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搜索 短信 分类 聊天 导航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午间一小时》周年回访:为贫困的孩子编织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2年01月07日13:48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嘉宾:殷永纯(安徽省利辛县复兴学校校长)

  陈悦(安徽省利辛县复兴学校筹备会成员)

  主持:原杰

  责编:王玲

  主持人原杰:听众朋友好,欢迎您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我是主持人原杰,今天来到我们演播室的一共有两位嘉宾,一位是一个小伙子,他叫殷永纯,小殷你好。

  殷:听众朋友好,我是殷永纯。

  原:我想大家听了殷永纯这个名字会非常耳熟的,我现在就帮你回忆一下,今年5年30号我们曾经播出了一期节目,这期节目的名字叫《为贫困的孩子编织梦想》,当时的三位嘉宾都是来自安徽省利辛县复兴学校的,其中一位老师就是小殷,还有两位是小殷的学生。小殷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去年四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小殷认识了在农村艰苦办学的青年杨华,他就毅然辞去了在北京的工作,到杨华办的学校当了一名不拿报酬的老师。在那次节目中小殷向听众朋友讲述了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选择,他的两名学生一位叫张山,还有一位叫高燕玲,也介绍了复兴学校的一些情况。现在半年时间过去了,利辛县复兴学校的名字也时常在一些媒体上出现,很多人都在关注着这所学校发生的变化,一会儿我们就请小殷给听众朋友介绍一下。今天小殷还给我们带来了与复兴学校有密切关系的嘉宾,这位嘉宾的名字叫陈月,陈女士您好,您是不是跟听众朋友就您的身份作一个介绍?

  陈:听众朋友好,我跟复兴学校是在今年五月份结下了不解之缘,我现在应该是复兴学校筹备会的一员,算是殷永纯的同事吧。

  原:我还想补充一点,小殷今天是刚刚下火车就赶到了我们的演播室,而且是坐硬座来的,小殷想省下自己的每一分钱,为了什么,我想知道他情况的听众朋友心里会非常非常明白了,在这里我也不想多说了,多留下一些时间让更多的听众朋友了解一下小殷和他所在的复兴学校。下面我们先回放一段5月30号《午间一小时》节目播出的《为贫困的孩子编织梦想》的录音片断,那天的节目是由我们另外一位主持人庄丽主持的。

  (音板:殷永纯,199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系。去年4月,已经参加工作的殷永纯在北京大学三角地碰到安徽农村青年杨华。当小殷听杨华讲述自己艰苦办学的经过后非常感动,他乘上火车跟杨华一起到了安徽省利辛县张村镇新桥村,想看看杨华办的学校什么样,谁成想,住了一个月,小殷竟然喜欢上那里的孩子和学校。去年9月,当殷永纯再次回到那里时,又带去了他的朋友,河北理工大学的毕业生赵志雄。)

  庄:当时你看到哪些东西吸引你?

  殷:首先是孩子们,我发现改造孩子是一种很神圣的职业,我往讲台上一站马上觉得自己头发都立起来了,而且他们给我提出的问题使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说什么?他说老师我可以上北大吗?因为他们那个地方,那个村从建国以来到现在,到我去的时候只有一个大学生,我听说还不是一个很正式的大学生,到现在总共才两个大学生,我说你们当然可以考了,我这样说了之后心里是很难受的,这样轻易的说了之后你要为他们负责任。

  庄:你的话让我感觉你去那儿当老师有一种冲动,而这种冲动不是经过深思熟虑,不是理性的做法。

  殷:对,第一次去就是有点冲动,而且和杨华也是很偶然的邂逅,在第二次我决定来这个地方的时候就已经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了,当时我呆了二十多天就已经和孩子分不开了。他们把自己最美好的事情和我分享,我和他们呆在一起也很快乐,我和他们一起住在马路边,住在房顶上,住在地面上,和他们生活得十分开心,这是在城市里找不到的。

  庄:小殷,当你决定辞去北京的工作到安徽阜阳地区和杨华一起做复兴学校老师的时候,有没有跟你谈到你去之后他给你什么样的条件?

  殷:当时没有谈到过,我去了之后就说不要报酬。

  庄:你去了之后就直接提出不要报酬?

  殷:嗯,第二次去的时候。

  庄:没有报酬生活怎么办?

  殷:杨华办学的时候,自己家的资金已经使用完了,学校一点经费都没有,如果我要拿工资向谁拿?这也是不可能的,而且学生都愿意让我住他们家,在这个地方消费水平十分低,平时几乎不用买东西,他们离最近的集市也很远,一般不用买东西,吃住就在学生家,菜自己种,学生都很热情,他们也不向你收费,所以基本不用自己花费。

  庄:那我们的理解就是一种信念。

  庄:现在一年多了,有成就感吗?

  殷:有很大的成就感,像张山,小学毕业了拼音字母都读不全。还有乘法口诀都背不全,现在他拿了两次最快进步奖,他在各个方面都有进步。

  庄:我知道高燕玲是你们班学习成绩最好的,那你的作文是不是也是最好的。

  高:可以说是吧。

  庄:把你最好的一篇作文拿出来给我们看看。

  (作文《欢乐无限》:这是两间不怎么繁华的屋子,但里面却迥然不同,里面每一个角落都流露着爱之花,每天从里面传出的笑声都是沁人心脾的,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里面有一群天真无邪,感情真挚的少年,还有三个情真意切的老师,他们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我也是其中的一名欢乐之星。每一天,每一分钟我们都是欢乐的。早晨,当我踏着淡淡的晨光到了那间屋子里,每个人都用最痛快的方式读着属于自己的那一方天地的书。上午从那两间屋子里传出来的笑声确实震耳欲聋,响彻全世界,几乎把那快乐天使都要震飞了。有人说欢乐总像云一样飘浮不定,让你对它无可奈何,但在我们这里,欢乐是永恒的,因为我们是相爱相惜相怜的,我们的欢乐是永不磨灭的,永远……)

  (录音片段完)

  原:听了节目以后我想许多听众朋友会对小殷的情况有进一步的了解,会更加热切的希望了解他今天的情况,小殷你来谈谈吧,我听责任编辑王玲说过,你在做5月30号节目的时候就跟她谈起过和杨华有分歧了,现在好像已经分手了是吗?

  殷:对。

  原:能谈谈你们的主要分歧吗?

  殷:行,当时媒体报道了以后我和赵志雄老师与杨华老师就有些分歧,主要是办学理念上有分歧,因为全国各地去了很多关心教育的有识之士,他们给我们提出了对教育很有裨益的模式,打算学校由一个董事会来办,但是杨华一直认为学校由他自己来办也能办好,当时我和赵老师就坚决反对吧,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希望有很多人一起来办学校,因为教育不是一个人可以承担得起的,所以在七月底北京和上海来了好多筹委会的人,我们在一起举办了第一次筹委会会议,成立了筹委会。

  原:那时候陈月女士是不是也参加了?

  殷:参加了,我们一再要求杨华跟我们一起走,但是在最后一刻他还是放弃了,在9月1号的时候学校正式开学了,在开学之前筹委会代表学校跟县里的教育部门还有镇政府签署了一个协议,由政府直接给学校提供了一个校舍,这个校舍可以让学校无偿使用30年,所以政府对学校的支持很大。

  原:这意味着什么呢?是不是意味着政府就承认你们了?我记得当时我们做节目的时候你们还没有一个正当的名分。

  殷:是这样的,在这之前政府已经给学校下了批复,承认学校的资格,学校的名字正式定为安徽省利辛县复兴学校。

  原:最初和你办学的杨华,他不跟你们一起做这个学校之后他现在在做什么呢?

  殷:我们的校址迁到新校舍里,杨华还在以前的新桥村又办了一所学校,也是叫复兴学校,现在有22个学生,有两个志愿者跟杨老师一起教学。

  原:你现在这个学校不在原来那儿?

  殷:搬到离新桥村有六七里地的地方,叫淝东村。

  原:杨华还在他那个村继续办他的复兴学校。

  陈:但是他那所学校政府没有承认资格。

  原:我想再多问一句,县里能批复你们,跟媒体的报道能有多大关系?

  殷:我觉得关系很大,尤其是媒体报道了以后学校的力量增大了,尤其是一个团队来做这件事情,感到我们对教育是负责的,我们这样办下去很有希望,当时县里很爽快的就承认了。政府把校舍给了之后我们还是一穷二白很着急,甚至在报纸上发了招聘启示,希望周围的只要适合教初中的老师都过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放了这个节目一下来了好多志愿者,我代表学校向《午间一小时》表示感谢。

  原:好,谢谢。能不能给我们说得更明确一些,你们到底要办什么样的学校,陈女士你来谈谈,你在这里面好像承担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职务。

  陈:没有没有,我也是4月26号看的中青报的“冰点”报道这个学校的文章,知道这个学校的情况,“五一”放长假的时候就到这所学校看了看,在学校期间就认识了其他像我一样到学校去比较关心他们的人,大家对这个学校通过交谈产生了共识,觉得它是可以操作的,可以做得比较好,就始酝酿这个事情,一直到六月份我们正式开始成立复兴学校筹备委员会,到七月份跟县政府和镇政府签署学校校舍的协议,包括七月份正式注册这个学校的过程。和殷永纯是同事,都是筹委会的成员,不存在谁是领导的问题,就是分工不同,他主要负责学校一线的教学工作,我们筹委会大概有十几个人吧,遍布全国,包括海外。

  原:实际筹委会还是一个初级阶段。

  陈:对,筹委会是过度的机构,按我们的设想应该是成立学校董事会,包括基金会,由基金会对学校给予这个学校资金上的支持,由董事会给予这个学校以发展上的指导,决定方向,应该是董事会下的校长负责制,这是我们的构想,但要完成构想是需要过程的,怎样操作,我们就成立了筹备委员会这样的机构,在这个过度期间代行董事会的一些权利。

  原:对筹委会,也就是未来董事会的情况,比如它的构成,您能讲得更详细一些吗?

  陈:因为没有成为事实,就只能说是构想,我们设想董事会第一是主要由非常有经验的教育的人士组成,这是占主要部分,因为我们是搞的教育——

  原:需要有人对教学进行指导。

  陈:对,教学包括发展方向的引导,这是主要的一块儿。另外一块儿有捐款,因为这个学校的性质就是公益学校,它的基金来源就是来源于社会,它应该代表捐款人的意愿,还有一部分当地的,我们所在学校当地的一些开明人士,他代表一种公正性,可能能够体现学校所在地大部分群众的意愿,可能还会包括我们现在筹委会的代表,他可能也是代表这些志愿人员的愿望。

  原:你刚才提到这是公益性的学校,这种学校学生是少交费,还是不交费,还是选择性交费?

  陈:目前情况是少交费,我们基本比其他学校要低一点,因为这样的学校刚成立困难还比较多,但是今后我们会根据自己的发展情况逐渐调整。

  (音板:今年6月17号同样热心于农村教育的两位年轻人杨华、殷永纯由于在办学性质等问题上产生分歧而分家,于是在安徽省利辛县就有了两所性质不同的复兴学校。7月31号利辛县教委正式批准了殷永纯所在学校的办学资格,并且这所学校还成立了由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参与的筹委会,他们的目标是要办一所社会公益性质的学校。目前学校的进展情况怎么样,他们面临着哪些困难,年轻的志愿者们又将接受怎样的考验呢?请您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周年回访:《祝福你,朋友》第一集——《为贫困的孩子编织梦想》)

  原:陈女士已经说了,现在这所学校还停留在构想上,在构想过程中学校还要继续办下去,现在学校怎么样了?

  殷:在9月1号开学的时候学生人数从70多个一下增加到500多个。

  原:那就不是这一个村的了吧?

  殷:对,学校周围的学生基本都去了,以前有很多失学的,厌学的也都去了,一下开了九个班,当时政府提供的校舍只有8个教室可以供教学,后来把唯一比较大的房子,就是会议室也改成了教室,但是这个会议室是危房,每到下雨的时候都很担心。老师现在有24个,由政府提供了十个当地很有经验的老师,志愿者有14个,都是从全国各地经过媒体的宣传过来的。

  原:应该说从你描述的情况来看除了学校的经费、校舍这些困难以外,这个学校应该是非常有活力的学校。你刚才提到一下增加了这么多学生,我们撇开新闻的宣传报道,你觉得现在这所学校真正的吸引力在什么地方?

  殷:我觉得整个学校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周围学校的教学方式不一样,另外他自己过去就是因为有激情有爱心有责任,我们的志愿者都是不拿工资的。他是冲着什么过去呢?就是孩子,他就把所有的心思放在教学上,而且他和学生生活在一起,我们在学生平时的作文中也能感受到学生跟老师融洽的关系。

  原:你刚才说你觉得你们学校的教学和其他学校不一样,你能再讲详细一点吗?

  殷:我觉得最大的不同就是英语教学方面,因为当地的英语老师口音很重,现在所有的英语课都是由志愿者来教,而且我们有专门英语系毕业的老师来带他们的课,现在英语成绩跟其他学校比绝对处于领先地位,另外就是在普通话这一块儿,学校刻意要求学生说普通话。

  原:外来的老师都说普通话?

  殷:对。包括当地的老师也都说普通话,只是年纪比较大的老师没法改变了,但是他们的教学经验很丰富,所以普通话学生也说得很好,尤其是高年级的学生,自己不由自主的就说成普通话了。

  陈:我“十一”去这所学校的时候碰到这么一件事,一家三口,父亲是在北京工作,他们家就在利辛县城里,原来这个孩子就在县城读书,他父亲可能是通过媒体知道他们家乡有这样一所学校,就跑回家和家里商量,把他的女儿直接送到我们这所学校,这所学校实际离县城有六七十里路,所以我觉得这也说明这个学校在当地有些影响,也说明大家对这个学校的期望很高,我们也有很大的压力。

  原:刚才我们谈了半天学校的情况,小殷你自己呢?我记得那次做节目的时候你在教课。

  殷:现在也在教。

  原:其他方面有什么变化吗?除了继续坐硬座车往返于北京和安徽。

  殷:现在筹委会决定让我暂当学校的校长,但是这一块儿挺累的。

  原:现在应该正式称您为殷校长。

  殷:下一步筹委会打算聘一个比较有经验的老校长,这样是一种负责的态度,毕竟我能力还有很大的欠缺。

  原:那你干什么?

  殷:我还是喜欢教书,我现在还带三个年级的课。

  原:什么课呢?

  殷:英语和语文。

  原:是三个年级的课啊?

  殷:对。

  原:现在已经有初三年级了?

  殷:对,已经有了,去年还没有。

  (音板)

  原:说了半天我觉得都说了些很乐观的情况,学校的困难呢?现在一点困难都没有吗?

  陈:困难肯定挺多的,学校的困难一方面是资金,一方面是人,我想做什么事情都是这两方面组成吧。

  原:咱们分着说吧,先说资金。

  陈:学校的主要资金来源就是社会捐助,到目前为止因为我们比较看重的是学校制度化的管理,捐款人可能也比较看重这一点。如果没有好的管理机制可能就不能保证捐款人的捐款被用到合理的用途。

  原:这是非常基本的思路。

  陈:对,可能我们目前发生或者以前已经发生的事情都告诉我们这是最最重要的,我觉得我们在这方面还有欠缺,所以我们不是很敢大张旗鼓的宣传,去募集资金。

  原:刚才谈到五一长假的时候你们几个人不约而同在安徽见了面,有了这些想法,您以前跟教育有过什么关联吗?

  陈:我没有,但是我母亲是小学老师,我的姨、舅舅、姑姑这一辈人几乎都是老师,到我们这一辈没有一个是老师,我可能是因为我姨给我讲过《乡村女教师》,受这个电影的影响。再一个是受家庭的影响,我从小可能就有教育情结,看到他们这件事之后,我觉得和我内心很多东西不谋而合,我就参与进来做一些事情。

  原:那咱们还回到资金的问题,您不做教育,但是对教育资金考虑得这么细致,怎么会有这些想法?

  陈:这也是看得比较多,我们看到很多周围的例子,其实制度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先决条件,一个有序的管理,包括现在的企业,当然我们不是企业了,但是还是应该以这种思路来做,如果不这样做的弊端我们已经看得很多了,我们就是想避免这种事情,尤其它是一个公益事业,公益事业是出不得半点问题的,我们组织内部流行这么一句话,就是不管我们自己当初做这件事的时候是不是真的高尚,但是做了这件事情以后,它逼着你不得不高尚。

  原:是,面对这些孩子,面对这些缺少教育地区的现状。

  陈:还有面对你的捐款人的时候,他就逼得你不能不把这个事情做得很严谨你才能生存,所以我们对自己的要求是先要求自己自身完善,我们才敢拿捐款人的钱。

  原:实际这个事情也是有前车之鉴的,前段时间好像报纸有报道,有些人实际开始也是助学,办学校,但当社会给孤儿捐了很多款以后,由于这些资金管理不善,后来造成一些官司什么的,这是任何做这件事情的人都不愿意看到的。

  陈:而且我觉得这种事情的出现不仅是对一个学校,是对整个中国新的公益事业,因为中国公益事业实行不是很久,对这种热情是毁灭性的打击,对捐款人的热情我觉得是一种蹂躏,如果大家被伤掉心以后就很难再建立。当然我们的能力很有限,但是我们愿意从我们自身完善起来,当我们能够很坦然的面对大家的时候,那么我们说我们可以。

  原:好我觉得这些想法都非常好,但是您能不能再给我们详细说说当您筹集资金,在为资金想出路的过程当中又做了哪些努力,遇到哪些困难?

  陈:比如一开始我们想托管募捐的银行帐号,当时考虑过红十字总会,中华慈善总会,民政部等,这些机构可性度比较高,但是由于各种原因都没有达成一致,可能这样学校的性质比较独特,大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所以最后没有把它形成。

  原:真的成了万事开头难了。

  陈:确实很难,以前没有做过教育想法还挺单纯的,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是做教育的事情,应该大家都很感兴趣,应该大家都很帮忙,但是实际上做起来我不能说大家没有这种愿望,但是确确实实存在很多问题,真的很难很难的。

  原:因为在现行社会中除了大伙儿的热情以外还有很多规矩,道道。

  陈:很多实际的问题,包括像我们最近志愿者的老师,都是暑假去,都没有带冬衣,安徽说起来不冷,但是那地方没有火,冬天特别冷,据说前段时间学校所有的志愿者老师都病了。

  殷:感冒了。

  陈:我们在北京找衣服寄过去,因为学校资金实在太有限了,在找的过程中很有意思,人家说不至于吧,你们学校还要捐衣服吗?大家觉得很奇怪,最后变成了什么情况了呢?给你买新的吧,可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问题,给你太破的吧,有点不好意思,给你旧的也不好,最后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因为我们筹委会有一个在部队的,他就在部队系统里筹集了15件军大衣寄去了,真正做起来才能体会到里面的难,但是确实也有很多快乐,带给每个人的欣慰。

  原:而且正因为难,所以当你每做完一件特别小的事情的时候都会给你带来自信和快乐。

  陈:对,虽然有些筹委会的成员没有见过面,但是大家的协作,比如我们共同完成一件事的时候这种团队精神带给大家的愉悦真是不能比的。我们在网上开会,定期讨论一些事情,在网上大家也贴帖子,也互相因为工作吵架。

  原:刚才谈到资金还面临着一些困难,这些困难还不是马上能解决的,应该说对学校的办学是有压力的,您刚才说的第二个问题,人的问题。会不会对师资,对教师,对一些志愿者,包括教学会不会产生一些影响?

  陈:我觉得对志愿者不会有什么影响,他们到这个学校来肯定不是因为经济利益来的,他们都是因为自己有这种追求,有这种想法,这所学校有和他生命中某些东西相吻合的地方他才会来,当然你条件不好可能给志愿者提供的食宿条件会差一点。我们学校现在这方面的条件确实差一点,因为我“十一”的时候又去了一次,今年我已经四次去这所学校了,可能过几天我还要再去,比如谁拿来一瓶糖蒜大家都很高兴很高兴,比如谁带来一包方便面大家一人吃两包,晚上饿了可以泡着吃。

  原:成了改善伙食了。

  陈:真的是这样,如果你不去是没有办法感受那种东西。

  原:到那里是为了圆自己一个志愿。

  陈:我觉得是这样,我觉得能做志愿者的人都非常非常了不起。

  原:这些志愿者一般能呆多长时间?

  殷:暂时过来他们都要跟学校签协议,毕竟要保证教育的持续性,一般是呆三四年,还有的打算呆一辈子。

  原:平常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状况?

  殷:每个志愿者一个月的生活费只有一百块钱,伙食费只有一百块钱。

  原:这笔钱是由哪儿出呢?

  殷:是由筹委会在外面筹集的资金,还有捐款。老师们赶最近的集市,步行要30、40分钟,而且那个集市很小,不属于镇也不属于乡,去买一些东西。

  原:买什么东西?

  殷:一般买的就是些生活必需品,他们都用不起以前在城市用的高级化妆品,都只能买普通包装的化妆品,因为是女孩子嘛,很爱美。

  原:最简单的问题,吃饭问题,我觉得原来在一些媒体报道你的时候都谈到你们三个人做的时候住学生家里。

  殷:对。

  原:现在人多了,老师的吃饭问题可能也会成问题吧?

  殷:现在学校办了一个食堂,由外面来承包,刚开始伙食也不是特别好,一直在改善,但到一定程度学校就承担不起了,毕竟只有一百块钱的伙食费。

  (音板:没有人不想过舒适的生活,没有人不渴望温暖的家庭,但是为了让贫困地区的孩子能够受到良好的教育,来自四面八方的志愿者相聚在安徽省利辛省复兴学校,如果您想走进他们,了解他们,关注他们,支持他们,您可以在互联网上找到他们(网址:159.242.130.70/school)。请继续收听《午间一小时》周年回访:《祝福你,朋友》第一集——《为贫困的孩子编织梦想》)

  原:刚才听陈女士讲了你们筹委会的一些工作,实际从这些工作中能感到一些难处,但是从你嘴里还没有实实在在说这个难字,设身处地的想一想,你觉得现在最难的是什么,你心中最忧虑的是什么?

  殷:实际跟陈老师担心的一样,一个是资金的问题,我现在是初三一班的班主任,初三一班的教室就有好几道裂缝,特别让人担忧,尤其是最近安徽快下了一个月的雨了,我在课堂就给孩子讲不准跺脚,下了课以后不能在墙角挤来挤去,轻微的震动都不能,只能静静的听课,平时在墙上也不要钉钉子,现在急需一个新的校舍,在房子旁边就住了两个志愿者,同一堵危墙,那个房子也很危险。

  原:你没有禁止他们晚上睡觉打呼噜吧?

  殷:(笑)没有,就这样志愿者住的房子也不够,现在急需房子。

  原:学校的情况是急需改观?

  殷:对。另外志愿者这一块儿虽然大家都有热情,但是毕竟有些志愿者不是搞教育的,他们需要一段时间培训,我们上海筹委会的成员就在上海联系一些学校,这些学校定期让志愿者过去培训一下,但是这些费用都是由筹委会内部人员自己承担的,所有还是很有困难。

  原:刚才您谈到的资金问题这里就显得特别特别重要,改善校舍您做没做过预算,需要多少钱才能把校舍的危房状况改善一下?

  殷:这不一定了,如果说五万块钱可能也能盖两个砖式房子。

  原:是不是由于没钱还没做过这方面的预算?

  殷:预算是做过了,但是不一定,看你只盖一间教室还是把老师的房子也统一盖了还是打算连高中生的教学楼一块儿盖起来。

  原:村里边不能给你们提供一些帮助吗?

  殷:由于这个地区是国家级贫困县,包括政府部门都是没有额外的资金提供的,因为他们本身就有很大的困难。

  陈:当地政府对我们还是很支持的,我觉得政府已经在尽他们最大的能力帮助这所学校,可能更多的还要靠我们自己想办法。

  原:我想除了现在面临的困难以外,实实在在的说从你们三个人开始一块儿来办这所学校,到你们现在已经有了一个筹委会,原来是村里的几十个孩子到现在有这么多孩子都聚集到你们学校来,应该说半年来你们学校发生了非常非常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想你的思想也会发生常人不会察觉的变化,给我们坦诚的说说吧,有没有更大的设想?

  殷:刚开始我只是把自己作为老师的角色来扮演的,后来筹委会决定我当校长以后更多的时候我是面对整个学校,面对500多个学生,而不单是我教的那几个班或者我身边的那几个孩子,所以这时候思想负担很重,思想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因为刚过来的时候我没想过我要当老师,当了老师以后也没想要当多少年。以前我是学法律的,已经有将近三年没搞法律了,肯定是拿不起来了,我基本决定一辈子搞教育,真是这样决定的。筹委会整个的打算我们现在在安徽嘛,安徽还不是中国最穷的地方,所以下一步的打算是往西部更多贫困地区办更多类似复兴学校这样的学校,让更多的孩子受益,我当然在这边也做一分子吧。

  原:每天想得最多的是什么?

  殷:还是孩子啊。

  原:还是这个学校的孩子。

  殷:对。(笑)

  原:不是未来的孩子?

  殷:不是。想起来太空了,只能尽力做。

  原:好,听众朋友,应该说在我们国家的贫困地区不少孩子义务教育问题还没有根本的解决,在他们中有些孩子到了上学的年龄还上不起学,有些因为家境的困难中途辍学,我觉得像复兴学校,应该是殷校长吧,他们做的这些事情,包括陈女士你们这些人做的事情的确是非常让人佩服让人尊敬的,眼下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我们衷心祝愿复兴学校在全体老师的努力下,在筹委会与社会各界的热心支持关注下能够越办越好,同时我们也盼望更多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孩子们得到良好的教育,因为他们和城市里的孩子一样,他们都是祖国的未来。

  (音板:《午间一小时》周年回访:《祝福你,朋友》——

  2001年5月22号播出《为西部播种春天》,讲述了来自宁夏同心县的19个女童在北京接受农家女实用技能培训情况,半年过去了,这些女童中一人在当地自己开起了饭馆,两人正在北京和广州打工,另有两人现在在吴忠市边打工边学习缝纫,还有一些女童在当地教书或上学,这一切变化在她们来北京之前是无法想像的,这些女童说在北京两个月最大的收获就是有了自信心。

  2001年6月13号播出《让孩子们的课桌不再飘泊》,北京行知打工子弟学校校长易本耀,北京黄庄打工子弟学校校长陈恩显作客《午间一小时》,与专家探讨如何解决城市中打工者的子弟上学难的问题,近日我们对两位校长进行回访时得知,半年来这两所学校的师生人数又增加了,但是行知学校依然没有固定的校址,学校随时都有可能再次搬迁。

  2001年7月5号播出《为孩子打造明天的希望和梦想》,讲述山西临汾两个农民的儿子董泽恩、董泽智大学毕业后,辞去城里安稳舒适的工作,回乡创办专门招收穷孩子的学校——竞博学校的故事。近日我们又电话回访了两兄弟,得知目前山西临汾地区正在整顿民办学校,而两兄弟正在为竞博学校能否通过检查取得合法身份而操心,此外还想告诉大家的是在节目中我们提到的一直留在竞博学校的女教师邓元芳今年国庆节已经和老大董泽恩喜结良缘,在这里,我们衷心祝福他们这对终成眷属的有情人,也衷心祝愿竞博学校所有的老师和同学们都有一个灿烂美好的明天。

  2001年9月10号播出《深山里的烛光》,河南省新密市张家门(“门”字内加“外”)小学张栓老师讲述他36年扎根山区甘当园丁的感人故事。据我们了解当地政府已经作出规划,要在明年10月份以前将只有6名学生的张家门小学与山外的中心小学合并,到那个时候张栓老师就可以退休了。新春之际,我们想对张老师说:衷心祝您身体健康,晚年幸福!

   订短信头条新闻天下大事尽在掌握!
      送祝福的话,给思念的人--新浪短信言语传情!


发表评论短信和E-Mail推荐】【关闭窗口
 相关链接
11月29日《午间一小时》:校园民主竞选引发的思考(2001/12/31/ 09:20)
12月21日《午间一小时》:“天才”儿童怎么成才(2001/12/26/ 09:06)
9月20日《午间一小时》:纲领是一面旗帜(2001/12/26/ 08:59)
《午间一小时》:出入境管理新举措(2001/12/25/ 14:05)
12月14日《午间一小时》:牵手世界,中国广告还有多远(2001/12/21/ 17:46)
12月19日《午间一小时》:盲人孩子的光明世界(2001/12/21/ 15:18)
12月7日《午间一小时》:年终考核究竟应该考核什么(2001/12/20/ 16:41)
12月8日《午间一小时》:妈妈的心愿(2001/12/20/ 13:08)
中央电台-新浪网联合采访冯锦华及家人实录(2001/12/19/ 16:27)
11月18日《午间一小时》:工作在英国(2001/12/19/ 16:08)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 闻 查 询
订实用短信,获赠超大VIP邮箱、个人主页、网上相册!
发祝福短信得大奖
对方手机
发送内容[最多60字]

选择闪电方式 您的手机
您的密码
索取密码  
千首新浪短信点歌
闪电传情不看不行


分 类 信 息
您投票 我送奖!
:轻松购车满意100%
   外交学院春季招生
   欧洲过春节送大礼
   桑沐恩期待有情人
   北京鸿程武道馆
   数码存储精品店
:大众polo开始预定
   浦江工业园区招租
   ★巴西烧烤美味
: 0.33/分国际长途
:出国留学的摇篮
   欢迎加盟平安保险
:全新人才招聘信息
   城市先锋网友会
:留学澳州首选澳宝
   友和道通商务网
:金丰易居洪房置换
:痘为何与年轻结缘
分类信息刊登热线>>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