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网新闻中心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中华读书报 > 新闻报道
 


“红喜字”带回家--再忆许杏虎、朱颖烈士

http://dailynews.sina.com.cn 1999年7月12日 09:50 中华读书报

  6月7日,我们即将暂别贝尔格莱德休整一段时间。正是在一个月以前, 我们的好同事、好朋友许杏虎、朱颖和邵云环在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我驻 南使馆的野蛮袭击中被残酷杀害了。如今想起来,又禁不住悲从中来,心 如刀绞。被炸后的使馆虽然成了废墟,但在我们的心目中,它依然是我们 的“家”,临行前一定要去看看,特别还想去三位烈士的住所凭吊一下。

  开车到大使馆门前,只见在层层叠叠的鲜花丛中,不知是谁给三位烈 士敬献了三杯中国制造的大曲酒。沿着瓦砾纵横的楼梯,我们再次走进许 杏虎和朱颖曾经工作和生活的房间。这套昔日里整洁、雅致的两室一厅公 寓间,如今已面目全非:卧室里的一面墙被炸飞,双人床已成了夹杂在钢 筋水泥的残骸中的碎块,散落在废墟中的衣物在阵阵微风中颤抖。我们的 目光停留在墙上那个大红双喜字上,原本是鲜红色的丝条被弹火硝烟熏成 紫红色,从中间撕裂开来,凄惨地垂落着,在风中飘曳。曾几何时,我们 在光明日报记者站看着许杏虎、朱颖在这个大红喜字下夫唱妇随,幸福的 笑声充满着整个房间;曾几何时,他们在这大红喜字下面给我们讲述他们 的生活、工作和向往……在北约开始对南联盟进行空袭之后,许杏虎和朱 颖从记者站搬进使馆时,永远洋溢着幸福感而又特别细心的朱颖,特地将 这个红喜字搬到新的卧室来了。她是想让这象征着祥和喜庆的喜字,让这 个记载着他们夫妇俩幸福岁月的喜字永远伴随着他们。

  谁能想到,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导弹竟在瞬间炸毁了他们的幸福与欢 乐;谁能想到,时隔数日人去物非,我们再也看不到许杏虎为赶写新闻稿, 长时间坐在电脑前打字的身影,再也听不到朱颖那活泼欢快的笑声。泪水 在不知不觉中从我们的眼中溢出。这被导弹击碎的大红喜字,像在诉说着 这对原本非常幸福的伴侣的不幸,又像在展示着他们曾相亲相爱、风雨同 舟的岁月。我们小心翼翼地将残破的大红喜字摘了下来,装在一个崭新的 大信封里,心里默默地说:好同事、好战友,你们安息吧,我们要把你们 的这个大红喜字带回国去,带给你们的亲人,告慰你们的英灵。

  在许杏虎办公室的房间里,我们又看到了他那台电脑。电脑机身、鼠 标器和打印机均已经被导弹的气浪烤得变了形,已经打印出来的稿子散落 一地,一支签字笔却还静静地躺在书桌上面。我们含着泪水把地上的稿纸 从灰尘中拾起,看着稿纸上那曾经和我们一起采访的内容,想着那些我们 曾经生死与共的日子,握着那曾经被小许视为战地武器的笔,泪水禁不住 夺眶而出。

  许杏虎是一个很敬业的年轻人,为了详尽清楚地向国内读者介绍南斯 拉夫各方面的情况,他每天阅读大量报刊资料,经常拜访南有关问题专家, 采访南有关方面的领导人。他发回的大量稿件受到了国内编辑部的好评和 读者的欢迎,尤其是揭露北约粗暴干涉别国内政,妄图充当国际警察的一 些文章,还不时被南斯拉夫报纸摘译刊登。北约对南斯拉夫实施空中打击 后,许杏虎工作更加忙累,常常通宵达旦。他经常不顾空袭警报已拉响, 独自开车到处采访;哪里被北约飞机的导弹击中,他就以最快的速度赶到 现场,及时向国内发回现场感很强的报道。许杏虎不善辞令,但待人诚恳 热情。不管谁有困难,他都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今年1、2月份, 贝尔格莱德的雪下得特别多、特别大,很多地方的雪冻成了冰,开车很困 难。但元旦和春节期间的活动又比较多,这给我们记者的工作带来很大不 便。许杏虎年轻,车开得好,他便经常主动询问我们用不用车,有时干脆 把车开到门口等候,令我们十分感动。

  朱颖不仅在家是个体贴入微的贤内助,而且对同事朋友也很关心。北 约开始轰炸南联盟后,有一次我们采访归来顺路到许杏虎家里,一进门便 喊,快给点水喝,渴死了。朱颖马上倒来茶水,并拿出饼干招待。由于北 约对南斯拉夫全境进行扫荡式轰炸,我们跑外地采访次数比较多。每次去 采访,只要有许杏虎,就不愁挨饿,因为在他那只蓝色的手提包里,除了 采访笔记本和录音机外,总能找到吃的和水。当大家分享他的饼干或面包 时,他总是高兴地说,这是妻子朱颖带给大伙儿的。我们最后一次分手是 5月7日晚,从尼什采访归来。许杏虎对同车的邵云环、王智敏等同行说: “已经8点多了,到我家去吧,让朱颖给你们做饭。”当时,我们怕影响 他们休息,就谢绝了。谁曾想,这竟然成为永别。

  环视着曾经是那么整洁与温馨的家,回忆着与许杏虎和朱颖在一起愉 快相处的件件往事,更增添了我们对这两位年轻同事深深的怀念。许杏虎 和朱颖的骨灰已被亲人带回了祖国。我们也带着他们残破的大红喜字,带 着对他们深深的怀念回到北京。

  中国革命博物馆得知我们将许杏虎、朱颖两烈士房间里的大红喜字带 回国,便立即与我们联系,希望能把它捐赠给博物馆。今天,我们把烈士 的大红双喜字作为这段历史的见证交给中国革命博物馆永远收藏,让她融 入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去!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王智敏郭志家

新浪科索沃危机专版: http://dailynews.sina.com.cn/world/focus/kosovo/kosovo.html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际新闻 > 中华读书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