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新闻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社会新闻 > 生活时报 > 新闻报道
 


贵州醇酒厂厂长认为“酒精勾兑白酒”是技术倒退

http://www.sina.com.cn 2000年1月4日 13:26 生活时报

  1999年11月30日,国内不少报纸刊登了中国白酒专业协会负责人,在武汉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的部分内容。其 题名为,《中国白酒协会会长揭“老底”,七成白酒采用酒精勾兑》。在文章中,提及部分“鲁酒”和“皖酒”的厂名。顿时 ,一石激起千层浪,舆论哗然,“鲁酒”率先对此表示异议。据湖北《楚天都市报》报道,山东省白酒协会黄会长透露,中国 食协白酒专业协会副会长沈怡方已就此事向山东酒业进行道歉,并表示要采取补救措施云云。

  12月16日,经济日报A2版头条刊登了杨志琴、韩冬冬的文章。标题是《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倒退还是进步》 。通篇文章列举了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几位白酒专家的意见。实质上,代表了中国白酒行业最高权威的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 会,一致肯定了采用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应该是白酒工业的进步。

  这应该就是黄会长透露的,中国食协白酒专业协会将采取的补救措施--给食用酒精勾兑白酒鼓劲。

  对长期向消费者隐瞒食用酒精勾兑白酒的行为进行辩解,甚至讲这样是国际领先水平,其实都可以理解。但为了采取 补救措施,安抚被点名的酒厂,而用传统工艺不如酒精勾兑白酒纯净、卫生、安全,甚至传统白酒不如酒精勾兑白酒有益于人 体健康的说法,是错误的。这就不能不让我们这些专搞传统工艺的企业感到意外了。并且,各位专家、权威们的见解还是有值 得商榷的地方的。在此,我就把几点意见拿出来,与各位专家商榷。

  商榷之一:

  新型白酒(固液结合以优质酒精为基础酒调配、勾兑各种白酒)技术及其产品在全行业内早已得到普及,因此并不存 在所谓的“揭底”问题。(摘自杨志琴、韩冬冬文)

  说到已经普及,也就是说绝大多数的厂家都在生产这种采用食用酒精、加水、加各种香精的新工艺酒。然而竟没有一 家厂家能够理直气壮地站出来,承认此种事实。承认和标明自己的产品是采用这种食用酒精勾兑技术生产的新型白酒,从而能 够让消费者自己去选择。目前的状况是,每一个厂家都在千篇一律地鼓吹自己“研制”了什么新产品。要么是说窖龄长,要么 就是某某知名品牌的系列产品。就我个人所知,有的厂家竟连生产白酒产品的设施都没有!就随便“借”得一块“名酒圣地” 的金字招牌,宣扬其是什么“佳酿”。或者是收购一批食用酒精和所谓的基酒,一勾兑便成了窖藏了五年、十年,三星、五星 的优质产品。消费者们恐怕是不知道,这就是专家们倡导的,采用食用酒精的勾兑技术得来的新型白酒吧。这些产品不借助传 统工艺的招牌,是难以上市销售的。因此,当大家得知70%的白酒是采用食用酒精勾兑而成时,怎能不疑惑重重、议论纷纷 呢?其实,这个“老底”,业内人士和不少经销商早已心知肚明,只是一直在向消费者隐瞒而已。倒是难得中国白酒协会的专 家揭穿了这一事实。今后消费者能够真正的去品评、去鉴证是采用传统工艺生产的酒好,还是采用食用酒精勾兑新技术生产的 酒好。所以,本人还是认为,此事是否存在“揭底”问题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今后让消费者如何简单明了地识别传统白酒和新 型白酒的问题。

  商榷二:

  新型白酒技术工艺是造酒技术上的一大进步。它有巨大的节粮优势,符合我国产业政策,必须大力推广。入世在即, 洋酒将对国酒形成更大冲击。而新型白酒卫生、干净与节粮、降耗低成本的优势将为白酒企业赢得更大的竞争力。(摘自杨志 琴、韩冬冬文)

  关于洋酒的冲击,到底能有多大?是否采用酒精勾兑白酒的新工艺就是一张抵挡入世以后洋酒冲击的王牌呢?我想, 这也是值得商榷的。

  放眼国外,日本在二战后,生活方式、习惯都是迅速西化的国家之一。冲入日本市场的洋酒,也都是绝非等闲的品牌 。但日本在经济繁荣以后,作为本民族特色的清酒依然长盛不衰。并非是日本人喝不起洋酒,而是不可能改变喝清酒的习惯。 再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我国的台湾省,台湾市场的洋酒品牌可谓是琳琅满目,而在内地开放之前,他们已经在金门酒厂生产“台 湾茅台”、“台湾五粮液”、高粱陈酿,以满足岛内的白酒需求。改革开放以后,亚洲“金融风暴”以前,仅我厂的贵州醇产 品每年就要输往台湾省达三千吨以上,销售收入上亿元人民币!同样,不是台湾人买不起洋酒,而是中华民族传统的酒文化对 中国人的影响是根深蒂固的。

  祖国大陆前些年也曾经刮过洋酒“入侵”的风。在沿海及各大城市,很多经济宽裕而又追求时髦的人,出于对洋酒的 新奇,喝过一阵洋酒。正当这种现象令诸多洋酒商人跃跃欲试的时候,“洋酒风”却不见了踪影。看来,中国人喝洋酒的习惯 ,恐怕是难以培养的。至于入世以后,由于关税的降低,造成洋酒蜂拥而至是不大可能的。因为前些年的洋酒,大多数是通过 非官方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关税对其影响并不大。这样看来,强调新型工艺白酒可以使白酒企业获得更大的竞争实力,未免 有些牵强。

  与采用酒精勾兑生产有相同之处的“洋酒”是俄罗斯的伏特加,以及产糖国家生产的,以废糖蜜为原料的朗姆酒。这 些酒恐怕是任何一个中国人,从口感、感情等方面都不容易接受的“好酒”。这些酒的成本确实较低,因为它们连勾兑的酸、 酯等化工原料都可以省掉。只不过就算它们成本低,也不至于让中国的消费者喝到“上瘾”,从而冲击国内白酒市场。

  倒是有部分高品位的洋酒,将不可避免地进入中国市场。它们以优雅、细腻、高贵的风格与我国的几大品牌争夺高档 酒市场。我所说的高档洋酒,主要是指法国的白兰地和其他国家不同风格的威士忌酒。不过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闻名的高档洋 酒,没有一种是运用酒精勾兑技术生产的,而国内有实力与其“逐鹿”的,无一不是运用传统工艺生产的国宝级产品。中国的 白酒在国际上享有盛名,其最大的优势莫过于传统工艺,如果说传统的酿造工艺不如采用酒精勾兑工艺先进,那我们也确实无 法抵抗“洋酒”的“入侵”了。

  商榷之三:

  新型白酒比传统白酒更益于人体健康,符合人们的健康需求。(摘自杨志琴、韩冬冬文)

  我想,这句话指的是,传统白酒的杂质含量高,不如新型白酒低,因此更益于人体健康。在文中还特地指出了新型白 酒不但酸、酯低,可使人神经麻醉的醛、杂醇类含量更低。

  其实,传统白酒中确实有近300种其它类物质,但它的总量仅有1%--2%而已。这些其它物质比例最大的是各 种醇、酸、酯、醛类物质。酸类物质绝大多数是乙酸(又名醋酸)、己酸、乳酸,它们没有一样可以对人体构成伤害。相反的 ,没有这些有机酸的天然比例搭配,白酒的酒精刺激性就非常强。因此酸类物质低并非100%的是好事。就算是采用酒精勾 兑生产,还是要不可避免地按照比例调入这些酸。只不过勾兑的酸类物质恰好是化工产品,它们的安全性才没有任何可以保障 的手段。至于酯类物质,在酒精勾兑过程中,更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没有己酸乙酯就不会有浓香型白酒,没有乙酸乙酯和大 量的乳酸乙酯就不可能构成清香型白酒的风格。(但我认为,通过加入化工生产的成分,使白酒形成的口味、风格,是远远不 能与传统工艺发酵过程中,窖池内自然形成的各种成分带给产品的风味相比的。)更何况浓香型白酒的质量标准恰好就规定了 己酸乙酯的起码含量。

  白酒产品中真正危害人体的“罪魁”是甲醇和铅。在传统工艺中,只有异常发酵,才可能产生过量的甲醇。而微量甲 醇的存在,也确实是所有传统工艺不能避免的客观事实。但所有正直的传统白酒生产厂家,一定会依照国家严格的卫生指标限 制进行生产,决不会允许一瓶甲醇超标的产品流入市场。因而,从没有发生过一起,因饮用传统工艺白酒而中毒的事件。而全 国到目前为止,发生的导致消费者身亡的假酒案,全部都是因为错将甲醇当酒精造成的。那为什么数百年来,传统蒸馏白酒存 在的微量甲醇从未使人中毒呢?说穿了,人体天生就有一副具解毒功能的肝脏,它真是一个神奇的化学工厂。凡从食物中带进 体内的有毒物质,只要在肝脏解毒功能限度以内的,都可以被分解成无毒的物质进而排出体外。以酒精为例,当酒被喝到胃里 以后,迅速进入小肠。之后通过血液被吸收进肝脏,再通过酶的作用,将酒精分子转化为乙醛。乙醛再转化为乙酸,进一步就 会被分解成为二氧化碳和水,排出体外。每分解一次,就会释放出一定的能量被身体利用。

  我们每天食用的各种食物都不会是100%的无毒物质,例如蔬菜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但也含有不少的草酸。草酸 与其它含钙食物在一起会生成草酸钙,这种钙绝不是对人体有益的。所以,依据国家卫生部门颁布的规定来看待传统白酒内的 所谓杂质,才是有科学依据的做法。

  铅的含量是所有白酒厂家都应该非常小心的事。按理说,按照传统工艺,白酒产品铅的来源只有一个,就是使用的工 具(冷却器、容器等)。过去一般的小酒厂使用锡制的冷却器因而带入铅的可能性极大。因此,国家卫生部门一直在进行严格 的测查。现在的白酒生产企业基本上淘汰了锡器。所以说,大多数的传统名优酒厂出产的产品,所含的铅成分是不会超标的。

  能使人神经麻醉的不是醛、杂醇类物质,反而是酒精本身。因白酒内含的醛种类较多,其中主要是乙醛。诚然,它们 的存在也构成了酒体的香味,但过量的乙醛恰好来自于酒精勾兑过程。为了除杂,必须采取过量氧化的方法。这是某些白酒喝 过会“上头”的原因之一。所谓杂醇,是指除乙醇以外的甲、丙、丁等醇类。由于含量太低及危害性低,虽在白酒卫生标准中 也有规定,确是传统工艺非常容易控制的。

  因此,可以这样说,所谓新型工艺白酒会比传统白酒更益于人体健康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用这种说法来否定传统 的酿造工艺我认为是十分不合适的。试问中国白酒协会的各位资深专家,是否列位现在已经不喝运用传统工艺酿造的优质酒, 而转喝更加卫生的“新型酒”了?

  商榷之四

  新型白酒值得倡导的另一大优势在于它的高科技含量……目前我国新型白酒已经实现了机械自动化生产、电脑操作控 制和微机勾兑……实现了产品的色谱分析检测。高新技术已成为新型白酒最可靠的质量保证。(摘自杨志琴、韩冬冬文)

  事实恰好相反,新型白酒的酒精勾兑技术几乎谈不上有什么科技含量。业内人士都应非常清楚,传统工艺的制曲过程 需要控制曲房的湿度、温度,发酵过程也必须监控。大多数先进的企业已经用电脑操作,实现了自动化。至于微机勾兑在大多 数传统工艺的企业,是用先进的色谱仪将库房陈酿过的酒的数据输入电脑。在勾兑时能查出各个容器内不同的酒质,而迅速确 定标准出厂的合理搭配的量。这就是传统工艺企业所需要的全部高科技。但使用这些先进的仪器,并不能完全说明传统工艺白 酒的科技含量。而采用酒精勾兑工艺,不需要发酵,自然也不用制曲,只是按已知的配方勾兑进各种使产品有不同风味的化工 原料就可以了。负责任的,勾兑好以后,取样检测是否符合卫生指标、质量标准,顶多有一台色谱仪也就够了。不负责的,几 口大缸、人工搅匀也就是了,根本谈不上什么高科技。至于自动化,加几台酒泵,连在一起,节省人力就行了。

  正因为如果依照传统工艺生产优质酒,未知因素较多,甚至发酵过程中的成败多数都不易掌握。特别是贮陈过程的物 理、化学变化,发酵过程的生化反应可以说是高深莫测。这里面的技术含量才真正称得上高科技。然而通过各名酒企业及协会 许多专家的探索,才逐步对这些技术问题有一定了解,这才堪称中国白酒的高科技。

  正是因为采用酒精勾兑的科技含量特别低,从而导致了白酒行业大规模的生产过剩。由于新型白酒的成本低,与传统 工艺生产的白酒相比,新型白酒无疑应该相当便宜,但在价格上如果与传统白酒持平(甚至超过)后,就会有相当部分的超额 暴利来搅乱原本的白酒市场规律。致使全国17个名酒品牌大部分“落马”,53个优质品牌70%以上不景气。所以,本人 要大声疾呼,7成白酒都采用酒精勾兑决不是进步,而是中国白酒业的退步!是中国白酒行业总体品质的下滑!

  商榷之五:关于节约粮食

  白酒协会的专家们提出的,推行采用酒精勾兑白酒的最大理由是节约粮食。这个观点是计划经济年代的遗留物。但看 得见的是,随着白酒行业采用酒精勾兑生产的比重迅速增加,东北高粱的价格直线下跌。因为高粱这种农产品,就现在的生活 水平看,除作为酿酒原料外,别的用处相比之下就小得多了。能够将高粱进行深加工,从而获得最大附加值的最大途径就是按 照传统工艺酿造白酒。真不知道,当白酒全部采用新型工艺生产后,农民们辛勤劳作种出的高粱做何用途。入世在即,农业受 到的波及首当其冲。作为我国高粱产地的农民,我想他们接受起白酒协会关于节约粮食的观点,可能不是很容易的吧。道理很 简单,他们很早以前就不把高粱当作主食了,更何况国家不是也提倡实现农产品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以提高农民收入吗?

  商榷之六:关于酒精并不可怕,只要它能“食用”的问题。

  中国白酒协会的各位资深专家,应该都是研究白酒的。所谓:“酒精并不可怕,只要它是能‘食用’的。”还讲:“ 今天我们喝白酒喝什么?说白了,就是喝食用酒精。”

  如果是这样,那么事情就可以简单化了,全国包括名酒厂在内的四万多家白酒企业,将酒厂改名为酒精厂就行了。但 如果是这样,目前市场上经常看得见的十年、三十年陈酿的价格就不知道为什么要卖到上万元的价格了。反正不论白酒中有2 00种也好,300种也好的其它物质,它们都占不到总质量的1%-2%。剩下的不都一样?

  当然,食用酒精是可以喝的,对人也没有什么危险,可是恐怕再也卖不出好价格了。中国人喝白酒,不仅仅是为了生 存的物质需求,更主要的是一种精神生活的方式,是一种对美好享受的追求。这种美好应该是建立在酒美的基础上。这自然包 含了酒本身的色、香、味,更包含了大自然所赋予、所恩赐的包括贮存时间在内的白酒内部结构所起的,无法言传的微妙变化 。这种感觉,用酒精勾兑的新型工艺怎么可能做到?!换而言之,如果酒精仅能食用并不可怕的话,中国的那些历史名酒、国 宝名酒,还是早早撤出白酒行业为妙。

  最后顺便提一句,大家熟知的威士忌酒虽然是蒸馏酒,可它绝对不敢用高纯度的食用酒精作原料。它是用大麦、黑麦 、燕麦等做原料的。讲究的苏格兰威士忌,还要选用当地特有的泥炭作为烘烤麦芽的燃料,可见其用料是多么的严谨。并且装 在特定容量的橡木桶中贮存的时间之长,也是中国大多白酒不易达到的。如果我们要靠食用酒精勾兑技术生产的白酒去参与国 际竞争,与世界接轨,我预料不到那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我猜测,那种结果是不会让大家满意的。

  在这里,我并不是不相信各位专家的权威性。也不是我故意站出来特意与谁唱“反调”。只是作为一个对中华民族源 远流长的白酒工艺、文化有着浓厚感情的,在传统工艺的白酒酿造之道上奋斗了半辈子的酿酒工人。当我听到中国传统的白酒 酿造工艺落后于食用酒精勾兑生产工艺时,当我听到食用酒精勾兑技术成了高科技,成了白酒工业进步的象征时,我确实有些 迷茫了。只得借此与各位专家商榷。诚然,我个人的说法肯定难免出现错误,我也希望大家、消费者,共同来探讨、来商榷!




相关报道: 专家称中国七成白酒为食用酒精勾兑而成






 
  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社会新闻 > 生活时报 > 新闻报道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