 科索沃的难民潮是欧洲人最头痛的,大量(上百万)难民滞留在阿 尔巴尼亚,由于阿尔巴尼亚环境恶劣,很多难民又离开阿尔巴尼亚转向马 其顿共和国,而马其顿共和国早已经不堪重负。事实上,难民中的很大一 部分已经不大可能返回科索沃了,也不大可能长期迟留在马其顿,最终的 出路只能是进入英法德意等主要欧洲国家,尤其是英国。作为主要难民收 留国,英国近年来收留了大量来自尼日利亚和其他非洲国家的难民,这些 人已经成为英国社会的负担,也是英国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难民人数每 天都在增加,如果美国发动地面战,可以预料,难民的数目将会翻番,而 且无法返回科索沃的难民人数将会更多。这一可怕的前景足以使英国人打 退堂鼓。

  在战争初期,美国的欧洲盟国,虽然并不情愿在欧洲引发战火,但也 不得不“服从大局”,对美国俯首帖耳,但实际上在军事打击上都保持距 离,希腊和意大利更是明确反对空袭。实际上在南斯拉夫是美国人为了面 子在单打独斗,反正战火在欧洲,不在美洲。战争扩大化对欧洲的经济是 沉重打击,但对美国的经济有利。事态的发展早以超出了欧洲人的预料, 局势正在失去控制,唯有美国人“越战越勇”。作为美国的盟国,北约的 欧洲国家无法反对空袭,因为北约的面子也是自己的面子。但是欧洲国家 早已经对空袭失去了信心和耐心,并倾向于政治解决。俄罗斯能够与七国 集团达成协议就是一个迹象。攻击中国大使馆,对他们来说不失为一个高 招。首先,引起世界舆论的谴责,当然谴责的主要是美国,因为无论如何 是美国人扔的炸弹,使美国人在舆论面前难堪,事实上的结果正是这样, 美国人忙于应付舆论,欧洲人不但不吱声,反而调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间 接谴责美国。造成了这样一种舆论效果:当初空袭是为了维护人权,但是 由于美国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为了平民的生存权,结束或放缓空袭属于维 护人权。这样自然而然的找到了台阶,并且打击了美国的形象。另一个值 得注意的例子是自从开战以来,英国BBC新闻广播一直大肆谴责南联盟驱 逐阿尔巴尼亚难民,“制造”悲剧性的事件,然而近一周来,这种论调忽 然消失了,转而不谴责或少谴责南联盟,而加强报道美国空袭造成的伤亡 (比如空袭市场和中国大使馆时都详细报道了死难者的惨状)。BBC是英国 政策的代言人,这种转变不能不让人感到情况在发生变化。此外,一向“ 年轻有为”的布莱尔近来也几乎销声匿迹。

  所以说,通过以上分析,我个人认为攻击中国大使馆是一起有预谋的 事件,但预谋的主角很可能是北约中的欧洲盟国。目的也不是将中国拖入 战争或扩大战争,相反,显示了结束战争的初步迹象。

  是的,该结束了,一切都该结束了。网友:kyin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网友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