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用户注册 将新浪设为首页 帮助信息
Sina. Ads.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北京晚报

传回惊天噩耗第一人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5月11日 17:22 北京晚报

  惊天噩耗惊梦

  北京时间5月8日凌晨约6时,我在睡梦中被急促的电话铃声惊醒。我 迷迷糊糊地抓起电话,听到一种急促的声音在电话筒里喊:“老胡,北约 导弹击中了中国使馆!”我用了几秒钟,才反应过来方才听到的是人民日 报记者、环球时报驻贝尔格莱德特派记者吕岩松的声音,他在告诉我一个 惊人的消息,但我还是不相信地问:“你是谁?你说什么?”他用颤抖的 声音重复叫着:“我是小吕,吕岩松!北约导弹击中了中国驻南斯拉夫使 馆,是当地时间夜里11时50分,也就是北京时间5时50分,就在刚才。现 在使馆正在着火,许多人埋在下面。”

  天哪!搞清楚最基本的事实后,我迅速给人民日报的领导及我的好友 、中国外交部欧亚司南斯拉夫处处长李满长打电话。李满长处长也是在睡 梦中被我叫醒的。他的吃惊一点不亚于我。

  在我接下来打电话的时候,李满长处长急不可待地把电话打回我的手 机。他告诉我,他们一时与中国驻南使馆的同志联系不上,而吕岩松是第 一个,也是当时唯一传回这一惊天噩耗的人。李满长心里很不踏实地对我 说:“我们正在与前方联系,并向领导层报告。老胡,你可一定要保证你 的消息是准确的,你知道这是多么重大的事情!一旦错了,可了不得。”

  我被一个重大的责任压抑了几秒钟,然后坚决地说:“我相信我们的 记者吕岩松!你应当相信我!”

  放下电话,我一边向报社赶,一边开始用手机给吕岩松挂电话,但电 话一直不通。直到早上8时多,电话终于通了。但听筒里传出的不是吕岩 松的话语,而是呜呜的哭声。“小吕,怎么了?”我惊恐地喊叫着。对方 终于说话了:“呜……呜,新华社记者邵云环死了,呜,呜,邵云环被炸 死了,我正看着她……”

  我像被电击了一下。邵云环,多么熟悉的好大姐!在以后的几个小时 里,小吕不断传回前方的消息。一片乱纷纷中,光明日报也通过他打听他 们驻贝尔格莱德记者许杏虎和妻子朱颖遇难的消息。那天上午,我从美国 CNN电视的画面中看到了吕岩松挂着照像机站在使馆前的样子,还有前几 年我在南斯拉夫工作时结识的那个熟悉的面孔,但CNN引用的是南斯拉夫 传媒提供的画面和文字内容,远远落后于吕岩松传回的消息。9时20分, 人民日报网络版发表了吕岩松的目击中国使馆遭袭击的消息,里面明确写 出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朱颖夫妇已经遇难。这是中国第一篇比较详细描 写中国使馆遭袭击的稿件,也是在全世界首先写出了除新华社记者邵云环 外,许、朱两位遇难者的名字。直到第二天,许多报纸报道中国使馆被炸 的细节,使用的仍是从互联网上了解吕岩松报道的内容。

  一句话救活数十人命

  北约空袭中国使馆正好发生在5月7日南斯拉夫当地时间这一天的最后 十几分钟,对中国人来说,那已是5月8日。那一天太难忘,对吕岩松尤其 难忘。那一天他不仅仅是记者、目击者,他本人就是那个重大悲剧的一部 分。出事时,使馆里一共住着3位记者:邵云环、许杏虎和他,就在出事 的那个白天,他们三个人合开同一辆车去贝尔格莱德以外的地区采访,睡 觉前还在一起开玩笑,但一瞬之间,邵云环和许杏虎还有小许的爱人都死 了,只剩下他活着。他活得太偶然,太不可思义,因为他住的房间楼板也 被炸塌了,只差十几厘米就压住了他。

  情况是这样的,那天晚上11时半(当地时间),潘占林大使见天色已 晚,而且天气又变得很凉,就劝使馆工作人员和记者等早点休息,第二天 好早点起来工作。于是大家返回了楼上宿舍。没想到大使的这句话救了几 个人的命。

  吕岩松和夫人小赵刚刚上楼没有一分钟,就听到了一声巨响。当时屋 里漆黑一片,品岩松还没来得及点蜡烛,小赵刚刚走进卫生间洗手,吕岩 松正好站在卫生间的门外和小赵说话。他们还没对那声巨响有所反应,就 看到我上面的楼板轰然塌落,钢筋水泥的碎块从吕岩松眼前十几厘米的地 方落下。坚接着,第二次爆炸声又响起,只见整个使馆大楼内一片白光, 不是红光,而是爆炸近在眼前时发出的那只刺眼的白炽灯一样的白光。这 时吕岩松意识到,使馆大楼被击中了。已经不能用危险来说他,他是真正 称得上死过一次的人。

  可以想见那一天他受了什么样的剌激,但他竟然能在死里逃生的时候 本能地带上了照相机、摄影包和海事卫星电话,让人想到他已是个死心塌 地的记者。那天他除了给人民日报发稿,还为环球时报口述了一万多字的 稿子,用了近两个小时,另外发回了8张照片。口述稿子的时候,他有好 几次泣不成声。而那8张照片,有几张拍的是3位死难者的遗体。他竭尽全 力从不同角度反复地拍了,给我们传回的只是最清楚的。他们都是他最熟 悉、最亲密的朋友,但现在,他们血淋淋地躺在他的面前,非常痛楚的样 子,让他拍。很难想象,他在压抑着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有什么力量可以 支撑一个善良的人完成这些痛苦的工作。

  不应该把夫人拉进来

  吕岩松是1989年来人民日报工作的,黑龙江人,今年32岁。他从北大 毕业,开始学的是化学,读了一年以后转到俄语系。他先在俄罗斯当了两 年常驻记者,从1996年5月起,开始在南斯拉夫常驻。这几年里,他多次 去过波黑、科索沃,甚至在科索沃的大山里见过科索沃解放军,那是需要 相当勇气的,因为那帮子激进的阿族武装分子对中国记者很不友好。北约 开始空袭南联盟后,他的才干得到最充分的发挥,同时为人民日报和环球 时报写稿,环球时报这期间的头版稿件除了一期以外都是他的。乱世出英 难,但英雄是不好当的。北约对南斯拉夫的空袭,就像一刀子一刀子地割 人肉,让你慢慢疼,越来越疼。南斯拉夫全境已经没有一个安全的地方, 现在桥都炸了,想从陆地上离开南斯拉夫都不容易。在这种局面下,四处 采访的记者冒的风险当然最大,与尽量往乡下躲的平民百姓不可同日而语。 小吕在使馆空袭后,非常痛苦地说,他对不起自己的夫人小赵,许杏虎也 对不起他的夫人小朱,因为作为记者,他们的牺牲也许是职业的需要,但 他们不应该把自己的夫人也拉进来,说的完全是心里话。中国专机飞抵南 斯拉夫前,他强烈地、不容别人劝阻地要把夫人送回国,因为这是惟一的 机会。他说他根本没有权利让那位善良的女教师继续陪他呆在北约战机的 翅膀下。在电话里,我听他很严厉地冲夫人嚷着:你别再说了,你走定了。 我能够想见他的夫人是多么不想在这个时刻离开他,多么坚决地要与自己 的丈夫患难与共,陪他,在没有电的、只有空袭警报和轰炸的夜里和他说 话,让他不孤独。但小吕很难劝,直到我动笔写这篇文章时,仍不知小赵 最终能否留在小吕的身边。

  祝小吕平安吧,也祝那些与小吕一起留在了南斯拉夫的其他记者、外 交官和所有中国人平安归来。小吕的情况因这次使馆被炸特别引人关注。 在此,他特别要求通过我的这篇文章对所有关心他的人说,他只是留在了 南斯拉夫的中国记者中的普通一员,大家的风险概率都是一样的,并不存 在一个特别的英勇者。他说他所干的是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他必须干的, 其他记者也在像他一样干,因此任何特别的荣誉对他来说都是奢侈的,特 别是当几名记者已经牺牲的时候。他感谢人民日报的领导,感谢大家,感 谢惠读了这篇文章的北京晚报的读者。(本文作者是环球时报副总编辑)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北京晚报 > 新闻报道

新浪网其他分站: 北美新浪网 | 台北新浪网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