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邮件 搜索 新闻 短信 聊天 导航
上移动梦网,赢手机大奖。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午间一小时》:魏巍和他笔下“最可爱的人”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4月25日17:12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嘉宾:魏 巍(《谁是最可爱的人》作者)

  马玉祥(抗美援朝战士)

  张利春(抗美援朝战士)

  主持:王雪纯(中央电视台主持人)

  责编:高 岩

  主持人:听众朋友好,欢迎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节目,1951年4月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先后发表了著名作家魏巍的战地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在入朝部队和全国人民中引起了极大的反响,从那个时候起,最可爱的人便成了志愿军战士乃至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整整半个世纪过去了,这篇被收录教科书的文章教育了几代人,今天《午间一小时》独家策划,将魏巍和他笔下的两位英雄人物张利春,马玉祥请到了一起,这也是三位老人五十年来的第一次聚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著名播音员和她的女儿中央电视台著名主持人王雪纯将在节目中以特殊的方式再次合作,回顾半个世纪前的那场战争,与作家笔下的人物倾心交谈,敬请收听《午间一小时》周末专版《名人相约星期五》——《魏巍和他笔下“最可爱的人”》

  (林如朗诵:

  在朝鲜的每一天,我都被一些东西感动着,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它使我想把一切东西,都告诉给我祖国的朋友们。但我最急于告诉你们的,是我思想感情的一段重要经历,这就是,我越来越深刻地感觉到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谁是我们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部队、我们的战士,我感觉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掌声)

  主持人王雪纯:听众朋友好,我是王雪纯,今天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午间一小时》的录音间里,在进行一场很不寻常的聚会。我们看到在我们的演播厅里大多数都是七旬以上的老人了,另外我们还看到后面坐着一些上初中的学生,其中有一位学生把他的语文课本带来了,这是他在初一的第一学期的课本,我们看到这篇课文叫《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在十几年前我上中学的时候它就是我们的语文课文,在我的两个姐姐上中学的时候它都是我们要学的一篇重点课文,那么我们现在可以告诉这几位来参加节目的中学生,你们身边坐的这些爷爷奶奶,还有前面就坐的这些嘉宾,他们就是文章中写的最可爱的人,就是当年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们。

  2001年的4月11号是《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五十周年的纪念,大家看到在我旁边坐的这位老先生就是这篇文章的作者魏巍,另外我们还看到前面两位都是挂满战斗勋章的老先生,他们都是当年在朝鲜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而且被魏老用他的传神之笔写进文章的战斗英雄,一位是马玉祥老先生,一位是张利春老先生,另外还有几位是他们的亲友,陪同他们从东北特意来到我们的录音现场。

  (掌声)

  王:那么经历了当年那么一场出生入死的战争,又经历了后来几十年的人事沧桑,这三位老先生能聚在一起,这本身就是很值得纪念的事情。这段友谊我们都知道肯定是源起于魏老的战争通讯,可是我了解到,魏老,当年您去朝鲜战场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去做战地记者,写这些东西,是后来您自己提出来留下的,是不是这样?

  魏:对,我是1950年12月份出国的,志愿军是10月19号出国的,当时我在总政宣传部工作,总政宣传部给我的工作就是了解美军的情况,因为在第二次战役抓住了很多美军俘虏,过去我们是没有跟美军做过战,这是第一次的作战对象,不了解。我和新华社的顾问夏仳诺同志还有他们一个处长陈龙同志组成了一个小组完成这个任务,我们到了那里完成了这个任务,给俘虏谈话,了解他们的情况以后,我们几个人都对前方的战局非常的关心,都愿意留下来继续采访,继续报道战场上的情况,我们就到了前方了,是这么一个经历。

  王:主动提出来要留下的。

  魏:对。

  王:那么您先后去过两次朝鲜战场?

  魏:对。

  王:一共是呆了三个多月是吧?

  魏:战争时期我去了三次吧,战后去了两次。一共五访朝鲜。

  王:那我们可以想像当时您也和战士一样冒着敌人的炮火硝烟去深入到前线阵地,去深入到战士们的生活,您能不能给我们讲一下那个时候的创作跟和平时期的作家创作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魏:那完全是战争环境,完全是跟部队在一起行动,不是另外单独行动,单独行动你也行动不了。跟部队一块儿,它到哪里我也到哪里。我的这个情况,比如我们战场上张利春同志为什么叫他战斗英雄,在汉江非常激烈的战斗情况下采访他的,他对这个情景记得非常清楚。

  王:张老,那您还记得当时的情况吗?

  张:记得。

  王:那是怎么回事?

  张:有是大约9点钟,我刚从山上下来以后,战斗相当激烈。下边就报告说来了一个首长,我一看魏老,那时比现在年轻,我记得个儿比现在大,后来跟了一个人,我就以为是警卫员,我就以为是首长来了解我。我们这个记者就这么问,你为什么次次打仗都立功?我说得很简单,我说我吃的是人民的,穿的都是人民的,在毛主席共产党指挥下,人民需要我跟敌人拼我就拼。

  王:报效祖国的决心?

  张:对。他说你怕不怕,我说,怕什么,我们当兵的,没有怕死的,我一个共产党员在与敌人交战的过程中怎么能贪生怕死呢?他又问我一次打死几个敌人,我说四个,……

  林如朗诵:

  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一文中,魏巍写道:

  最有趣的,是我们的一个排长张利春同志,他是立过五个大功的战斗英雄。这次,当他扑到敌人阵地上的时候,他看到有四个美国兵都把下半截身子装在睡袋里,他急了眼,来不及等后面的同志,先打死了一个,接着就扑上去,用脚踏住一个,两只手抓住另外两个家伙的头发,捺了个嘴啃泥,还一边狠狠地说:“中国人过去总是在你们的脚底下,今天,你们该低低头了!”两个家伙不懂他的话,只是翻着白眼儿……你看看咱们的那个同志不像个小老虎吗。”

  王:马老您还记得当时您和魏老在阵地上交往的经历吗?

  马:我记得非常清楚。那是1951年的春天,第四次战役刚结束,我们连队进入阵地的时候是100多人,打了三天三夜最后撤出阵地的时候剩下我们三个人。

  王:当时战斗就这么惨烈吗?

  马:非常惨烈。

  王:那当时您是在什么情况下碰到魏老呢?

  马:当时战役结束了,魏老到我们联队采访,我在联队当通讯员,当时不是魏老一个人,去了两个,其中有我们军的《前进报》的记者,我看这是两位首长来了,因为他们一个人带一个警卫员,当时来讲正团以上的才允许带警卫员。接待完了我就出去了,因为首长跟我们指导员谈话我也不便听,我就出去了,出去呆了不一会儿我们指导员喊我:“小马”。我说:“哎,有事儿吗?”“有事,回来回来。”然后我就回连部了,说是“来了两位领导要采访你”,当时我对这个名词不明白,什么叫“采访”啊?不知道。我们指导员说问你啥你就说啥,我说那行,问我啥我说啥,那我就说吧。但说上哪儿去说呢?当时飞机在头顶上飞,轰炸,扫射,指导员说往山上去,那儿有松树,我们就到松树根儿底下,我们就蹲在那儿了,魏老就问,他问我就说,魏老问得特别细,问我们家怎么回事,我怎么当的这个兵,为什么当的兵,当兵以后都干些什么,谈得可细了。谈了两天,他记了好厚一本子。到了52年的时候,《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出来了,当时我本来在连部当通讯员,把我调到营部当通讯员,又把我调到团部当通讯员,跟我们的团长,我们的团长现在还在,我们的团长叫范天恩,现在是将军了。

  王:那您是52年才看到魏老的那篇文章?

  马:对,当时我在团部当通讯员,我们的通讯员到师里来回取文件,取了好多书,团里往各个营送。送的时候他们就把小本翻开看,看的时候就喊,“小马,这儿还有你呢。”我说:“什么还有我,咋有我”,我说“别瞎扯,怎么还能有我呀。”他拿着书就跑到我跟前,“你看你看。”我说“看啥呀?”他说“给你这书”。这书上有我,我说“你给我念念。”当时我还不认字,他给我一念,什么黑龙江省青岗县——

  林如朗诵:

  在汉江北岸,我遇到一个青年战士,他今年才二十一岁,名叫马玉祥,是黑龙江青岗县人。他长着一幅微黑透红的脸膛,稍高的个儿,站在那儿,像秋天田野里一株红高粱那样的淳朴可爱。不过因为他才从阵地上下来,显得稍为疲劳些。眼里的红丝还没有退净。他原来是炮兵连的,在有一天夜里,他被一阵哭声惊醒了,出去一看,是一个朝鲜老妈妈,坐在山岗上哭。原来她的房子被炸毁了,又在山里搭了个窝棚,但窝棚又被炸毁了。这位战士回来,他马上到连部要求到步兵连去,因为步兵连的需要,就批准了他。我说:“在炮兵连不是一样打敌人吗?”“那,不同!”他说:“离敌人越近,越觉着打得过瘾,越觉着打得解恨!”

  王:在当时那么艰苦的战争环境下,我想魏老也不是有很多机会进行这么深入的采访,所以跟您的这部分谈话确实给魏老提供了很丰富的创制基础,而且也很难得,那么张老您好象是还要更晚一点才看到《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还有这本书的?

  张:我看到已经是很晚了,五几年才看的。我再回忆一段,当时魏老采访我是在防空洞,打一炮土就哗哗的都落下来了,我们进来20多分钟的时间打了有30炮,我记得魏巍,就是魏老嘛,他问打炮有没有危险?我说打炮的规律我知道,他表扬了我一句,说你不仅是打仗有智慧,你连炮弹的规律都摸清了。

  王:知道怎么躲了。

  张:说完外面有人报告说“报告连长,敌人上来了。”那时正在夜里,我就说“咱们改天再谈吧,时间确实不允许。”那时非常急,就这么着,我就把他送到一条小路上,那时候敌人也上来了,——

  王:就继续展开一场血战了。

  张:对。

  王:那么魏老,刚才马老和张老都说到跟您见面的时候当时环境是非常非常危险的,您肯定也是亲身感受到这个危险了,您当时觉得怕不怕呀?

  魏:当时我已经是一个老兵了,我是37年参军的。8年抗战,4年解放战争,一共12年了。(笑)

  王:作战经验已经很丰富了是吧?那么刚才张老也谈到和他们在那么危急的情况下也进行了一些交谈,那当时您肯定也接触了好多,我想您已经记不清一共有多少名这样的指战员,战士和您交谈了,那么您当时最想了解他们的什么,就是您最想从他们的交谈里面获得什么样的信息呢?

  魏:我想了解的是为什么他们这么英勇,我们的装备和美国人的装备相差很悬殊,我们基本上是用手榴弹来对付现代化的敌人,他们飞机,大炮,坦克是非常多的,我们有少量的炮兵,在当时情况下还不能及时的到达前线,战斗发展到哪里炮兵还不能马上跟上来,所以等于是用手榴弹来对付这些东西。但是他们非常的英勇,所以我就在挖掘他们这个思想,这个灵魂,为什么这么勇敢?这个勇气是从哪里来的?主要是挖掘这一点。我挖掘的结果就是有这么几点,他们一个是真正为了保护祖国,很多战士跟我说你看美国飞机在这里轰炸,城市乡村都移为平地了,非常的悲惨。我们的祖国人口这么多,村庄这么稠,将来打到我们祖国还受得了吗?所以他要拼死拼活的打,这是一种爱国主义思想。第二是国际主义思想,马玉祥就说我看见着火我就跳进去,那么我在国内我能这样做,我在朝鲜就不能这样做吗?

  王:魏老常常被问到这么一个问题,您是怎么样写出这样感人的一篇文字来?那么魏老提到的第一点就是志愿军的英雄气概是真的打动他了,那么这种志愿军式的气概也使我们这些听众受到了很深的触动,像我们今天在场的,刚才我跟大家介绍过有很多都是当年的志愿军战士,特别是张老和马老两位,那时候他们都是38军的老战士,那时候38军是鼎鼎有名的勇猛之师,那时候叫“万岁军”是吧?据说美国的军校有一些军事学家,他们到现在都琢磨不透,说为什么当年他们上甘岭这一战就拿不下来,为什么在技术力量,装备这么悬殊的情况下还是惨败在中国军队的手下,我觉得除了他们实在是也不懂得我们中国的战术谋略,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不了解中国的历史,也不了解我们这个民族在反抗压迫的时候能够迸发出多么巨大的精神力量,其实魏老在他的这篇《谁是最可爱的人》当中已经解释了一切了。那么我也想请今天来演播厅的其他的过去的老战士,老英雄们也都跟我们说说当时你们在五几年看到了魏老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发表出现,并且在全国引起那么大的反响,你们当时是什么样的感想?

  听众1:我说说,我叫魏宏俊,是67军的,魏老这篇文章发表了50周年了,这篇文章之所以拿到今天来,重新来纪念它,说明这篇文章对我们国家50年来各个时期的人起到了很大的鼓舞作用。这篇文章是我们的军史,是我们的党史,不能忘了,是我们用鲜血换来的。魏巍同志是代表当时的作家,他本身也是一个“最可爱的人”。当时前线的新闻工作者牺牲了很多的,那时我在连队,新闻记者直接到连队去了,刚才讲了,直接到第一线,所以这篇文章是很了不起的。我是什么时候看到的呢?我是1951年的7月份,我们快要打仗,反击战,正好这个时候有《志愿军战地报》,看到之后指导员给我们念,因为我也不识字,拿了我也看不见,说实话,一个中学毕业的学生在部队里就很了不得了。看到这篇报纸给我们读,读了以后我们受到极大的鼓舞。因为那时候关于死活的问题志愿军已经不在话下,没有把死的问题和活的问题拿来考虑,就是一心要把美军帝国主义赶出朝鲜,就是这么一个心情。看见谁牺牲了,是加重了我们的仇恨。

  王:置自己的生死度外了。

  听众1:顺便我也讲一个简单的小故事,让我们后来人听一下,吃炒面的故事。大家都说“一把炒面一把雪”,对炒面我最反感,因为开始不会吃,不吃又饿,吃不好又把喉咙都堵死了,本来人的唾液就是有限的。最后班长就把我们骂了一顿,他说你们不会吃看我的,就拿一把炒面,伸着舌头,一点一点的吃。我叫魏宏俊,他叫张宏俊,只差一个字,他说“我吃多长时间你们吃多长时间,如果你们吃快了肯定要噎着”。他就在那儿舔,我们大家都舔舌头,这样一来大家吃得津津有味,最后大家一边吃一边笑,眼泪都笑出来了。后来大家就把他吃炒面的问题推广了,以后也是新闻记者采访上报登出来《吃炒面的经验》,有这个机会跟大家说一句,谢谢。

  (掌声)

  王:谢谢您谢谢您!

  听众2:我是受魏老的影响参加了军事干校,当时我是在杭州念高中,看了魏老的文章,1951年7月份就参加军事干校了。当时青年参军热情到了什么程度?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这批参军的人走了以后,剩下来的同学都不想念书了,到这样激动的程度。第二年我就随着抗美援朝军队到了朝鲜,当时我是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坦克24团运输连,我们的一个副排长就是为了掩护自己的战友,开着汽车跑在硝烟的最前面,把美国飞机引开以后他就牺牲了。当时我们坦克团里面的215号坦克称为英雄坦克,击败了美国多辆的坦克。我的一生可以说受魏老的影响很大,后来我回来又念书,又考了北大生物系,现在又成一个编辑出版人员,我觉得魏老的文章最主要的是揭示了当时新生的共合国最优秀的一代青年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这种精神世界可能现在的年轻人不理解。我在朝鲜就了解到黄继光当时身负七处重伤然后去堵住敌人的碉堡,他当时跟朝鲜的战友说我打仗胜利回来以后我要帮着你们建设朝鲜的家园,所以这样崇高的思想境界的确在魏老的文章里揭示得非常清楚。

  王:像您这样人生的历程都是因为魏老的文章而改变的,我想还有很多,我特别同意您刚才说的观点,也像魏老在他的另外一篇文章《跨过这座桥去》说的一段话,我想引用一下,他说“志愿军的英雄行为对我们的民族、对我们的人民提出怎么一种崭新的道德面貌,一种行动的规范和一种前进的动力”我觉得这是这篇文章最关键的意义所在吧。

  (音板:半个世纪前,《谁是最可爱的人》一文先后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和《人民日报》发表,50年后《午间一小时》独家策划,魏巍和他笔下的人物再话当年,请继续收听《名人相约星期五——魏巍和他笔下最可爱的人》。)

  王:还有哪位?

  听众3:我今天特别的激动和自豪,因为我也是魏老当年写的志愿军的一员战士。我在看到魏老写《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以后,当时我非常激动,因为魏老在这篇文章中间把我们志愿军战士崇高的国际主义精神,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坚韧不拔的精神,顽强的战斗精神,淋漓尽致的描绘出来了。我是54军的,我们军参加了前线的战斗,当时我们住的地方叫小底灰洞,小底灰洞里面的山沟,整个一条山沟排满了我们战士的尸体,当时我看了就哭了,我说我们伟大的抗美援朝的胜利来之不易,是我们千千万万的英雄用他们的鲜血,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所以看到魏老的这篇文章之后,我就立志要把我们伟大的志愿军战士的崇高精神向我们的人民,向我们的子孙后代传播下去。所以我在战争结束以后,我就考到了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毕业之后我就教了魏老这篇文章,当时在课堂上我确实是流着眼泪向同学们讲述这篇文章,魏老有一段是这么写的:

  林如朗诵:

  烈士们的尸体,保持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卡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捺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还有一个战士,他手里还紧握着一个手榴弹,弹体上沾满脑浆,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国鬼子,脑浆崩裂,涂了一地。另有一个战士,他的嘴里还衔着敌人的半块耳朵。在掩埋烈士们遗体的时候,由于他们两手扣着,把敌人抱得那样紧,分都分不开,以致把有的手指都掰断了。

  王:刚才在这位阿姨发言的时候,我看在场很多老同志眼睛里都闪着泪花,确实非常激动。而且我觉得她谈话到后来有一段让我感触很深,就是抛开那段历史不说,就说志愿军那些英勇的战士,他们复员之后,在他们后来的人生选择上他们是怎么选择的,他们为国立了功,但是他们回到自己的家乡还是选择了很多的普通岗位,在那儿勤勤恳恳的,默默的奉献,比如我们的张老,还有马老,他们都是这样,张老我看过一些文章,说他在朝阳市的街头上,有一个修鞋摊,很多年如一日的,默默无闻的在那儿修鞋,谁也没想到他们每天要经过,要看到的这位老人曾经是虎虎生威的战斗英雄“小老虎”。今天我们请到录音间的还有关主任,她是张老所生活的街道的办事处主任。这么多年来她给张老的生活很多关怀和支持,张老刚才来的时候跟我们说“她就跟我亲女儿一样”。那么关主任您也是很长时间跟张老和张老的家人生活在一起,张老是不是也经常给您讲起来过去的这些战斗经历和往事啊?

  关:我在上小学的时候也学过魏老写的《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文章,但是当时我们却不知道他一直在我们身边。他离休以后就在朝阳的一个修鞋点,365天,春节在家过两天,其余时间不管是刮风、下雨、下雪天天去。张老一共有三个孩子,今天他的大儿子来了,他的大儿子也是下岗职工,但是现在他没有靠着老老师英雄,他哥俩自己都有自己的家业,这个是张老的大儿子,叫张战平,他现在自己搞了一个养猪场,有十几万的固定资产。他的二儿子叫张战国,是全国劳动模范,他有一个猪场,固定资产一千万,是朝阳市菜篮子工程的一个表率。他们家的条件可以说在朝阳市来讲还是好的,张老现在住的是110平方米的房子,但是张老说“我不能坐在荣誉面前在家享清福”,所以他天天坚持去修鞋点。朝阳出现什么灾害了,或者老弱病残什么有特殊情况,张老都自己拿出钱来义务捐助,残疾人到他那儿修鞋他从来不要钱,有时候我去街上看他,现在的年轻人到那儿修鞋,拿了50块钱,一双鞋2块钱,张老说没有零钱找,不要了。

  原:这也是一种志愿军精神的延续吧。

  关:张老从79年开始是辽宁省劳动模范,从去年开始是全国劳动模范。

  (张老拿出了劳模证)

  王:,张老从很旧的军人证里摸出来一张劳模证。(掌声)这个东西看上去虽然很微小,但是它是这个人一生走过的道路的写照,而且应该说它代表了一个人很多优秀的品质。

  刚才关主任说到场的还有张老的大儿子,他也来了,现在他坐在听众席里面,刚才在外面听到他们说张老很少跟人提起过他的很多英雄事迹,但是偶尔提起来就会发现张老是《上甘岭》和《奇袭》这两部电影当中的侦察连长的原形。

  张战平:家父的一生很坎坷,他1945年7月参加革命,在战争年代立过8次大功,后期我也受过很多挫折。家父一生中给我留下最大的就是精神财富,他的一生中很简朴,分文没有。借这个机会感谢《午间一小时》给我父亲这么好一次机会,能跟魏老和马老和这些老战友相聚在一起说一说心里话,谢谢!

  王:谢谢,我们看到今天录音间还坐着一位客人,他姓胡,他是马老多年来的邻居,也可以说是和马老是忘年交了,据说经常是帮着马老拍了不少的照片,而且马老去参加一些活动,您都去帮他收集资料,可以说您将来留下的这些资料也会是很珍贵的纪念,而且我看到您好像还带了一些照片到现场。

  胡:马老在我们通辽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对下一代尤其是学生进行理想教育,让他们树立好的信念为人民做出贡献。我俩是邻居,我尽自己的能力,把马老的这些活动拍下来,照片也能给后人留下英雄的轨迹。马老也推过灰,家里有活动站,当过楼长,调解家庭纠纷。

  王:非常热心?

  胡:对,自己还有时候出钱为灾区捐款,。他还是党支部书记,离休的第25支部书记,老干部局的,都是老年人,组织党员学习党的知识。

  王:好像还是老年大学的学生是吧?

  胡:上了一年多老年大学。

  王:所以说那时候自己还看不了文章,但是老了以后还上老年大学,这也是人生的一种转变。

  胡:现在书法还行了。

  王:是吗?

  胡:他家图书两千多册,青少年都到他家找马爷爷讲战争的故事,我姑娘就是他家的常客,拎了一个小兜儿到他家换书去,换完书回来了过一段时间再去。

  王:听着这个故事长大?

  胡:对。

  王:从胡志国先生和关主任他们身上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各界对我们过去在我们革命当中立过功、有过贡献的这些老的军人和英雄们还是很关注的,而且我们很欣慰的看到这些老英雄他们的晚年并不寂寞,另外还想说的一点就是当年魏老的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在祖国各地流传开以后,当时就有很多志愿军战士和一些指战员他们就提出,这本书,这篇文章写得太好了,我们要给作者请功,这是当时他们表达的一种愿望,那么现在时隔半个世纪了,今天来到我们录音间的张老和马老他们两个人想了这个心愿,他们为魏老带来了他们的一样礼物,马老您是不是把这个礼物拿给大家看看?这是他们制作的一个条幅,呆会儿我们展开来给大家看一看,我们请马老给大家念念条幅上的字。

  马:兵心常在,友情永存。

  王:这个“兵”是当兵的兵,所以这个条幅既是记念一段光荣的历史,又是记念一段珍贵的友谊,谢谢两位老人。

  (掌声)

  王:魏老,马老、张老特意在这个聚会上带来了条幅送给您,我们从这个条幅可以感受到,像张老马老还有很多很多没有跟您见过面但是读过您文章的志愿军的战士和英雄们都对您心存一份感激和敬重。那么利用今天这个机会,您想通过我们的收音机对这些可能在收听我们节目的那些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的战士们,老战友们说点什么?

  魏:我今天特别感谢中央广播电台为纪念这篇文章发表50周年这个活动,同时我特别感动就是到了这么多的抗美援朝的老战士,给了我这么大的鼓励,我是终生难忘的。从我这个角度我应该说光荣、荣誉都是应该属于创造历史的人们,我们在坐的这些参加抗美援朝的同志们,还有没有到会的千千万万的这些抗美援朝的老战士们,我们的历史就是你们创造的,是你们一枪一刀创造的,是你们流了很多的鲜血,还有许多同志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创造出了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创造了这一页伟大的历史。我能写出这篇文章归根结底还是因为你们创造了这个历史我才能记录这个历史,我只是一个历史的记录员,同时我们也不能忘记全国人民的支持,不是全国人民的热情支持,前线的志愿军取得不了这样大的胜利,所以今天人们记念这篇文章,实际上我们是歌颂人民,歌颂人民的伟大创造,我今天主要想说的就是这几句话。

  王:谢谢魏老,谢谢!

  (掌声)

  王:昨天我拿到一些和马老和张老有关的材料,其中有一份材料是从新浪网上下载下来的,我看它记载的事情是什么呢?抗美援朝战斗英雄马玉祥在单东参加抗美援朝50周年受到这里中学生“狂热”的欢迎,“狂热”上面还打了一个引号,我想这种狂热和我们平时所说的中学生追星,追星族的这种狂热肯定还是有所不同的。今天现场也有几位中学生,我觉得在这儿没有必要让他们来谈什么感想,因为他们的人生阅历还很浅,对历史的了解也不是那么深刻,但是我想最重要的是让他们知道这些故事,知道有这些人,作为了解这段历史的一个开始,这样一刻,对他们来说就已经足够了,而且他们也有他们自己的方式向我们的英雄们表示他们的敬意,是不是请同学代表来用你们的方式来表示你们的敬意,同时也感谢魏老给我们留下了这样一篇伟大的作品。

  学生:亲爱的朋友们,当你坐上早晨第一列电车走向工厂的时候,当你扛上犁耙走向田野的时候,当你喝完一杯豆浆,提着书包走向学校的时候,当你安安静静坐到办公桌前计划这一天工作的时候,当你向孩子嘴里塞着苹果的时候,当你和爱人悠闲散步的时候,朋友,你是否意识到你是在幸福之中呢?你也许很惊讶地说:“这是很平常的呀!”可是,从朝鲜归来的人,会知道你正生活在幸福中。请你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因为只有你意识到这一点,你才能更深刻了解我们的战士在朝鲜奋不顾身的原因。朋友!你已经知道了爱我们的祖国,爱我们的领袖毛主席,请再深深地爱我们的战士吧,他们确实是我们最可爱的人!

  (掌声)

  王:我们在这里最后想跟听众朋友说的一句话就是让我们意识到这是一种幸福吧,谢谢魏老,谢谢马老和张老,谢谢!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发表评论】【时事论坛】【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 文慧家园 交通便利
  • 招聘广告业务代表
  • 代订国内外机票
  • 吃100元送100
  • 新婚游 休闲游
  • 山东地区广告招商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相关链接
    《午间一小时》:历险者的生活--访唐师曾夫妇(2001/05/22/ 16:13)
    名家谈名校之同济篇:填报志愿应尊重孩子的兴趣(2001/05/22/ 13:01)
    《午间一小时》:走近京剧小演员(2001/05/22/ 11:52)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预告:西部女童(2001/05/22/ 06:35)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幽默、美图、FLASH…动漫频道正式推出!
    聚首新浪放飞爱情梦想-新婚专题五月登场!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