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新闻 邮件 搜索 短信 聊天 导航
上移动梦网,赢手机大奖。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国内新闻 > 正文
5月27日《午间一小时-海外来风》:美国教育参考

http://www.sina.com.cn 2001年05月31日09:37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

  嘉宾:陈屹 (《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作者)

  主持:林白

  编辑:樊璇

  主持人:听众朋友,欢迎您收听《海外来风》,我是林白。我们知道在世界很多角落都会见到中国人的足迹,其中也不乏中国的孩子们。黄皮肤,黑头发的中国孩子在异国他乡成长的环境怎样?在如今日益开放的世界里也许我们的孩子有朝一日也会面对完全陌生的文化和环境,他们又会怎样?他们会受到什么样的教育,他们能适应吗?他们受的教育能使他们成为我们希望的那种人或者人才吗?华裔家长们在教育孩子问题上又有怎样的困惑与苦恼?这恐怕是很多人都非常关心的话题,所以今天我们的《海外来风》为您请来了这样一位嘉宾,她的名字叫陈屹,她80年代自费赴美留学,如今在美国工作和生活了16年,而且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不仅如此,她对教育的话题还情有独钟,不久前她有一部作品《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刚刚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发行,很高兴陈女士来到我们的录音间,您好!

  陈:你好!也非常高兴有这样的机会与大家来分享我写作的经历。

  主持人:按照惯例,我们希望嘉宾向我们的听众作一个简要的自我介绍。

  陈:我是陈屹,我曾经在中学、小学,幼儿园、大学都是在中国进行的,然后自费赴美留学,拿到硕士学位,在1987年开始在美国曼哈顿从商,经历了十多年商场的生活,现在把商场辞去,然后专心地写作,专心地相夫教子,而且每年都有两个月的时间周游世界。

  主持人:非常非常惬意的生活,您有两个孩子?

  陈:对,儿子9岁,女儿6岁,都正在进行美国小学的学习。

  主持人:据我所知,就像您说的,在国内一直从幼儿园上到大学,而且您好像还是在70、80年代就完成了这一系列过程的教育,在那期间您是否设想过有朝一日您的孩子会在完全不同的文化里面,在大洋彼岸上学接受教育?

  陈:说实话,当时出国没想到自己会在国外留下来,大学毕业的时候都没想到有一天我会出国留学,另外当初留学的时候也就是想我在国外会待几年,拿到学位回国,您刚才的说法我想没有。

  主持人:您现在家已经安在那里,而且过着非常有意思的生活,我知道您最早从事商业贸易活动,而今却坐下来用文字来勾画您的世界,同时过着我们认为非常美满的家庭生活。

  陈:可以这么说,从写作来说,实际上我不需要写作,我可以过非常优越、非常安逸的家庭生活,家庭主妇,但是我之所以拿起笔来就是因为在国外有很多感受,有很多心路历程,真的是洋插队,当你融入社会当中你突然发现有非常多的困惑,非常多的诱惑。诱惑让你去美国,困惑是你长期生活下来就有一种无根的表现,或者无根困惑的感觉,每次当你走到无论世界哪个角落,你看到很多中国人,我每年都要回国一趟,当你回国的时候常常会问自己,你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常常困惑在两种文化相冲的阶段,在这种情况下,你不挤不行了,实际写作是非常辛苦的事情,写容易,但真正把它写成高质量,一种沉淀的东西是非常辛苦的,甚至可以说是自己和自己过不去,实际上我在自己的写作上选择了非常辛苦,非常孤寂,也是非常值得的路。

  主持人:在70年代末期,您上大学的时候,那时候在中国大地上正在兴起文学热,那时候最时髦的名称叫文学青年,而据我所知,那时候您并不属于这个行列。

  陈:我必须说我的作品,我的写作内容是非常大众,就是跟大家说话,我写的东西都是非常非常真实的东西,同时你不用看字典就能读懂我的东西。

  主持人:能不能告诉我们您的经历,似乎蛮复杂,蛮有趣的,我知道您曾经做过公司主管等等。

  陈:对。

  主持人:那么怎么会在海外的环境里边,是什么事情拨动了您来写作,也许是潜藏的文学的潜质?

  陈:没有,我觉得你提的问题非常好,我一直在想,实际人生中每段路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转折,你都不知道。我从来没有想过写作,我也根本没想过做文学家、作家,因为我是一个节奏非常快的人,而且我是非常没耐性的,我想做的事就一定要做,而且我悟性很强,在国外的商场训练就是快,你要做什么,你要达到什么目的,你给别人带来什么,一二三,英文讲,在这样的环境下,主要是生活的积累,我经常回国,无意当中看到很多写国外的作品,这对我的冲击是最大的,那不是我们真正的生活,书上写的生活是那样的,但我们的生活是这样的,我曾经问过一个编辑,我说什么样的书你觉得很不错,她当时提出来一本书,我读了觉得不是真实的反映了我们的生活,当时编辑给我最大的冲击就是她说,你说有很好的,那你拿来啊?这是我看到最好的,这句话说得非常好非常好,我觉得人们往往容易在指责、在评论,但你自己你做了什么吗?我突然觉得拿起笔来就是一种使命感,与其你用批评的语气评论不如自己来做,当然做跟做得好有一段距离,可是当你有一种使命感的时候,你不仅仅把它作为一种乐趣,更多的是付出。

  (音板:美国的教育方法究竟有何独到之处?华裔移民是否面临着子女教育的难题,一位在美留学生活多年的华裔女性,一位两个孩子的母亲,一位对生活充满热情的作者,陈屹女士,正在与您交流她的心得体会,这里是每周六同一时间为您播出的《午间一小时》周日专版《海外来风》。)

  主持人:欢迎您继续收听林白为您主持的《海外来风》,我们今天的嘉宾,她的名字叫陈屹,可能你已经熟悉她,我们还是先来一起熟悉一下她的作品,能先介绍一下您最近出版的书《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

  陈:美国教育参考是更重要的题目,我为什么说成美国教育参考,首先我讲一下为什么要写这本书,当时我写的作品不光是这本书,我写了很多很多诗歌、散文、小说还有其它的东西。写这本书我觉得不只是热门的话题,而且让我感觉到,我每年都要回来一次,国内大概读者或者是朋友给我提出最多的问题就是我要送孩子会怎么样,美国怎么样,这样的问题好像列入大家生活的议事日程当中了,在这种情况下,有时候问的问题很天真,有时候都是我国外麻木的问题,我觉得我有责任跟义务重新省思,我在写的过程最大不同是我跟大家一样,有很多困惑,有很多问题,我是在很多问题当中没有找到答案,跟大家一样,跟关心美国教育,跟想知道自己孩子以后如果接受西方教育会是什么样的家长一样,很多很多问题,很多很多困惑,我花了一年半时间写出手稿。

  主持人:作为一个作家,描写海外生活,您又是这样一个背景,那么我特别想知道您的第一篇作品,第一篇成功的作品,引起各方面瞩目的作品好像是描述您微妙的初恋的感情,是这样吗?

  陈:是的是的,我觉得写感情这方面也是我非常惊讶,那时候我能写,我对生活非常热爱,非常向往,而且是一种真实的感觉,这种真善美的东西,包括在我的生活中,就是在我最失落的时候我都不会被打垮,没想到大家看完之后都很激动,这时我才知道文学作品能带来这么大的反响,超出金钱,因为我在商场上做得很好很好,但那只是个人的分享,它也没多大的经济效益,但是能有这么多人分享,能使很多朋友和你推心置腹。

  主持人:非常精彩,我觉得您一定读过描写梵高传记的书——《渴望激情》,渴望生活,生活中充满激情是非常美好的事情,很高兴看见坐在我对面的您正好是这种状态,就像是作品里描写的,在以前我们国内的读者拼命追求那些在美国淘金成功,成为商界人士,进出于美国出名的公司等等,于是这好像是最高的梦想,但是今天我们可以说,就像坐在这里的陈屹女士,她本身就像很精彩的作品,她超越了这种生活,那些也可以放弃,然后为国内的一家报社爬格子,写出很好的东西,这也是非常非常好的生活。

  陈:有人问我什么是成功,我说成功英文讲是完成式,但是我才刚刚开始,我写作才刚刚开始,我走入另外一个阶段,他说成功是什么?我突然想起来,成功是什么?成功实际是一个人在某一阶段,你做一件你想做,你最喜欢做,你热爱的事情,你做是因为你喜欢。

  (音板:今天《海外来风》为您请来的嘉宾是陈屹女士,陈屹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1985年自费赴美留学,曾获额核额大学市场与管理硕士学位,她曾多年从事经济贸易工作,现为自由撰稿人,前不久她的新书《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由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您正在收听的是《午间一小时》周日专版《海外来风》。)

  主持人:您能不能来帮我们比较一下中美家庭教育中的区别?家长与孩子的关系,如果您在国内教育孩子您还是会按这种方式还是会换一种方式?

  陈:我离开祖国太久了,所以我还是要公正,我不能这样比较,但是我只想说国内的父母望子成龙太厉害了,而且太考虑结果不考虑过程,有的孩子各有各的长,你说我付出这么多,我当然像天下父母一样,也望子成龙,但有的孩子就是50分的成绩,就是60分的成绩,你非要让他往100分的成绩发展,你逼逼逼,只能把孩子逼到极端,最后让他在失败中失去自我,这是你父母最大的失落。我觉得最主要我是了解我的孩子,我的儿子非常聪明,不是说要考位,大家在一起考试的时候越是难题他越能做,我知道他很聪明,他不是我教出来的,他的一些东西我不会,这时候我一定表扬他,我说你看,妈妈都不会,我希望你教我,他就非常高兴,有时候我也会鼓励他,美国的教育一般是,他把你看成一根蜡烛或者一盏灯,他会是电源或者火柴点燃你,而我们东方的教育,包括在美国的中文学校,你在那里也能看到我们传统式的中国教育,我们的孩子真的不愿意去上那种学校,美国长大的孩子不要去,就一句话枯燥。中国是填鸭式教育,最大的问题就是考试制度,我先不介入这个话题,再回到这个故事上来,我希望和大家分享一些故事,比如说,我们说孩子,你要好好努力学习,你要把愚公移山的精神拿出来,孩子说愚公移山,挖山不止,一代一代,我干什么挖山?搬个家就完了嘛。当然在中国也会发生这种情况,你看你妈妈这么辛苦,每周末都有丰盛的晚餐,爸爸小时候哪有这种机会,过年过节才有,孩子听了会说爸爸,非常对不起听到这一切,那么我把盘子里的东西都给你吧。这有一种层次上的,还有就是美国孩子十二三岁他们都交男女朋友了,都有男女朋友,而且美国的父母都认为如果没有朋友,包括我的女儿,有很多男孩子追,我的儿子有很多女孩子追,他们就很自豪,我们中国父母怎么能接受,这耽误学习,怎么能这样?孩子如果很早谈恋爱,去约会,没有恋爱,只有约会这一说,家长就问了,什么,这是怎么回事啊?他说我们同学都这样,这时候父母就会说,你是中国人,父母平时经常说你是美国人,你一定要怎么怎么做,你是美国人,孩子非常美国化,但真正在一些关键的问题上,就会说你不要忘了你是中国人。在语言上,我们有时候也不知道该怎么跟孩子说,比如有时侯对孩子说,你再不怎样怎样我就发火了,孩子就会说,喔,妈妈是个SUPUR WOMAN,女超人,比如我们说真的很热很热,他就会说真的很烫很烫。

  主持人:陈女士刚才讲到孩子在很小就会面临DATING,这在国内是不可想象的,严厉遭到批判的早恋行为,我们当然要制止,我们此刻收音机前的听众决大多数心目也决对不认可这样的行为,陈女士,我们并不表示我们完全赞同,要把这个挪过来,我们分析一件事情,当它存在的时候我们不必闭着眼睛或者转过脸去,我们倒过来想如果他们只是一种DATING,让他们建立一种与异性的交往,从很年轻,很小的时候——

  陈:你讲得很好,我知道你要说什么了。

  主持人: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适应,这当中可能出现问题,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当他要进入成年人世界的时候,他可能会更容易适应一些。

  陈:你说得非常对,这个世界不光要他考试A,他走入社会是和群体在一起,有同性有异性,有老有少,你们碰到各种各样的人,有刁蛮的,有友好的,各种各样的个性,往往我们对同性了解得很清楚,对异性有误区、困惑、盲点,大家在一个年龄当中已经把和异性交往,一种心灵的沟通变成一种很微妙的,我说不出来的东西。

  主持人:首先由于长期压抑性的教育把它认为是不太好不太对的事,抱着这种负罪的心情去面对一件美好的事情可想而知结果是怎样的。这些年来国内像婚姻、像恋爱方面心理的问题层出不穷,一个很大的问题,很多人在婚姻失败之后总结说我们以前完全是在一种无知的状态,一下跨入成熟的世界,而且这之前老师和家长是不许你越雷池一步,突然有人说对你说你怎么还不出嫁?还不谈恋爱,还不结婚?

  陈:有一个过程,我们中国往往说你考试99分,那一分去哪儿了?在美国长大的孩子就会说这一分你不要问了,我在班上已经第一名了,美国孩子拿了80分回家,家长会说不错嘛,孩子,下次再做好一点,这是一种过程,我们任何人成长心理都要有过程,这种过程不是ABCD不是我突击来,夜补,夜课,能补回来,特别应该是心灵上的。

  主持人:昨天我有机会和一个公司的年轻职员交谈,大学刚毕业,他其实在公司中遇到困惑,无法解决,不知道是自己的错还是别人的错,看起来是和公司的布置有问题,然而在他说话每句话之前都会加一句是我不对,我不好,我不行,由于他这种长期教育,有时候我觉得我们的教育中教我们很像认错的话,你先假定自己是错的。

  陈:当然可举的例子很多了,我简单的说美国孩子考试,有一点,像我们每次考试,当然这种例子不一定合适,大家不要介意,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是什么?可能在某种意义上考试题就变了,变成什么?你说巴黎公社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请阐述你的理由,那么孩子一下就打开了天地。

  陈:那么回到约会,我还是想说孩子有一个成长的过程,父母应该跟孩子做朋友,理解他们,甚至我觉得在美国很多华裔家长,他们有一种成长,他们开始跟孩子谈这些事情,就说你为什么不交女朋友呢?你为什么不交男朋友?你的女朋友都怎么样?我觉得抽刀断水水更流,而且现在的孩子心理成熟阶段比以前我们早得多,让他过早接触这个东西,我觉得是有一定的挑战性,但是我觉得是有必要的。

  主持人:我们来想像一下国内好学生的标准,从小学就开始,他应该学习成绩很好,乖乖听老师的话,不轻易说话提问题,一直到大学,到博士,但是可怕的是作为博士级别的学术水平研究的方向,他应该使劲提问题,但是我们了解到在国内很多博士生仍然只尊崇自己博士生导师的意见和建议,与此同时,与他们同期成长的另外一群孩子在他有不同的见解就会受到鼓励,激励,他被鼓励在人前大声讲话去表现自己,他被鼓励去独立的思考,去争夺自己的利益,当他们有一天终于面对面的时候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当他们会相遇的时候。

  陈:我现在回到这片土地上,看到这些孩子最大的体会就是非常皮的孩子,学习成绩非常不好的孩子,也没大没小的,我很喜欢这样的孩子,我觉得这样的孩子有自然的发挥,这些孩子在未来的中国经济腾飞的发展上,往往他们会成为前锋,这往往被大家忽视了,有些孩子非常乖,坐在你旁边一句话不说,非常礼貌,说阿姨你好,这样的孩子,至少在西方这样的国家,这种制度就会被淘汰,一定会被埋没掉,因为空间很大、机会有限、人员众多,大家都要表现欲的时候,你往往要在两三分钟之内把自己表现出来,如果你不表现出来,对不起,你被淘汰了,你爸爸怎么样,你妈妈怎么样一点没有关系,你怎么样。

  主持人:回首历史长河的时候,在古代不同的国家和文化之间有大山、大河、海洋的阻隔,他们是没有机会面对面的交融和碰撞,然而今天这种时空被大大缩短,甚至消失,当人们融合在一起的时候,那就是大的舞台,或者叫竞技场,但这时候已经有通行的规则,那就是谁跑得最快,谁的声音最大,谁最强,谁能够占据最有力的位置,而在这个时候,我们经过多年辛勤培育,终于成长起来的我们的好学生们在内心不自然或者说不自觉的遵守着他从前习惯的规划,那就是谦逊,我们应该害羞低调避让,无数的机会正在流走。

  陈:大家经常谈到素质教育,我觉得是一个集合,PACKAGE,各种品质的集合,包括美学,我采访了美国几所最顶尖的大学校长,人家说你什么关系这么能采访,我没有什么关系,我想采访,我知道我问的是什么东西,我知道我关心什么东西,我知道能达到什么效果,按照一种逻辑方式应该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已经给你定住而不是首先说我一定要做到,我为什么要做到?我全力以赴做到,之后我再想我没有做到,没有关系,我人生不后悔,至少我试过,第二就是说问题,在素质教育有个问题,往往就是说很听话,很好的孩子他们最后就失去了自我,这样的孩子在一个大环境下先给他们上高中,这个重点那个重点,然后这个孩子当领袖,美国的教育不太一样,他不是,他很关键的在小学没有班长,没有学生会主席,全部轮流当,每人当一天,学校所有的成绩都封闭,也就是说今天我考了个C,考了个不及格,我也可以表现得跟考了A一样,没人知道,是我自己的事。而且每个班,比如20个学生一个班,一个年级,小学等你五年级毕业,六年级毕业,孩子们都轮流待过一次,孩子随时都在接受挑战,时刻都在过一种新的生活,随时都知道自己在改变自己,你知道他那种环境,大环境,另外就是家长、社会、老师,整个一系列的素质都要提高,都要接触。讲到素质教育不是几天,不是让孩子多上几堂课,或者多怎么样,而是整个全社会的素质都要提高,真的很多孩子非常非常优秀,为什么孩子到国外学习就非常棒,他们都有很好的基础,很好的大环境,已经给他们了钢筋水泥,他们到那儿我们需要肉来贴,还有在美国,什么样的学生最好?不是学习成绩好的学生最好,而是领袖人物最好,他培养就是培养这样的人,因为他的存在来影响大家、感动大家、激动大家。

  主持人:这样一番谈话可能使我们的听众接触到美国教育中一些有激情的地方,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为我们的听众提出如下问题,在我们的印象中我们感到美国的学校教育将会有问题的地方,比如我们都觉得美国学生太散漫,毫无组织纪律性,这样像野马跑,现在我们自己的孩子都是那样管着,那样看着他都不老实,要捣乱,这样的管理不是存心要闯祸吗?那么我们现在每天听到美国的校园响起枪声,难道不是证实这种教育的恶果吗?

  陈:这个问题我非常想公正地来谈,因为我生活在那样的环境,说到一件枪杀,每次我在美国的时候心里都很悚,因为我孩子就生活在那里,无论多好的区,多坏的区,确实美国太自由了,对任何人来说,希望老师严格点严格点,但是你知道美国有不同的宗教,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和老师探讨为什么没有道德的规范,他们没有统一的道德规范,他有不同理念,不同信念,不敢管,一管就牵涉到法律,就会被告,所以这是一个局限性。另外一个美国的家长在自然的环境,家长本身很接受这个,他引导孩子,不能说对与错,这样做是违法,不可能说我是你老爹,你不能这样做,我们中国可以这样,但国外不行,他叫你,您叫林白,他叫白,他不叫爸爸或者叔叔,他叫白,你好你好,谢谢谢谢!确实是很自由的国家,但这也是我非常担心的,不仅这个是问题,还有美国,因为生活很优越,当然是富有到优越的条件下,人实际上是很孤独很寂寞,大家都是个体不是群体,生活的空间都是独立,所以孩子们都很寂寞很孤独,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毒品,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烟酒,为什么很早就进入性,这是跟这个大社会环境有关系。许多出国的人谁也不可能愿意说出这其中辛酸的经历,当我自己都不能真正公开我失败的一段,我走过来了可以承认失败,我在走的过程中不可能跟大家公开说失败,这一点实际上是不公正的。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我有这样的感觉,美国整个社会,所有的家长们,实际上他们在承受一种代价,这个代价是为他们所理解和追求,或者希望孩子得到那种环境所付出的代价,而在我们周围的大多数家长,他们有机会获得更多的安全感,但是也在付出代价,这代价可能是孩子的个性,孩子发展的机会。

  陈:你说得非常对。

  主持人:无法比较中间的优劣何在,但我倒想起这样的故事,一位美国的老太太,一个中国老太太,在她们相遇的时候,中国老太太说我奋斗了一生,昨天终于交了买房子的钱,而美国的老太太说我奋斗了多少年,昨天终于把这住了多少年的房子的贷款还清。

  陈:这就是追求过程和追求结果的例证。

  主持人:在我们的印象中美国的孩子没有机会受到我们这么系统或者严格的像是爱国主义的教育,集体主义的教育,尊老爱幼,救死扶伤,学雷锋做好事,他们怎么会有这么好的机会来接触这些呢?

  陈:我觉得这个问题问得非常好,也是我一直在想的,其实美国有的时候,我一直在想他们宣传是怎么做的,包括你在看到西方的电影,他很少提出你要爱国,你要爱人,但它真正能让你感觉到这种东西,我来举个例子,比如说爱,我走入美国小学的教室里,我一下子就被那些画吸引了,全班同学20几张照片,那上面说我们是一个爱的集体,祝大家生日快乐,爱你们的,所有20几个孩子都签字,然后从A到Z打头的集体的……我当时走进去心里非常感动,它不需要说我们是一个集体,比如美国孩子的坐位,比如一个班里四个桌子,一个桌上大概四五个学生,那正好20多个学生,课堂上的作业都不是一个人举手,而是一小组一小组,很早就进入团队精神,我不要你表现,而是说我们集体说拿第一,他们有非常强的分工。

  主持人:这也是集体主义教育。

  陈:对,他没有讲这个词。

  主持人:他没说这个词,但结果是他们都表现出一种正是我们所希望的集体主义。

  陈:这正是我们要做的,因为没有这样的集体就没有这样的结果,像老师病了,学校任何老师病了,或者学生病了,当然不是小病,学校每个人都通知了,因为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们可以集体做一些事情,比如公益品,我们可以卖的,老师可以做一些,他们就搞一些菜谱菜单,大家集中在一起,每个学生买一本,这样你又得到一本东西,又捐了钱,这样付出一份爱,一份责任和义务,我有得到的时候也有付出的时候。

  主持人:美国孩子从小教育很自我,像比如学雷锋做好事这样的事在他们那儿——

  陈:美国是这样,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并不是说美国有多么好,他们也有很自私的东西,这些集体活动没有办法,谁来做?只有大家做,大家不做,孩子就没有这样的活动,所以我觉得有效发挥社会能力,不是把老师栓住把学生栓住。

  主持人:他们也做这件事吗?

  陈:当然,比如有计划,比如每一学期开始他就给家长一张纸条,纸条上大概有13、4个活动,在这一学期有多少活动,你作为家长,你来签字决定参加什么样的活动,比如野游老师忙不过来,你要来帮忙,比如图书馆,提前12、3项就列出来了,有时候他们需要家长,比如大课的时候需要家长在旁边陪着,那全是义务,但提前通知你了。

  主持人:那孩子们呢?他们有机会参加集体做好事吗?

  陈:有,也有,但是美国有这样一种情况,很有意思,不是强迫的,全是你主动的,你来参加给你一个条,你家长同意,家长同意不同意,我觉得身传胜于言教,我一直在投入这些东西,我觉得要培养我孩子的爱心,不是一句话两句话,学校需要任何义工我都会出现,但是每次我都看到我两个孩子非常自豪的说那是我妈妈,很多人都认识我,老师校长都认识我,因为我是东方人,东方人参加非常少。

  主持人:咱们中国的孩子或者亚裔的孩子在美国,在老师或者同学眼中,大概是什么样子的形象?

  陈:是一个读书虫。这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亚裔我们都是第二代,第三代,新一代的移民无论父母在经济在专业上都是很有成就,到达一定程度,这些孩子在那边生存,在一个很好的环境上学,孩子学习都很优秀,除此之外老师觉得和他们交流少一些,有些不知道从何交流,大家也有距离感,在他们眼里孩子就是很听话,作为老师还是很喜欢的,犯罪率也是最低的。

  主持人:在今天的节目中谈了孩子们他们在另外一种文化环境里面,尤其是另外一种完全不同的学校环境里将要受到的教育,那么在美国,实际很多国家都有咱们中国人的脚步、声音,他们的孩子也处在这样的环境之中,那么华裔的孩子在接受美国教育中,他们是否适应,家长又是什么心态呢?

  陈:我觉得单从学习成绩来说,考试的话可能非常适应,因为中国孩子不怕考,家长几乎给加压,我觉得作为一个正常的孩子全面发展,很多孩子就融入不了主流的孩子,比如说我们的体育方面,本身我们身体素质可能差一点,另外就是说关于讲解能力,读书能力,阅读水平,中文水平,一系列这些东西往往是我们这一代人帮不上忙的,在中国的教育我们走过这条路,比较坦然,在那边有一种恐慌,在我们教育的孩子中,最大的就是中西文化的冲突,实际上做中国人还是做美国人,一直在调解,调解以后回到中国还是美国。

  主持人:太好了,我正想问您这个问题,您的两个孩子您是希望他们一生在美国发展还是回到中国?

  陈:他们从小在美国长大,在美国出生,我觉得他们意识中,他们根本没有意识到乡情的问题,因为我们是来自这片故土上,孩子们一离开父母就会想父母,这是我们对故土的感情,我的孩子他在那边长大的,就没有这份感情。作为母亲来说,我不知道他们会怎么样发展,我觉得我要他们得到最好的东西。

  主持人:太好了,我们衷心的相信也希望你们两个孩子在您这样特殊母亲的教育下至少会有爱心和探讨精神,他们能够获得一个自由的、广阔的发展空间。

  陈: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就是父母会让孩子引以为自豪。

  主持人:您家的孩子引您为荣吗?

  陈:我想是的,因为我经常出现在他们的活动中。

  主持人:非常好,也希望有更多的家长至少在这点上向陈屹学习。

  陈:谢谢!

  主持人:您这本书的名字叫《诱惑与困惑》在您这本书,当您写完之后,您有答案吗?关于美国教育产生的困惑,无论是诱惑还是困惑,您的解决答案是什么?

  陈:非常好的问题,我只希望这本书给我的读者以启迪,无论是在中国受到教育还是在西方受到教育都有启迪,让你开一扇窗口,答案没有永恒和绝对的,只是给你带来启迪。实际上我想说让孩子做最喜欢的事情。

  主持人:就是说作为家长最好不要为孩子抱着从生计的角度,本土的角度为他们规范未来的方式,这样可能并不单是对我们海外人士说的,对于所有的听众都有借鉴意义,那就是在一个开放的时代里面,不管以前是怎样的思维方式现在都要变一变,用一种开放的,拥抱的方式迎接整个社会,整个世界,才能够去适应它,你的孩子也才会有更光明的前程。

  陈:还有一点,孩子不光是让他长大,而是让他成长。

  主持人:谢谢今天的嘉宾陈屹女士。

  陈:谢谢大家,谢谢您给我这样的机会,我希望大家能读到《诱惑与困惑——美国教育参考》。

  主持人:陈屹女士既是一位作者,更是一位母亲,在异国他乡,苦心的,用心的培养孩子这样一位母亲,非常感谢她为我们带来来自大洋彼岸的许多我们所关心的信息,祝愿她的一双儿女,也祝愿所有在异国他乡成长的中国孩子都能够有美好的未来,谢谢收听,主持人林白代表编辑樊璇,制作人卫东感谢各位的收听,下周同一时间再见!

  点击此处发送手机短信将此条新闻推荐给朋友
    订手机短信顶级新闻重大时事世界焦点早知道


发表评论】【时事论坛】【关闭窗口

新 闻 查 询


分 类 广 告
  • 1.8元租别墅办公
  • 轻松愉快 周末之旅
  • 新挑战 野外生存
  • 世博隆重招商
  • 比思得公司招聘
  • 广东区二手车信息
  • 分类广告刊登热线>>


     相关链接
    《午间一小时》:谁来圆残疾学生的工作梦(2001/05/29/ 13:45)
    5月14日《午间一小时》:走近名校名家之川大篇(2001/05/29/ 08:03)
    《午间一小时》5月29日节目预告:用心与孩子沟通(2001/05/29/ 07:55)
    5月23日《午间一小时》:羞答答的玫瑰如何开(2001/05/28/ 16:06)
    中央电台《午间一小时》专题
     新浪推荐
    新浪网隆重推出手机短信顶级新闻服务
    动漫迷总动员--首届网络闪光动画大赛!
    透视两性:男人的一夜性与女人的一夜情
    来星座频道解读命运密码 把握爱情脉搏!
    2001高考专栏全新推出 600所高校一网打尽!
    订阅手机短信NASDAQ最新行情
    中国队第7次冲击世界杯
    GlobalEnglish 三个月练就流利口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