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8月9日《午间一小时》:三天与五十三年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10月20日07:22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嘉宾:朱国明

  朱大娘(朱国明老伴)

  李凤云(朱国明一家的老邻居)

  朱勇森(朱国明的二儿子)

  主持:孙涛

  责编:方磊

  主持人孙涛:听众朋友好,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孙涛,在我们每个人生命中朋友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我们今天为您讲述的这个真实的故事会让您对朋友的真谛有更深刻的理解,今天我和本次节目的责任编辑方磊来到了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五姓屯,这里曾经是波澜壮阔的辽沈战役的战场,但是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片宁静的田园风光,我们今天来到这里是为了了解一座特殊的墓,来探访一个为这座墓默默守护了五十三年的一位老人叫朱国明,现在我们就坐在了朱国明老师的炕沿上,坐在我们旁边的是他的老伴和他的二儿子朱勇森以及他们的老邻居李凤云大姐。

  (音板:1948年农历8月20号晚上,一个解放军班长战东昌带着战士们敲开了朱国明的家门,战士们忙着给朱家打扫院长、烧水,短短三天的时间里,朱国家和战东昌结成了浑厚的友谊,1948年农历8月23号清晨,战东昌与朱国明带上两名战士去村前的阵地作宣传工作,战东昌被敌人的冷枪击中,牺牲了,朱国明把烈士的遗体背回了家,用自己家里唯一的装衣服的板柜把烈士的遗体装起来,掩埋了,为了继承烈士的遗志,朱国明投身于辽沈战役的战场,为解放军做了许多后勤工作,在后来的53年里,朱老一直义务的默默的守候着他的挚友,在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中,世间有很多东西都改变了,但是朱国明老人守护自己尊重的烈士的心从来没有改变过,烈士的英灵留在了那个叫十二亩地的小山坡上,也永远留在了朱国明老人的心里。)

  孙:大爷现在住的地方是辽宁省锦州市古塔区的五姓村,就是有五个姓在那儿住着。

  朱:对。古代留下五个姓。

  孙:现在估计有50个姓了吧。

  朱:现在多了。左右邻居都算老户了。

  孙:大家都认识您了,不单单是村里人认识你了,我看许多了解这段历史的人都认识您,您快成名人了,出名是因为大爷做了一件虽然平常但是说起来也是惊天动地的事情,就是与一位战士在辽沈战役期间有过三次友谊,接触过三天,后来这位解放军战士在一次战斗中意外的牺牲了。大爷为他守了53年的墓。

  朱:我们这个村离市里很近,拿现在来说南边有一个叫12亩,我们党的第三军第四连,连长姓范,他把守这个炮楼,打锦州的时候锦桥路是一个重点,因为解放军都在北边过来,南边是海,解放军到不了。

  孙:就是切断了解放军进攻的路线?

  朱:在解放军没到之前,国民党大肆宣传,八路军没有好东西,到处杀人放火,强男霸女,打骂老百姓,抓着一个漂亮的姑娘都给苏联大鼻子送去,老百姓十分恐慌害怕,后来家家把门都紧关上,那天晚上到我们家来敲门,我不给开,后来实在没有办法了,门开了,战东昌同志带了一班人住在我家,到我们家一看就帮着打扫院长收拾屋子,那时候农村也没有自来水就帮着挑水,宣传党的政策,我一看解放军一点儿也不像国民党说的那样,战东昌带了一帮人住在我家宣传党的政策。

  孙:我感觉您说到这个地方我们就像看到那个情景一样,一帮解放军战士到了老百姓家里推开了门非常热情的叫一声老乡、大哥、大嫂,就开始做家务活,确实是我们穷人的部队来了,感觉就像亲人一样。

  朱:8月21日那天到我们家,22日那天就带我搞党的宣传政策,第三天早晨天刚亮,我们短短的三天,其实三天都不够,21日晚上才来,22日一天,23日早晨,还有一个姓安的,现在这人死了,有我们两给他带路。他带了两个解放军加他三个人,我们两个老百姓给带路,他带了两个解放军他们三个人,我们两个老百姓带路。

  孙:去侦察12亩地的炮头。

  朱:对对,走在路上他就对我们说到了阵地听我指挥,没有必要去乱走乱动,阵地是危险的地方,把我们带来到阵地,阵地是什么地方呢?是一个坟地,那地名叫刘家坟,是一个姓刘的地主的坟,比如这是坟吧,我们几个人都趴到坟包后面然后他拿着话筒对着国民党炮头,官兵,你赶快投降吧,我们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毛主席的队伍,是为群众服务的,你别给蒋介石卖命了,我们是宽大政策,优待俘虏,对方也就喊出来了,说共军你赶快投降吧,我们穿的都是美式服装,我们手里是美式武器,我们吃的都是大米白面,你看连喂狗都不吃,他这一喊旁边有一个战士就急眼了,拿着枪就开枪,战东昌赶紧将他按下来,这时候对方一枪打过来正好打在战东昌头上,一句话没有说,当场就倒在地上了。

  孙:这个情景您现在记得非常清楚,当时感觉很突然?战东昌自己也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因为他是作宣传的,不是直接攻占炮楼,因为他只带了两个战士两个老百姓对吧?

  朱:对,然后把战东昌的尸体抬在我们这儿来了,放了十多天以后锦州正式解放,打扫战场的时候我把战东昌的坟,我也想埋在锦朝路上,部队首长说战东昌同志是为了12亩阵地光荣牺牲的,为了纪念他,他牺牲在哪儿就把他埋在哪儿,首长亲自把坟定在12亩地。

  (音板:从战东昌被安葬的第一天起,朱国明老人总是要去他的坟上陪着烈士,他每次去的时候都拿着铁铲,他不让烈士的坟长一棵草,坟包永远是高高的,朱老经常坐在坟旁和战东昌说话,说一说家里的情况,说一说今年的收成,朱国明老人与烈士的友情已经超越了生死,每年的农历8月23号,朱国明都要把身边的儿孙们带到墓前来惦祭这位全家永远的亲人,朱老用最好的木头请木匠做了木碑,然后用他认为最庄重的仪式把新墓碑换好,全家人为战东昌烈士烧纸磕头。)

  孙:这个墓离您现在住的地方有多远?

  朱勇森:不远。

  孙:插话的是朱大爷的二儿子朱勇森,今年有50岁。发生这件事情的时候你还没出生吧?

  朱勇森:对,那时侯还没有我。

  孙:战东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他长的什么样?

  朱:他长得大高个子,迁坟的时候都能看见,大高个,脖子上有个疤,这个疤是以前打战时留下的。

  孙:他是一个排长?

  朱:是班长。

  孙:他比您大几岁?

  朱:大一岁。

  孙:他也是东北人?

  朱:鞍山人。

  孙:大爷说的事情大娘可能也记得很清楚。

  朱大娘:反正是这么回事,让我说我可说不好。

  孙:您对战东昌有印象吗?

  朱大娘:人家来也不要这个也不要那个干活什么的挺好。

  (音板:53年的岁月随风而逝,一万九千多天悠悠远去,战东昌烈士的坟冢永远是最干净的,最整洁的,这正是朱国明老人用心,用真情守护的结果,然而这背后却有着很多鲜为人知的艰辛与委屈,曾经在锦州兴起过平坟热,有一天朱老听说有人正在平战东昌的坟,他拿着铁铲跑到了坟地,当他看到十几个人正在平烈士的坟,朱国明老人将铁铲一横,意正辞严的指责了他们,等这些人走后,朱国明老人又一点一点的将坟重新堆起来,在那以后的很长时间里,朱老都不曾离开过烈士的坟,八十年代后,许多单位、个人常常在夜里偷着把脏土倒在烈士坟的山坡上,朱国明看见烈士的坟被脏土埋了,心里非常难受,他每天都默默的把那些脏土一点点清走,第二天又有人来倒脏土,无奈,他从山坡下一块一块的往山坡上的烈士坟搬石头,搬了整整一个月,用石头把坟围起来,脏土车进不来了,朱国明老人这才放心。)

  孙:当时那块土刚开始安葬的时候是比较空的对吧?

  朱:那时候是刘家坟,还有一个挫折事,在文化大革命的时候锦州市要平坟,所有的坟都要平,我正在地里干活有一帮人来平坟,坟已经平了一半了。

  孙:那是很危险的时候了,你要看不见坟就平了。

  朱:对,我说这坟你可平不了,这是一个革命烈士,什么烈士不烈士,谁的坟都得平,我就把战东昌的事迹给大伙儿一说,平坟的有一个是我们邻近的王氽,又把坟给圈起来,尤其是锦州市拉脏土的,又有一个小伙子说他来过,拉脏土的都要把坟给盖上了。

  孙:那是哪一年?

  朱:八几年的时候。

  孙:也就是二十多年过去了。大爷说这些事的时候可能都是随口说的,但是我们听众朋友必须要有一个时间概念,从48年到现在已经53年了,对于大爷来说可能是瞬间的事情,眼前的事情,因为他做的这些事情都是亲身经历的,但是53年来不单单咱们这个村从20、30家人现在搞成了500多人,咱们国家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且朱大爷住的地方已经变化城乡结合部,有一半人已经是城市户口了,所以战东昌的坟地,虽然他一直长眠在那个地方,但是周围的环境确实在不断的变化,拉脏土是怎么回事?

  朱:就是市里头的脏土车把坟都埋上了,我又把它清理了,你今年收拾完了吧,隔三天两天又堆上了,我实在没办法了,用农村赶的小轮车找了砖头瓦块围上了。

  孙:二哥帮忙吗?

  朱勇森:我帮我爸爸弄。

  孙:那是哪年你记得?

  朱:这坟后来经战东昌家属认领以后,是民政局给立石碑,我们短短三天的友情是非常浓厚的,对于革命烈士我是这样想的,我现在80多岁的人了,已经过了多少朝代,没过过现在的生活,这就是党,毛主席,人民解放军,尤其是革命烈士给老百姓造的福,要是没有革命烈士牺牲流血哪能过现在的生活呢?这不是明摆着的吗?

  孙:大爷把他53年的历史简单总结了一下,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认为我们的幸福是由战东昌这些革命先烈流血牺牲打下的基础。

  (音板:朱国明老人说他经历过清末、经历过北洋军阀混战,经历过伪满,他见过太多的军队,见过太多的当兵的,可是他从来没有见过像解放军这样对老百姓好的军队,也没有见过像战东昌那样拿老百姓当亲人的战士,虽然和战东昌相识仅仅只有三天,可是他太在乎这三天了,在乎得刻骨铭心,在内心,他早已把战大哥当作了自己的亲人,朱国明老人说战大哥是为了老百姓为了革命才牺牲的,他将用自己的心去守护战大哥。)

  孙:他住到您家里是偶然的还是有选择的?比如您当时也是一个比较先进的支前模范,或者一直为解放军做点事还是偶然敲开了你们家的门?

  朱:偶然的,谁也不认识谁,谁也不知道谁。

  孙:当时一个班战士是多少人?

  朱:15、16个吧。

  孙:主要是做什么?

  朱:搞宣传,那时候搞宣传的我军部队怕锦州市日兵支援,现在还有一个壕的,那时候搞宣传解放军队伍都到壕里。

  孙:拿着大喇叭?

  朱:对。

  孙:城防壕是吧?还有那么一点遗迹。

  朱:还有一点。

  孙:把他埋在他牺牲的地方是正在他牺牲的地方还是离他牺牲的地方稍远一点的地方?

  朱:就是他牺牲的地方,他埋的坟就是在他牺牲的地方。

  孙:当时安葬他的感觉能再说一下吗?

  朱:当时就是他牺牲在哪儿就埋在哪儿,这儿有一个张处元,他将近60年了,他把这件事记得相当清楚,后来一年一年就没因果了,我就看不下去了,我有时候到那儿看看,有些老干部老革命就在那儿,后来我提了自己的意见,我说太不像话了,这是一个烈士坟,把烈士坟糟蹋成这样了,那些老干部都说你应该找政府,我说找谁呢?他们说找辽沈战役纪念馆,我就去找。

  孙:那是哪年?

  朱:92年。

  (音板:曾经有人对朱国明老人的义举冷嘲热讽,甚至有人说那座坟里埋的是朱老编出来的故事,根本就没有战东昌这个人,但是无论多么大的阻力和委屈,朱老总是自己的默默承受着,这更坚定了他守护烈士的不变信念,朱老说他相信历史和时间会给所有的人最公正的判断,1999年秋天当辽宁电视台播放了朱国明护坟的事迹后,朱国明老人一家和战东昌的家人终于有了见面的机会,烈士的弟弟战东友抱着朱老痛哭起来,烈士的59岁的女儿战付莉跪在地上为朱老磕头,在场的人无不动容流泪,对朱国明老人来说,半个世纪来的所有心酸与苦痛在此时也全化为了幸福与喜悦的眼泪。)

  朱:一段时间后,我就接到一个鞍山的信,我说鞍山我谁也不认识,谁给我来信啊,把信一拆开才明白详细内容。

  孙:那时候战东友估计也是70多岁的老人了。

  朱:60多岁。咱们一通信,事实一点都不差都符合。

  孙:我还想请您回忆一下,战东昌牺牲以后这段时间,到92年之前的这段时间,您给战东昌守坟的经历,看坟的经历,他是1948年牺牲的,可以辽沈战役一结束就把他给安葬了是吧?

  孙:上面有标志,您给他写的?

  李:那时候写的战东昌烈士之墓,地点山东人,都是那样写的,他老家是山东的。

  孙:当时他跟你相处的时候他自己说是山东人?

  朱:对,战东昌是老大,战东昌他兄弟战东贵抗美援朝牺牲了,现在活着的这个叫战东友。

  孙:战东昌的坟安到了12亩地是吧?那时候估记也算是荒郊野外是吧?

  朱:对。

  孙:你每年都去看他?

  朱:对。什么节日啊,都要去看看他。

  孙:二哥估计你比较清楚。

  朱勇森:我爸去给他拔草,平坟,给他立碑。

  李:我那时候常见他们家的人往烈士坟上跑,一天有时去好几次,赶着小车往坟上去,这村里的人都知道,都看见过。那时侯朱大爷受了许多委屈他都不计较。

  朱:以前埋葬的时候是用木板,木板不是隔个三天两天就烂没了吗,我就换一个,没了我就换一个。

  (音板:辽沈战役纪念馆重建以后,朱国明花了五天的时间,把烈士纪念碑上的名字都细细的看了一遍,没有看到战东昌的名字,朱老心里很不踏实,他多次找到政府和纪念馆的领导要求补上烈士的名字,所有的人都被这件事深深的打动了,不仅仅是为烈士,更为朱国明老人的真情所震撼,现在纪念碑上刻上了战东昌的名字,政府也出资为烈士列石碑,三天的鱼水情浓,半个世纪的真情守墓,朱国明老人露出了最欣慰的笑容。)

  (编辑后记:听众朋友,我是本期节目责任编辑方磊,当我们在朱国明老人的引领下来到辽沈战役纪念馆,五万多个为了革命而献身的英烈面前,我们心潮澎湃,我看见朱国明老人一次次用手轻抚着石碑上战东昌的名字,他眼中噙满了泪花,注视着面前这几十米的英烈碑,朱国明老人告诉我们,他不是在为战东昌一个人守墓,他是在为所有像战东昌那样为共和国的诞生,为人民解放的那些无名战士守墓,朱国明老人说这些无名烈士的名字没有更多的人知道,但是他们却散发出和太阳一样的光亮,望着朱国明老人为我们送行的身影,真正的友情与爱,真正的忠诚与义气,似乎都不需要更多的言语了,它轰撞和击越着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魄。)

  (固定音板:)

  双拥热土洒真情

  嘉宾:张贵勤(锦州市太和区民政局局长)

  主持:孙涛

  责编:董廷燕

  孙涛(以下简称孙):听众朋友,您好,这里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大型谈话节目《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孙涛。刚才我们讲述了辽宁锦州78岁的老人朱国明为战东昌烈士守墓53年的故事,接下来我们要谈到的主人公也住在辽宁锦州。这次我们来锦州了解到,锦州市太和区是一个双拥模范区,现任民政局局长张贵勤十几年来心系国防,在双拥工作中洒播真情,赢得了广大军民的爱戴。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和张贵勤局长谈谈她的拥军情。你好,张局长!

  张贵勤(以下简称张):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张贵勤,是锦州市太和区民政局局长。

  孙:张局长,您今年多大年纪?

  张:我今年49岁。

  孙:是一位很精干的女同志。而且您还有一个特点,估记很多人一见面都能记住你这个特点,就是你身穿一身军装绿颜色的衣服。

  张:我特别喜欢穿军装绿颜色的衣服。尽管我没有当过兵,但从小到大,我非常羡慕军人,羡慕他们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精神状态。当兵的人和一般人还是不一样的。

  (音板:张贵勤最明显的特征,是春、夏、秋、冬,一年四季选择了军装绿作为自己着装的颜色。她说,我没当过兵,但是我羡慕军人作风和气质;我不是军人,但是我愿意象军人那样工作,雷厉风行。如今在我任职的岗位上,我更有拥军的义务,更有为部队建设服好务的职责,因此每次为部队、为战士做点实际的事儿,都是对我心灵上的安慰。)

  孙:您很早以前就有当兵的想法?

  张:对。

  孙:有几段工作经历和部队有关?

  张:确实有。1984年的时候,我到大薜乡工作任党委副书记,具体主管干部人事和军民共建。

  孙:当时都做了些什么样的工作?

  张:比如1989年,在我们锦州搞了一次全军性民兵预备役演练,当时我们大薜乡民兵拉得出、叫得响。

  孙:还打得赢!

  张:对,打得赢。当时我们大薜乡民兵团分担的是整个演练通讯的保障。

  孙:很专业的活儿、很技术的活儿。

  张:非常专业。应该说那两个月是不分昼夜的。

  孙:估计你们当时立功了?

  张:辽宁省省军区授予我们大薜乡通讯有线排唯一的二等功的奖励。虽说这两个月很辛苦,但是学到很多部队首长的好作风。

  (音板:张贵勤在大薜乡负责军民共建工作5年8个月,在这个阶段她主管的民兵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89年12月,张贵勤带着民兵演练成功的激情和对双拥工作更深的理解,来到锦州太和区薜家街道任党委书记兼武装部长,继续续写双拥情。请继续关注《午间一小时》——双拥热土洒真情。)

  张:我离开了大薜乡,结束了风风火火与民兵打交道的历史,来到薜家街道任党务书记兼武装部长。当时我来这个街道的环境是什么呢?交通闭塞、缺水少电、我说的这些困难不只是地方的困难,也是部队的困难。面临这个环境,我明确提出,“为官一任,务实一方”。

  孙:那时候我们双拥工作做的什么呢?

  张:为解决部队官兵的邮包和汇款的不便,我亲自找邮电局负责人,在薜家地区建了一个邮电所。因为街道离部队很近,他们的实际困难,我们都非常了解,因为部队战士正常的训练都是有时间的,邮包汇款来了,有时候都不能及时去取,但是超过时间,比如邮包就要扣滞金;有时候,因为一个邮包,部队也要跑锦州市内,20多里路远,花气力也花时间。

  孙:费钱费力。

  张:对,还影响战士日常的生活,你说邮包到了,战士拿不到手的话,还有可能影响孩子的训练。

  孙:可以说,建邮电所——您为战士做了件大好事,因为战士离家在外,都是年轻人,最高兴的就是收到家里的信息——家书抵万金嘛。其实当时建这所邮电所,也并不是说要建就能建起来,从征地、地面建筑到内部设施,到最后运转起来,都花费很多力气。

  张:每一件事都要征求上级主管部门意见,协调,那时候每天就是跑这些事,哪一件都需要亲自去落实。

  孙:现在这个邮电所还在运行。

  张:对,非常正常。

  孙:您做了一件很好的事情。

  张:除了这个以外,我又调协各个方面为薜家街道修了一条柏油路。

  孙:居民共建有很多故事,除了修街道、邮电所,还有其它的故事吗?

  张:还有为部队修训练场,一万多平方米的操场,我们在薜家配电厂给部队借了八台车,我们自己出了四台,总共十二台车,一天拉了206车沙石料。我们早上六点钟上山,晚上九点多才下山,我一分钟都没有离开过,那时候,三月份天气还很凉呢。

  孙:对,东北的三月份还很冷。

  张:部队首长感谢我们,给我们拉来了矿泉水、火腿肠,我在山上整整盯了16个小时。象拉沙石料,农村的路窄,给禾苗压了,我就赶紧去做老百姓的工作,去赔偿,这不能耽误部队拉沙,所有的这些工作都由我负责。

  孙:张局长,您的气质、您的形象、还有您的衣着,给我的感觉不是军人但胜似军人。

  张:过奖了。

  (音板:张贵勤在薜家街道呆了9年时间,和部队建立了浓厚的军民鱼水情。许多人都知道,张贵勤从1984年开始,就没有在家里过过一个年三十,除夕夜都是在慰问部队、和战士联欢的过程中度过的。张贵勤说:“孩子在外当兵不容易,尤其是在过年的时候,更要给战士以家的关爱!”。请继续关注《午间一小时》——双拥热土洒真情。)

  孙:你从薜家街道什么时候到的太和区民政局?

  张:98年12月28号到民政局。

  孙:位置变了,估计您的拥军思路也变了。

  张:应该说变了,但我感觉拥军情没变,初衷没改,只是工作量大了,原来仅仅局限于薛家,现在是整个太和区。

  孙:思路变了,具体的做法估计也有了变化。

  张:对,尤其是像99年春节,在科技拥军这个口号的促使下,我们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的号召,调协各方面的关系,一次性买电脑15台,送到各个部队。原来我们给部队送的都是生活用品,现在改送电脑了。这也是科技拥军的一种标志啊!而今年我们又为部队培训科技人员,给他们讲科技知识,培训军地两用人才。

  孙:培训了多少人?

  张:200个人。

  孙:那这200个人将来复员回家之后都是致富能手了?

  张:对,一个是培养蔬菜技术队伍,然后就是培训电脑人员。战士们学习的热情都非常高,他们一再要求我们能不能再办几次。

  孙:培训班是不是还要接着办下去?

  张:对,这是肯定的。

  孙:十几年来,张贵勤调动过好几次工作,也换过不同的工作单位,但她心系国防,为部队建设动真情,办实事的拥军情,却从来没有改变过。2000年,张贵勤被辽宁省委、省政府、省军区命名为情系国防“双十佳人物”。她说,一年四季的军装绿的衣服,她还要穿下去!因为今后她要更加努力工作,为巩固国防建设,为提高部队的战斗力,多做一些实际的,实在的工作。好,听众朋友,今天的《午间一小时》节目就到这里告一段落了,下次再会。

   订短信头条新闻 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新浪企业广场诚征全国代理


发表评论短信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8月27日《午间一小时》:穿越无人区(2001/10/19/ 10:26)
10月10日《午间一小时》:贫困孩子走进豫剧之家(2001/10/18/ 07:32)
10月12日《午间一小时》:刘一达和“北京爷”(2001/10/16/ 07:23)
9月26日《午间一小时》:沉甸甸的父爱(2001/10/13/ 07:13)
9月22日《午间一小时》:女人回家备忘录(2001/10/08/ 15:07)
8月23日《午间一小时》:与时俱进,开拓未来(第一集)(2001/10/08/ 09:48)
午间一小时:与时俱进 开拓未来--“七.一”讲话伟大意义(2001/10/06/ 18:25)
9月28日《午间一小时》:歌唱吧,金色的童年(2001/10/01/ 03:18)
9月30日《午间一小时》:一个中国人眼中的美国电视(2001/09/30/ 22:13)
8月14日《午间一小时》:生命的童话(2001/09/30/ 22:09)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信 息
寻宝中奖名单揭晓!
北京
  • 1.8元租别墅办公
  • 大宇蓝龙免费赠..
  • 专业大屏幕电视墙
  • 北外托福雅思班
    济南
  • 热气球庆典广告
  • 金秋十月海滨之旅
    上海
  • 上师出国咨询公司
  • 海滨城市——厦门
    广东
  • 0.38元国际长途
    河南
  • 跨入汽车新世纪
  •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浪商城推荐
      数字卡专题
  • 移动IP记帐卡
  • 省钱打国际长途
  • 联通IP卡31.99
  • 吉通IP卡 67折
  • 40元/月天天上网
  • 下一代上网卡
     (以上推荐一周有效)
  • 更多精品特卖>>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